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淺釋▪P6

  ..續本文上一頁然是件大惡事。

  

  

“不信陰骘恃聰明”:因爲現在聰明了,便用不著廣行陰德,也不再行善了,只是專運用那些小智慧,于是

  

  

“聰明反被聰明誤”:終于,被那小聰明贻誤了自己,不再往好的方面去精進,而漸漸的墮落。

  

  

由此可見,大惡的人,如回過頭來便成大善;相反的,大善土也會因墮落而轉爲大惡;具有狂慧的人常會做出顛倒的事情,是因爲有了邪惡的思想,本經就是要糾正這些人,讓他們走上正路,回複正確的思想。

  

  

第叁因緣是“指真心,顯根性”,這部楞嚴經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那麼,指人的什到心呢?是直指真心!真心,是看不見的,或說:我知道我的心生在體內,形狀像倒挂的蓮花。須知那個不是你的真心,只是一個肉團心,它不會有什麼作用,只不過是維持軀體生存的一種機器而已。如果認爲它有更大的功能,那麼,何以人死後,其心雖在,但已不能起什麼作用了呢?這足以證明肉團心並非真心,故知真心乃本有的佛性,它不在身體之中,也不在外面。關于這方面在講到經文時,會說得很詳細,其中也會提及十番顯見,見性才是我們的真心。

  

  

因此,這部經的其中一個因緣是要指明:常住真心,性淨明體。我們的真心是不去不來,不動不變的,同時,它的本體也沒有染汙,故明示真心實相,顯出根性本然,乃本經的第叁個因緣。

  

  

第四因緣是“示性定,勸實證”,修定的法門很多,即使外道也有他的定力,但其間的差異,卻是“差之毫厘,謬之千裏。”我們必須修正定,而不是邪定,外道與小乘所修的是邪定,而不是正定,如不修正定,那麼不管修到什麼時候,也是不能成正果的。關于性定,有兩句話很重要:“性定魔伏朝朝樂,妄念不起處處安。”我們修行時遭遇到種種魔障、業障的出現,是因爲性還未定故,性若定了,則什麼魔都會被降伏的。

  

  

魔有很多種,據本經所講,即有五十種,其實可說是很多很多的,有天魔、地魔、人魔、鬼魔、妖魔………等等,都是從各方面來擾亂禅定。其因是由于我們在末成佛或未信佛之前,與所有的魔王同是一家人,互爲眷屬,而現在要與他們分家,去修禅定了,他舍不得你,于是便從中擾亂,障礙你的修行,因此,如果定力不夠,就會被魔的境界所轉而跟魔跑了;若定力具足,則如如不動,了了常明。如如不動是定力,了了分明是慧力,能有定慧的力量,則什到魔也動搖不了你,反之若沒有定力便會到魔的家鄉去,成爲魔子魔孫,輾轉不已了,這是很危險的。

  

  

外道所修的定力,因不知性定的重要,反而從末梢上著手,光在自己的假軀殼上用工夫,頭一件是錯把自己的心識作真心,所用的功,即使有一點寂滅的境界,都是不實在的,猶如用一塊石頭把草壓上,這可能暫時使草不能生出來,但把石頭移開了,草仍然會長出來的,因此如不把妄想的根截斷了,就不能了生死。禅宗裏頭講的“念佛是誰?”這個話頭就是掃一切法,離一切相,徹底地把妄想的根清除掉,這樣,有一天使會豁然開悟。假如用妄想心去修道,就好像煮沙欲成飯,一無是處,縱修塵劫,亦難脫出輪回。

  

  

上面所提的魔,只不過是外魔,此外還有自心魔;外魔還易于消除,而源于自心所生起的魔卻難以消除,例如病魔:記得我年輕的時候,曾說過兩句狂話,我說:“人人都怕魔,我是魔怕我!”誰知說了不久,魔就來了——那是病魔,經過一場大病,終于變成我怕魔了。由此可知,修道的人切勿信口雌黃,不要胡言亂語,必須一心修道,不要用人的心,而要用道心,亦即是要修性定、修實證,不要老在虛妄之中打轉,比如亂打妄想:或者以爲自己成佛了,于是乎在坐禅之間便覺得放光動地,或在坐禅中看見佛來爲自己授記,說:你快要成佛了。……這些都屬妄念,或魔的境界,而不是實證。

  

  

釋迦牟尼佛證果,是在菩提樹下,他坐了四十九天,夜睹明星而悟道,開悟了,于是他說:“奇哉!奇哉!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在他未證果之前,天魔曾來試驗他,變成美女,在佛前施以誘惑,但佛當時在定中,未爲所動,因此才得以證果。故我們欲修實證,必須要有性定,性不動搖,所證的果才是真實的,不然則成邪定。

  

  

第五因緣是“銷倒想,除細惑”,倒想是顛倒之想,不是正確的思想,故阿難回到佛所,虔受教示之後,曾感動地表示:

  

  

“妙湛總持不動尊”,總持乃梵語“陀羅尼”,即咒之意,不動尊即楞嚴大定的表現,整句合起來是對佛的贊詞。

  

  

“首楞嚴王世稀有”,意思是首要的楞嚴大定是世間稀有的法門,怎麼的稀有呢?因它能:

  

  

“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曆僧祇獲法身”,意思是說:銷除了我無始以來,生生世世的顛倒思想,而且不需經曆叁祇百劫,便頓悟真心乃是本具的法性身,亦即是如來藏性,不必久遠的經曆,便已獲致了。

  

  

什麼才是顛倒想?其實,我們世間所有的人所想的都是顛倒想,故楞嚴經出世的因緣是要銷除我們的巅倒思想,因此稱“銷倒想”。除細惑,除去世人微細的、眼睛所看不見,耳朵所聽不到,心裏所想不出的那些微小的迷惑。如果一念不覺,便會生出叁種細惑,所謂“細惑如塵,自性如鏡。”現在我們猶如明鏡之上沾著無數的微塵,故神秀大師有一首偈頌說: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曾經有人說:這首偈是不對的,但我認爲是對的,因爲每一個人都本具菩提的種子,故身好像是菩提樹,人的本性真心猶如明淨的圓鏡一般,故說要時時勤拂拭,即是需要時常修行,並勸勉行者不要讓明淨的真心被世塵汙染了,正是:“今日擦,明日淨,擦來擦去如明鏡。”所以這首策勵行人勤謹修行的偈頌是對的,是開悟前的人所應予遵循的。但是,對六祖大師來說呢,就是: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由此偈頌,可見是開悟後之作,所謂:“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忽動被雲遮。”一念不生起,佛性自現;六根一動,心光障蔽,如被雲蔽。故爲衆生銷倒想,除細惑,即是本經一大因緣。

  

  

本經第六因緣爲“明二門,利今後”,首句的意思是令衆生明白平等與方便這兩種法門,平等法門乃一心萬法,原本無差,平等一相的意思;方便法門爲權宜之法,意即不是實在的,而是在實法之中善巧運用,屬暫時性的,而實法則永遠不會變易,故說法有權實兩門,時以權巧方便,導之趨入實法。

  

  

舉個例子:好像釋迦牟尼佛的“空拳度子”,他抓著一個空拳頭,去救度一個小孩子,起因爲有一個小孩子往井邊爬去,差不多要掉到井裏去了,如果掉進井裏去就會淹死,叫他回頭,他是不會聽從的,因此,釋迦佛便抓著他的拳頭說:“我這手裏有糖,你快點回來吧!我把糖給你。”小孩子聽說有糖吃,于是便爬回來了。這是不是佛在打妄語呢?不是的!佛陀對衆生施教,常用這種權巧的方便法門。

  

  

“利今後”的今,可以指爲佛在世的時候,也可以指爲現在,以致于將來的一切衆生,因爲大家都可以得到這個利益,得到法的灌溉,故稱“明二相,利今後。”這是十門分別中之二——起教因緣的第六因緣。

  

  

由于上述的六種因緣,故有這部楞嚴經之說,而此部經是以平等與方便這兩個法門說法的,平等法門是實法,方便法門是權宜之法,佛以此二門教化衆生,令諸衆生離苦得樂,終證佛果。

  

  

第叁門是“藏乘攝屬”,也可以說是藏乘分攝。藏即叁藏,分爲經藏、律藏,及論藏,叁藏又屬叁無漏學,亦即“戒、定、慧”。經藏屬于定學,律藏爲戒學,論藏乃慧學,在中國的經典上常看到“叁藏法師”這種稱呼,便是指這叁藏。經藏中所宣說的,多數是教人修定,例如此部經便是教你修禅定的,故這部經是有關定學,屬于經藏,但其中也兼及戒學與慧…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