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径中径又径征义译注▪P4

  ..续本文上一页而患得患失,一旦有了权力就排斥异己,拉帮结伙。位愈高则责任愈重,宠愈隆则嫉妒愈多。事情一旦败露,即使想做一个平民百姓也不可能了。富家翁手拿筹码算帐,竭尽一生心力,聚敛财物遗留给子孙,然而百年兴衰,实属难以预料,也许死后财物全归别人。由此可见,富贵有什么值得荣耀的

   完全是苦呀! 因为富贵胜过贫贱的,都不是要紧的事情,例如食物是用来充饥的,衣服是用来御寒的,如果要求衣服华美,食物精细,这些对身心,又有什么要紧呢

   其他类推可知。而最关利害的,是老! 是病! 是死! 一个人只身来到世界,犹如孤注,只能一掷。到了油尽灯灭的时候,卿相乃至平民百姓,都无人可以代替,都是同一结局。想到这里,不由人不当下心灰意冷!

  明朝天启初年,北京正阳门,由一个老军人看守,他鳏居无儿女,心中无一事牵挂,每日焚香诵《金刚经》。宰相韩爌常常乘坐大轿,腰缠玉带,身着蟒袍,前呼后拥,经过这里。听到他的诵经声感叹道:“我的事难做,他的事易为,而我没有他这样的福报啊!”老军人七十三岁去世,六月天气,尸体没有异味,连苍蝇也不飞集,大家都感到惊异。冒起宗说:“人生一世不受官位束缚,身得自由。眼前无累,就是人间仙福。更何况修行最上乘出世正因,哪里是火宅[34]中的大富贵人能比得上的呢

  ”

  易行门

  已知身在迷途,必定想求出离。当知入道有多个门径,只有念佛求生净土是易行道。而净土的路途也很多,又只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净土,最为易行。因为阿弥陀佛有四十八大愿,愿度尽一切众生。阿弥陀佛与我们这个世界特别有缘,威神力又极大,所以摄取无遗。人若能信向,至心持名,无不蒙佛接引。所谓仗佛力加持的修行方法,与那些专靠自力的人,其难易,岂止天地之别! 因此我辑录了这篇《易行门》。

  《龙舒净土文》讲,《净土传》说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二位菩萨,乘大愿船,泛生死海。在这个娑婆世界,呼唤接引众生上大愿船,送往西方。如果肯去,没有不得往生的。由此可见,佛与菩萨,悯念众生,沉沦苦海,没有能力出离,所以自以大誓愿威神之力,招引众生往生净土。好比驾船人招引行人登船,送到对岸一样。人只怕没有真信切愿,若真心想去,虽有罪恶,也没有不得往生的。因为信愿,就在于一念呀!比如人活着的时候,心想去哪里,身体就随着去哪里,心念想停住,身也随即停止,这个身体常随着念转。然而也有心念想去,而身被牵挂的。身体败坏时,就只剩一念而已,一念到处,则无不到。如果这一念在净土,则必定生净土。更何况还有佛与菩萨,接引行者往生呢!

  《往生传》中记载,张抗是翰林学士,规定自己念《大悲咒》十万遍,发愿求生净土。一天生病卧床,至心称念佛号。他忽然对家人说:“西方净土,就在堂屋西边。阿弥陀佛坐在莲花上,翁儿在花地金沙上礼拜、玩耍。”过了很久,念佛而逝。翁儿是张抗的孙子,先已亡故。因为极乐世界,是我心中的净土,若以里程计算,有十万亿佛土,而心则没有远近。所以《楞严经》说,临命终时,身体的余温尚未散尽,而一生的善业恶业,顿现眼前。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兼修福修慧,及与净土信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

  宋朝丞相郑清之说,今天学佛者修习的,不过是禅[35]、教[36]、律[37]三者而已。究竟圆顿没有比得上禅宗的,但若不是上根利器、心领意解的人,免不了导致顽空断灭之失。研究三乘没有比得上教下的,如果不是得鱼忘筌[38],因指见月的人,免不了受钻故纸堆的讥诮。护善断恶没有比得上律宗的,如果不是身心清净、表里如一的人,免不了自受缠缚之苦。总起来看,论其所入,则禅、教、律。归根结蒂,则是戒、定、慧。不通过禅、教、律,而得到戒、定、慧的,只有净土一门。

  开始念佛时,口念佛心想佛,诸恶莫作,岂不是戒

   一心系念净境,幻尘俱灭,岂不是定

   虽然是在念佛,其实什么也没有念,心中湛然明净,岂不是慧

   人能放下万缘,一心向往西方,那么不用棒喝,便能一下子得到开悟。不阅大藏经典,而得正法眼[39]。不持四威仪[40],而得到大自在。不垢不净,无缚无脱,当时即是。什么叫戒、定、慧

   什么是禅、教、律

   我的心和佛的心,完全没有差别,这是修净土的最高境界。八功德水[41],金莲花台[42],又何必怀疑呢

  

  莲池大师说:“大藏经所说明的,不过是戒、定、慧而已。念佛就是戒、定、慧,何必非要逐字逐句阅读大藏经呢

   光阴迅速,命不坚久,愿大众以修净业为急务!”

  莲池大师说,所谓径路修行,路小而捷就称为“径”。“小”是比喻念一句佛号极简易,“捷”是比喻念佛成功之迅速。善导大师有偈说:“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所以说,通过其他的法门学道,称为“竖出三界”。念佛往生,称为“横出三界”。比如虫子在竹中,竖出要节节打通,很难。横出则可在短时间内,从旁咬破得出。其他法门比起念佛一法,则念佛要快速多了!

  念佛又有多门,如“实相念佛[43]”等四种,乃至“万行”[44]、“回向[45]”等。实相之佛,虽说人人本来具有,然而众生业障深重,能解能悟的人极少。下面的几种方法也有一些弊病,例如,“观像”[46]:一旦没有了像,也就什么都没有了,因而形成间断。“观想”[47]:人们的心很粗糙而境界却非常精细,妙观很不容易形成。“万行”:则所作繁多,重处偏坠。只有持名一法,简要直捷。只要能念念相续,就得往生,即是古人所说的“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这样虽然不追求实相,而与实相契合!所以念佛是修行径路,而持名念佛又是径路中的径路。

  桐江法师说,成佛有横竖二出。竖出,如声闻修四谛[48],缘觉修十二因缘[49],菩萨修六度万行[50],这涉及到境位的问题。这就像科考及第,须要有真才实学。又如像一次一次地晋升官职,要有政绩才行。横出,即是通过念佛求生净土。这如同先辈立下三大功,后世子孙可以继承官爵,这是由于祖上的力量,而不问这个人的学业的有无。又如官员们蒙皇恩全部升迁,这是由于国王的力量,而不论任职时的功绩怎样。横竖二者相比,其难易的程度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莲宗宝鉴》说,娑婆浊世,众苦聚集而修道难成。净土乐邦,众善聚集而位登不退[51]。称念佛名号的人,诸佛护念而往生。发菩提心的人,弥陀光照而增进。菩萨、罗汉,是往生者的同伴。水鸟宝树[52],全都念佛。耳际常闻妙法,心中顿绝贪嗔。快乐无穷,寿量无极。一旦往生净土,永不退转。哪像人道和天道中,触目所见,无非是些不快畅的事情;在那不可靠的权乘路上,善根少有圆满的时候。所以三乘人[53],历经阿僧衹劫[54],而功行难成。而念佛法门,于弹指间即得往生净土。初学者的根机浅薄,如果不仰仗他力,难以进修。我佛愿深,凡是有缘的人,统统摄受接纳。使用其他的法门学道,好比蚂蚁上高山;净土往生,恰似风帆行于顺水。弥陀接引,直趣菩提。众圣提携,高超三界。上品即登佛果,下品所生犹胜天宫。普仅信奉弥陀,不要怀疑!大家一起修行,不要退转!

  《云栖事略》记载,云栖大师邻家有一老婆婆,日念佛名数千声。问她原因,老婆婆说:“我已经去世的丈夫,平时持念阿弥陀佛名号,临命终时,身体没有病苦,与人拱手而别。因此知道念佛功德,不可思议”。云栖大师从此专心净土,并书写“生死事大”四个字置于案头,作为对自己的警策。

  《西方公据》中说:各位善人,世间有千条万条路,为什么只教人念佛呢?这是由于人的念头,关系重大。牵魂引魄,造命生身,无不由此一念。念善上天堂,念恶下地狱。一念直则生为人,一念横则沦为畜生。什么是饿鬼?只因贪念不知足呀!念魔还成魔,念佛便成佛。要想免除六道,除非只念佛。若还不念佛,一失人身,万劫难再得。所以释迦如来,教人念佛。远公大师,教人念佛。如果念佛不能了生死,佛祖怎么会误人!凡是念佛不能成佛的,其过错不在佛。口念心不念,虽然念了也和没念一样。纵然你念了一生,也当不了至心念一声。“念”字从“心”,并不从“口”。念佛时要从心而起,声音从口而出。心中的佛,口中的佛,两者都不可偏废。

  千佛万佛,为什么只念阿弥陀佛

   因他老人家发过四十八大愿,誓愿度尽十方众生。这四十八大愿中,有一愿说:“若十方世界一切众生,能称念我阿弥陀佛名号,而不生我国者,誓不成佛。”西方净土的殊胜妙境详细记载在《阿弥陀经》上,所以名叫西方极乐世界。唉!人间富贵,百岁成空。天上繁华,千年便尽。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有无量的寿命,而往生的方法,又是只念句阿弥陀佛。世间既有这样极便宜的好事,却不肯干,还要到哪里去踏破铁鞋而寻求无上道呢?从今而后,急须发下誓愿:“若我不念佛,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则变成鬼而永堕北阴丰都地狱。”罢了,罢了,三藏十二部,让与别人悟。八万四千门,让与别人行。除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之外,不用一字。各自去打扫净室一间,供佛像一尊。每日烧清香一炉,换净水一杯,夜来上明灯一盏。不论纸画木雕,如同真佛一样。早晚参拜,必诚必敬。一串数珠不离手,一句弥陀不离口。高声念,低声念,六字念,四字念,紧念,慢念,朗念,默念,合掌念,跪膝念,面佛念,朝西念,敲鱼念,掐珠念,行道念,礼拜念,独自念,同众念,在家念,在外念,闲也念,忙也念,行也念,住也念,坐也念,卧也念,连梦中也念,这才是真念佛。念得心酸泪下,念得火灭灰寒。念得神号鬼哭。念得天喜地欢。地狱在后,莲池在前。那时纵有千万人阻挡我不念,也…

《径中径又径征义译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