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径中径又径征义译注▪P6

  ..续本文上一页说,念佛人临命终时,如果有三种怀疑,就不得往生净土。一、怀疑我这一生所作恶业极重,修行的时间很短,恐怕不得往生。二、怀疑我虽念阿弥陀佛,但还有心愿未了,以及贪嗔痴爱未息灭,恐怕不得往生。三、怀疑我虽念弥陀,临命终时,担心阿弥陀佛不来迎接。如果有这三种疑虑,因怀疑而形成障碍,失掉正念,是不得往生的。所以念佛的人,一定要深信佛经明旨,不要生疑心。佛经上说:“念阿弥陀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上至一心不乱,下至十念成功,统统接引往生九品莲,永远脱离五浊恶世。假使能心心不昧、念念无差,则疑情永断,决定可得往生了。

  无为县的杨次公说,满载柴草的车着火可以扑灭,装在船上的石头不会沉水。现世杀生,现世受报的人,没有超过张馗的,临命终时地狱相现,他至心念佛十声,超生净土。死后入地狱的人,没有比雄俊更快的了,他因念佛而死而复生证得妙因。世人的罪过,不过如此。担心自己不能往生的人,又何必自暴自弃呢!

  

  陈瓒,明代进士,一意修持净业。一客人说:“你没有听说大鉴禅师谈论“唯心”吗?为什么还要厌弃秽土而欣乐净土呢?”陈瓒回答说:“唯心净土的说法,出自大鉴禅师,而不是从大鉴禅师才开始有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佛早就说过了,只是担心人用不清净的心求生净土,并不是说土无垢净呀! 况且极乐国土之所以快乐,不单是花池珠阁、鸟音风树等。我庆幸自己将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被无量光,经无数佛,证无生忍,成无上道,济无边众,这才是真快乐呀!客人以客之禅乐垢土,我以我之禅乐净土,您就不用指责我了!”

  陈瓒,万历年中,官至刑部侍郎。后卧病在床,念佛更为虔诚。根据当时制度规定,京师大臣三品以上的,在盛夏,皇上赐冰解暑。陈瓒家里的人,把冰块放置在他的床前,众人看见冰中涌现出七级宝塔,上面的栏杆曲折相连,窗格玲珑精致。不久,冰块渐渐消融,塔影渐渐变小。一会儿,陈瓒气尽,塔影也消失了。

  《径中径又径征义译注》

  中卷

  立愿法

  

  决定门

  有信而无愿,信就虚浮。即或有愿,但认为此生修行已晚,功效难以达到,只求来生转世为人,出家修行。这种想法不是说不好,殊不知今世所造恶业,能保证来世必定生为人吗?就是能保住人身,还能仍然听闻到佛法吗?一蹉百蹉,后悔莫及!因此必须拼着这一生,咬紧牙关,非往生极乐国土不可!非在此生往生不可!这样发愿,才可以说是发决定愿。愿既坚决,功夫自然精进。有志者,事竟成,难道是假话吗?因此我编辑了这《决定门》。

  五代时期的永明延寿禅师说,“九品”是经文上所说的,自有高低的不同。往生上品还是下品,则由二心来决定。一是定心,如果修习极乐世界中的定观,得上品往生。二是专心,只要持念佛名,众善资助熏习,回向发愿往生,得下品往生。不管是哪一种,都必须把一生的全部心血投入进去,尽此报身,精进修行。坐卧之间,面常朝向西方,当行道礼敬之际、念佛发愿之时,诚心诚意地祈求,再无其他杂念。就像一个人在牢狱受刑,如长时关押监牢。又如怨贼追赶,水火所逼。一心求救,愿出苦海。速证无生,广度有情。绍隆三宝,誓报四恩[57]。如此恳切至诚,必定工夫不会白费。如果言行不相符,信心不足,无念念相续之心,有屡屡间断之意,像这样懈怠懒散,临终虽想求往生,但被业障所牵,恐难遇到善知识[58]。临终四大分解时,正念就提不起来。什么原因

   而今是因,临终是果。因一定要实在,果才不会落空。声音明朗,回声才会清楚。身子要直,影子才会端正呀!

  蕅益大师讲,“九品”的意思是说,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心多散乱的人,就是下品下生。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心散乱渐渐减少的人,就是下品中生。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心不散乱的人,就是下品上生。念到事一心不乱,不起贪嗔痴的人,即是中三品往生。念到事一心不乱,先断“见思惑”[59]、“尘沙惑”,也能够伏断“无明惑”的人,即是上三品往生。以上总不外乎定专二心。

  元朝优昙大师说,真信修行的人,真的要想往生极乐世界,就要专志一念,持一句阿弥陀佛。只此一念,就是我的本师。只此一念,就是化生佛。只此一念,就是破地狱的猛将。只此一念,就是斩群邪的宝剑。只此一念,就是顿开黑暗的明灯。只此一念,就是渡苦海的大船。只此一念,就是医治生死的良方。只此一念,就是出三界的径路。只此一念,就是本性弥陀。只此一念,直达唯心净土。只要记得这一句阿弥陀佛在念,不要忘失。念念常现前,念念不离心。无事也这样念,有事也这样念。安乐也这样念,病苦也这样念。生也这样念,死也这样念。如此一念分明不昧,又何必再去问人家怎样找到回家的归途呢?

  苏东坡说:“佛以大圆觉,充满河沙界。我以颠倒想,出没生死中。云何以一念,得往生净土?我造无始业,本从一念生。既从一念生,还从一念灭。生灭灭尽处,则我与佛同。如投水海中,如风中鼓橐[60]。虽有大圣智,亦不能分别。”

  

  优昙大师又说,凡是修净土的人,都必须立场鲜明地与生死对抗,不是说了就算了。应当考虑到无常迅速,时间是不会等待我们的,必须把念佛当作一件大事来做才行。如果是半进半退,似信似疑,到底能顶得什么事?如何才出得轮回?如果能深信不疑,就得从今天开始,发大勇猛精进心,不要问懂得还是不懂得,见性还是不见性,只要执持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像靠着一座大须弥山一样,摇撼不动。专一心意,或参念、观念、忆念、十念,或默念、专念、系念、礼念,念念在兹,常忆常念。朝也念,暮也念。行也念,坐也念。心念不空过,念佛不离心。日日时时,不要放舍。绵绵密密,像母鸡抱蛋那样,常使暖气相接,这就是净念相继。假使再加上智慧观照,就知道净土就是自心,这才是上智人的修行功夫。这样把得定、做得主、靠得稳,纵然遇到苦乐逆顺境界现前,也只是念阿弥陀佛。没有一念改变心,没有一念退惰心,没有一念妄想心。直到生命的尽头,永不变心,决定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真能这样用功,那么多生多劫的无明、生死业障,自然会消失。尘劳习漏,也自然会清净了。将来亲见弥陀,不离本念。功行圆满,愿力资助。临命终时,必定能生到上品。

  淮阳晓山和尚的《修念佛箴》说:“示汝诸有情,可以整心趣。弃却贪、嗔、痴,大家秉智慧。冷眼挂眉间,看破红尘事。积金玉如山,难买三寸气。眷属与恩亲,暂如傀儡戏。生前一聚首,死后谁能替。终有散场时,有甚风流致。静里细思量,一场无滋味,何不早休心,念佛修三昧[61]。”

  优昙大师又说,今天的人皈依佛法,或者是因为病苦而发心,或者是为了报答亲恩而举念,或者是为了求得保佑家庭平安,或者因为惧怕罪报而持斋。这些人虽然具有信心,但却没有行愿。极少有能为自己的生死大事而发愿念佛、求生净土的,这与经中的本意不相符合。修行弟子,应当一念回光返照自心,修习出世间法,愿离娑婆世界,而求生净土。正如一个人久居他乡,思念回归故里一样。求生净土,在于愿力坚强。《华严经》云:“是人临命终时,一切诸根,悉皆散坏。惟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本来是为了了脱生死。莲池大师常写“生死事大”四个字,置于案头自策。在临命终时,大师对弟子说:“老实念佛,莫换题目。”

  

  蕅益大师说,念佛法门,没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只是深信力行为要罢了。可惜现在的人,把念佛看成是浅近的事情,说这是愚夫愚妇的工夫。所以信既不深,行持也就不得力。终日悠悠,净功难成。最可贵的,在于信得及、守得稳,一直念下去。或者一昼夜念十万声,或五万、三万声,以绝对不缺为准则。尽这一生,誓不改变。这样用功,如果不能往生净土的话,三世诸佛,就成为诳语者了。一旦往生净土后,就永远不会再退转。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就是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再起贪、嗔、痴,就是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较人我是非,就是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有间断夹杂,就是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再起妄想攀缘,就是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其它歧路所迷惑,就是大智慧。要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也没有什么别的方法。最初下手,必须用数珠记得分明。并且要规定课程,决不减缺。久久纯熟,就会不念而自念。然后记数也行,不记数也行。如果开始就要不著相,要学圆融自在,那都是由于信不深、行不力。这些都是生死岸边的事,到了临命终时,决定用不着。

  优昙大师说:“念佛人要知道六度万行,不出一心。人能执持一句阿弥陀佛,就能成就念佛三昧。在一念之中,与理相应,诸法现前。六度万行,全都具足。”

  莲池大师说,或有人问:“今天看见世间念佛的人多,而能往生西方成佛的人少,这是为什么

  ”这里有三个原因:一、口虽念佛,而心怀不善,因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既然念佛,就要依照佛的教导行持,要积德修福,要孝顺父母,要忠事君王,要兄弟相爱,要夫妻相敬,要至诚忠信,要柔和忍耐,要公平正直,要阴德方便,要慈悲惠济一切,不杀害生命。不凌辱下人。不欺压平民。只要有不好的念头生起来,就着力念佛,一定要念退这不好的心。这样才是真正念佛的人,一定得成佛。二、口虽念佛,心中却胡思乱想,因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念佛的时候,按定心猿意马,字字分明,心心照管。好像自己在西方净土面对弥陀,不敢散乱。这样才是真正念佛的人,一定得成佛。三、口虽念佛,而心中只愿求来生富贵,或者认为我是凡夫,西方没有我的份,只图来世不失人身就满足了。这不符合佛心,佛指引你生西…

《径中径又径征义译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