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學,只是不多,故說它是以定學爲本,如前面所說:“示性定,勸實證”,便是此部經的宗旨。在經文中,說及了四種清淨明誨,這是講戒,但演釋不多,故此部經不屬戒經,也不專論慧學,只是以戒慧輔導定學而已。
說到乘,什麼叫乘呢?比方轎車,車有大小,小車只能自乘,如腳踏車,故稱小乘,小乘乃聲聞緣覺乘,大乘即菩薩乘。菩薩乘猶如大車,可載很多人,所以佛所說教,有大小乘之別。而這部經爲教菩薩法,乃諸佛所護念,屬大乘所攝,故是一部大乘的經典。
爲何說這部經是教菩薩法的呢?因爲有些阿羅漢要回小向大,發菩提心,行菩薩道。阿難從摩登伽女的家回到佛所,乃啓請釋迦牟尼佛,指示他過去一切如來所修的菩提道,于是,釋迦佛答覆他所問的,說道:“這種法就是菩薩所修的法。”故這部經是屬菩薩乘,而不是小乘法。
第四門是“義理深淺”。此部經所講的道理是屬那一家呢?按天臺宗的判斷,分有藏教、通教、別教、圓教。藏教是小乘法,屬叁藏教,所說的經典是阿毗達磨,和阿含經,阿含是古印度語,中文譯作無比法,雖說無比法,但仍是小乘法,所以天臺判彼爲叁藏教。那麼,什麼叫通教呢?意思是前通叁藏,後達別教,即前後通達之義。通教之後是別教,與前面的通教和後面的圓教都不同,是特別的。別教之後是圓教,所謂“藏通別圓”,是爲天臺宗所判的四教。
按以上天臺四教的分析,這部經應歸屬別教。若以賢首宗的判法,是分爲五教,即小教、始教、終教、頓教,與圓教。小教即天臺所判的藏教,始教就是天臺的通、別二教,而終、頓、圓叁教都包含在天臺圓教中,故五教四教之判,雖名稱不同,其義理卻是一樣的。依賢首宗所分,小教但知人空,不說法空;小教之後,始教爲大乘教的一個開始,明諸法空義,而終教則入大乘法的深處,既知人空,也知法空,故人法雙亡。
提到人法雙亡,我倒記起一則公案:
在釋迦牟尼佛時,常有人講去供齋,當佛受供之後,就會給那些齋主說法。按照律儀通常是由齋主向佛稽首頂禮,然後求佛說法,有時佛不在,就請佛的弟子、羅漢等去應供,應供完了也是要說法的。
有一天佛領著大比丘衆去應供,只留看一個小沙彌看門,這時又來了一個齋主要施供養,但是佛及大比丘們都赴齋會去了,于是那位齋主便道:“只有你一位沙彌也好,還是請你去應供吧!”這位小沙彌終于戰戰兢兢地便跟著去了。
受供完了,這位齋主便畢恭畢敬的拜伏地上,向那小沙彌叩頭請法,你猜這位小沙彌怎麼樣呢?他怕得靜悄悄地下了座,跑回佛的住所去了。
這位齋主跪了那麼久,都沒聽見講什麼法,便偷偷地擡頭一看,只見座上都空了,就在這刹那之間便開悟了,究竟他開的什麼悟呢?是悟到人空法空,當時頓然覺到:“噢!原來是這樣,但是,光開悟還是不行呀,需要去求印證才是。”便趕緊跑到祇樹給孤獨園去,找那位小沙彌印證。
那位小沙彌,逃回去之後便連忙躲到自巳的睡房裏,把房門拴上,原因是怕那位齋主來找他討法債,要他說法,誰知剛鎖好了門不久,齋主便已登門找他來了,而這個無法可說,縮成一團的小沙彌也因此急得開悟了,他也悟到了人空法空的道理。
這正是因緣一到,焦急和歡喜都一樣可以開捂,當境界來了,則水流風動,鍾聲鈴響,都可以開悟,就像煮飯似的,需要等到機緣成熟了才可悟入,只要能專心一致的修行,毋急毋躁,毋怠毋荒,總有一天你會明白的。
所謂圓教,是一切圓融無礙,交互相攝,就像我們念佛,一聲南無佛,便即回向一切的衆生,念佛應爲大家念,爲衆生念,這就是圓融無礙。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次帶看弟子們到一個國家去,而那兒的國王臣民都不歡迎、也不供養他們,後來等到摩诃目犍連尊者來了,這國家的國王大臣,以及諸老百姓,都恭恭敬敬的給予歡迎,並且悉心供養各種所需,這麼一來,佛的弟子們大感詫異,不明所以,認爲盛德如佛,到了此城都不受歡迎,亦無人供養,反而他的弟子目健連卻得到這麼多人的尊敬,這是什麼道理呢?因此便請問于佛。
佛遂向徒衆解釋說:“這是因爲在過去生中,我和他們並沒結下善緣,而目健連在往昔生中,爲一樵夫,有一次遇到一窩蜂來螫他,他曾對這窩蜂念了一句“南無佛”,並發願說:“請你們不要螫我。我將來得道,當先來度你們成佛,千萬別起這個惡心害人。”因此,蜂子也就不螫他了。而這窩蜂輪轉至今,成了這個國家的國王臣民,那樵夫也在今生修成比丘,往昔曾發過願來度他們,故今日相遇,便受到熱烈的歡迎和禮遇,這都是夙世的因緣所造成的。”
所以我們修道,就應該與一切衆生結緣,當眷顧他們,發願度化他們,同登彼岸,共成佛道,所謂:“未結菩提果,先結衆生緣。”這是很要緊的,這乃是大乘菩薩的發心,不要成爲一個只顧自己,不顧他人的自了漢,正是:“欲結菩提果,廣結衆生緣。”
爲什麼要這樣呢?因爲衆生就是佛,如對衆生好,即是對佛好,你若把一切衆生看作佛,則衆生也會把你看爲佛;若把衆生當作魔王,則衆生亦把你當魔王,這等于帶著有色眼鏡看人,你看人是有色的,人家透過你的有色玻璃看你也一樣。所以我說:衆生之間,就好像互通了無線電,是共相連系的。
這部楞嚴經,它的意義講過了,但是在理的方面,究竟是深是淺呢?它的理就廣大海那麼的深,而大海又有多深呢?在大海之中,它的深度是不一的,這是依學人的根基及其所能收攝的而各有不同。由于經典的理深,故我們所能攝取的智慧才會大,所得的定力才會堅固,是以稱爲一切事究竟堅固。此部經中深奧之理,也如海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能獲得多少,端視你的根性,而它卻是浩浩然,不增不減。
十門中的第五門是“能诠教體”,什麼叫教體呢?爲什麼要有教體呢?凡佛所說法,都有它所依的教體,這部經所教的體是:聲、名、句、文。在文殊菩薩啓請釋迦牟尼佛說:“啓請如來,出現于世。”如來出現于世所說的教義是什麼?他說:“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此方,即指娑婆世界,聲、聞就是教體之一,但是單以音聲,不成教體;因爲風也有聲,水也有聲,故乃有名、句、文之說。聲爲佛所說法之音,由此言聲而生名目,有名目即生句讀,從句讀便成文章了,故聲、名、句、文,爲本經的教體。
依賢首疏起信論的說法,則略分爲四門:上面所說的聲、名、句、文爲隨相門,按萬法唯識的旨趣,是以唯識爲教體,故稱唯識門。然識心無體,此經所說,一一皆歸如來藏妙真如性,故聲、色二教,皆以歸性爲教體,名歸性門。再者,爲剖明前叁門之理,心境理事皆相無礙,互攝圓融,隨相門屬境,唯識門屬心,合成心境無礙。又隨相、唯識兩門屬事,歸性門屬理,而成理事無礙,故曰無礙門,而爲本經的教體。
第六門是“所被機宜”,是屬于教化衆生所契的機。此部經所教化的是什麼衆生呢?是“情與無情,同緣普化”。主要的是聲聞、緣覺,及有學,聲聞是聞佛言聲而入道的,修苦、集、滅、道四谛法。緣覺有兩種:(一)生于佛世之時,修十二因緣悟道的。(二)生于無佛出世時,藉現事緣而悟道的,亦稱爲獨覺,獨覺的行者,住在深山幽谷裏,隱于岩崖洞穴間,靜觀天地萬物之生滅現象,因而悟道。
這部經正是教化聲聞、緣覺這兩類當機,且又教化有學的行者,如四果羅漢、菩薩等,若到了佛的果位上便是無學位了。此外,還教化一種定性的聲聞——不顧意回小向大的,不定性聲聞就能回小向大。本絕的宗旨是使之回小向大,即由聲聞經緣覺而趣入菩薩道上去。這四類小乘人都屬本經所教的當機衆,皆當受教化,發菩提心,成菩提果,故本經可說是無機不被,無人不度的。
第七門是“宗續通別”,宗崇曰“宗”,乃“崇尚”之意,宗之所歸即“趣”。佛所說的教法,有權乘、實乘之分,權爲短暫,實屬永恒,權乘的法門多談因果,如二乘人之專說因果,則因是宗,果…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