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而患得患失,一旦有了權力就排斥異己,拉幫結夥。位愈高則責任愈重,寵愈隆則嫉妒愈多。事情一旦敗露,即使想做一個平民百姓也不可能了。富家翁手拿籌碼算帳,竭盡一生心力,聚斂財物遺留給子孫,然而百年興衰,實屬難以預料,也許死後財物全歸別人。由此可見,富貴有什麼值得榮耀的
完全是苦呀! 因爲富貴勝過貧賤的,都不是要緊的事情,例如食物是用來充饑的,衣服是用來禦寒的,如果要求衣服華美,食物精細,這些對身心,又有什麼要緊呢
其他類推可知。而最關利害的,是老! 是病! 是死! 一個人只身來到世界,猶如孤注,只能一擲。到了油盡燈滅的時候,卿相乃至平民百姓,都無人可以代替,都是同一結局。想到這裏,不由人不當下心灰意冷!
明朝天啓初年,北京正陽門,由一個老軍人看守,他鳏居無兒女,心中無一事牽挂,每日焚香誦《金剛經》。宰相韓爌常常乘坐大轎,腰纏玉帶,身著蟒袍,前呼後擁,經過這裏。聽到他的誦經聲感歎道:“我的事難做,他的事易爲,而我沒有他這樣的福報啊!”老軍人七十叁歲去世,六月天氣,屍體沒有異味,連蒼蠅也不飛集,大家都感到驚異。冒起宗說:“人生一世不受官位束縛,身得自由。眼前無累,就是人間仙福。更何況修行最上乘出世正因,哪裏是火宅[34]中的大富貴人能比得上的呢
”
易行門
已知身在迷途,必定想求出離。當知入道有多個門徑,只有念佛求生淨土是易行道。而淨土的路途也很多,又只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淨土,最爲易行。因爲阿彌陀佛有四十八大願,願度盡一切衆生。阿彌陀佛與我們這個世界特別有緣,威神力又極大,所以攝取無遺。人若能信向,至心持名,無不蒙佛接引。所謂仗佛力加持的修行方法,與那些專靠自力的人,其難易,豈止天地之別! 因此我輯錄了這篇《易行門》。
《龍舒淨土文》講,《淨土傳》說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二位菩薩,乘大願船,泛生死海。在這個娑婆世界,呼喚接引衆生上大願船,送往西方。如果肯去,沒有不得往生的。由此可見,佛與菩薩,憫念衆生,沈淪苦海,沒有能力出離,所以自以大誓願威神之力,招引衆生往生淨土。好比駕船人招引行人登船,送到對岸一樣。人只怕沒有真信切願,若真心想去,雖有罪惡,也沒有不得往生的。因爲信願,就在于一念呀!比如人活著的時候,心想去哪裏,身體就隨著去哪裏,心念想停住,身也隨即停止,這個身體常隨著念轉。然而也有心念想去,而身被牽挂的。身體敗壞時,就只剩一念而已,一念到處,則無不到。如果這一念在淨土,則必定生淨土。更何況還有佛與菩薩,接引行者往生呢!
《往生傳》中記載,張抗是翰林學士,規定自己念《大悲咒》十萬遍,發願求生淨土。一天生病臥床,至心稱念佛號。他忽然對家人說:“西方淨土,就在堂屋西邊。阿彌陀佛坐在蓮花上,翁兒在花地金沙上禮拜、玩耍。”過了很久,念佛而逝。翁兒是張抗的孫子,先已亡故。因爲極樂世界,是我心中的淨土,若以裏程計算,有十萬億佛土,而心則沒有遠近。所以《楞嚴經》說,臨命終時,身體的余溫尚未散盡,而一生的善業惡業,頓現眼前。純想即飛,必生天上。若兼修福修慧,及與淨土信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
宋朝丞相鄭清之說,今天學佛者修習的,不過是禅[35]、教[36]、律[37]叁者而已。究竟圓頓沒有比得上禅宗的,但若不是上根利器、心領意解的人,免不了導致頑空斷滅之失。研究叁乘沒有比得上教下的,如果不是得魚忘筌[38],因指見月的人,免不了受鑽故紙堆的譏诮。護善斷惡沒有比得上律宗的,如果不是身心清淨、表裏如一的人,免不了自受纏縛之苦。總起來看,論其所入,則禅、教、律。歸根結蒂,則是戒、定、慧。不通過禅、教、律,而得到戒、定、慧的,只有淨土一門。
開始念佛時,口念佛心想佛,諸惡莫作,豈不是戒
一心系念淨境,幻塵俱滅,豈不是定
雖然是在念佛,其實什麼也沒有念,心中湛然明淨,豈不是慧
人能放下萬緣,一心向往西方,那麼不用棒喝,便能一下子得到開悟。不閱大藏經典,而得正法眼[39]。不持四威儀[40],而得到大自在。不垢不淨,無縛無脫,當時即是。什麼叫戒、定、慧
什麼是禅、教、律
我的心和佛的心,完全沒有差別,這是修淨土的最高境界。八功德水[41],金蓮花臺[42],又何必懷疑呢
蓮池大師說:“大藏經所說明的,不過是戒、定、慧而已。念佛就是戒、定、慧,何必非要逐字逐句閱讀大藏經呢
光陰迅速,命不堅久,願大衆以修淨業爲急務!”
蓮池大師說,所謂徑路修行,路小而捷就稱爲“徑”。“小”是比喻念一句佛號極簡易,“捷”是比喻念佛成功之迅速。善導大師有偈說:“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所以說,通過其他的法門學道,稱爲“豎出叁界”。念佛往生,稱爲“橫出叁界”。比如蟲子在竹中,豎出要節節打通,很難。橫出則可在短時間內,從旁咬破得出。其他法門比起念佛一法,則念佛要快速多了!
念佛又有多門,如“實相念佛[43]”等四種,乃至“萬行”[44]、“回向[45]”等。實相之佛,雖說人人本來具有,然而衆生業障深重,能解能悟的人極少。下面的幾種方法也有一些弊病,例如,“觀像”[46]:一旦沒有了像,也就什麼都沒有了,因而形成間斷。“觀想”[47]:人們的心很粗糙而境界卻非常精細,妙觀很不容易形成。“萬行”:則所作繁多,重處偏墜。只有持名一法,簡要直捷。只要能念念相續,就得往生,即是古人所說的“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這樣雖然不追求實相,而與實相契合!所以念佛是修行徑路,而持名念佛又是徑路中的徑路。
桐江法師說,成佛有橫豎二出。豎出,如聲聞修四谛[48],緣覺修十二因緣[49],菩薩修六度萬行[50],這涉及到境位的問題。這就像科考及第,須要有真才實學。又如像一次一次地晉升官職,要有政績才行。橫出,即是通過念佛求生淨土。這如同先輩立下叁大功,後世子孫可以繼承官爵,這是由于祖上的力量,而不問這個人的學業的有無。又如官員們蒙皇恩全部升遷,這是由于國王的力量,而不論任職時的功績怎樣。橫豎二者相比,其難易的程度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蓮宗寶鑒》說,娑婆濁世,衆苦聚集而修道難成。淨土樂邦,衆善聚集而位登不退[51]。稱念佛名號的人,諸佛護念而往生。發菩提心的人,彌陀光照而增進。菩薩、羅漢,是往生者的同伴。水鳥寶樹[52],全都念佛。耳際常聞妙法,心中頓絕貪嗔。快樂無窮,壽量無極。一旦往生淨土,永不退轉。哪像人道和天道中,觸目所見,無非是些不快暢的事情;在那不可靠的權乘路上,善根少有圓滿的時候。所以叁乘人[53],曆經阿僧衹劫[54],而功行難成。而念佛法門,于彈指間即得往生淨土。初學者的根機淺薄,如果不仰仗他力,難以進修。我佛願深,凡是有緣的人,統統攝受接納。使用其他的法門學道,好比螞蟻上高山;淨土往生,恰似風帆行于順水。彌陀接引,直趣菩提。衆聖提攜,高超叁界。上品即登佛果,下品所生猶勝天宮。普僅信奉彌陀,不要懷疑!大家一起修行,不要退轉!
《雲棲事略》記載,雲棲大師鄰家有一老婆婆,日念佛名數千聲。問她原因,老婆婆說:“我已經去世的丈夫,平時持念阿彌陀佛名號,臨命終時,身體沒有病苦,與人拱手而別。因此知道念佛功德,不可思議”。雲棲大師從此專心淨土,並書寫“生死事大”四個字置于案頭,作爲對自己的警策。
《西方公據》中說:各位善人,世間有千條萬條路,爲什麼只教人念佛呢?這是由于人的念頭,關系重大。牽魂引魄,造命生身,無不由此一念。念善上天堂,念惡下地獄。一念直則生爲人,一念橫則淪爲畜生。什麼是餓鬼?只因貪念不知足呀!念魔還成魔,念佛便成佛。要想免除六道,除非只念佛。若還不念佛,一失人身,萬劫難再得。所以釋迦如來,教人念佛。遠公大師,教人念佛。如果念佛不能了生死,佛祖怎麼會誤人!凡是念佛不能成佛的,其過錯不在佛。口念心不念,雖然念了也和沒念一樣。縱然你念了一生,也當不了至心念一聲。“念”字從“心”,並不從“口”。念佛時要從心而起,聲音從口而出。心中的佛,口中的佛,兩者都不可偏廢。
千佛萬佛,爲什麼只念阿彌陀佛
因他老人家發過四十八大願,誓願度盡十方衆生。這四十八大願中,有一願說:“若十方世界一切衆生,能稱念我阿彌陀佛名號,而不生我國者,誓不成佛。”西方淨土的殊勝妙境詳細記載在《阿彌陀經》上,所以名叫西方極樂世界。唉!人間富貴,百歲成空。天上繁華,千年便盡。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有無量的壽命,而往生的方法,又是只念句阿彌陀佛。世間既有這樣極便宜的好事,卻不肯幹,還要到哪裏去踏破鐵鞋而尋求無上道呢?從今而後,急須發下誓願:“若我不念佛,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則變成鬼而永墮北陰豐都地獄。”罷了,罷了,叁藏十二部,讓與別人悟。八萬四千門,讓與別人行。除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之外,不用一字。各自去打掃淨室一間,供佛像一尊。每日燒清香一爐,換淨水一杯,夜來上明燈一盞。不論紙畫木雕,如同真佛一樣。早晚參拜,必誠必敬。一串數珠不離手,一句彌陀不離口。高聲念,低聲念,六字念,四字念,緊念,慢念,朗念,默念,合掌念,跪膝念,面佛念,朝西念,敲魚念,掐珠念,行道念,禮拜念,獨自念,同衆念,在家念,在外念,閑也念,忙也念,行也念,住也念,坐也念,臥也念,連夢中也念,這才是真念佛。念得心酸淚下,念得火滅灰寒。念得神號鬼哭。念得天喜地歡。地獄在後,蓮池在前。那時縱有千萬人阻擋我不念,也…
《徑中徑又徑征義譯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