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說,念佛人臨命終時,如果有叁種懷疑,就不得往生淨土。一、懷疑我這一生所作惡業極重,修行的時間很短,恐怕不得往生。二、懷疑我雖念阿彌陀佛,但還有心願未了,以及貪嗔癡愛未息滅,恐怕不得往生。叁、懷疑我雖念彌陀,臨命終時,擔心阿彌陀佛不來迎接。如果有這叁種疑慮,因懷疑而形成障礙,失掉正念,是不得往生的。所以念佛的人,一定要深信佛經明旨,不要生疑心。佛經上說:“念阿彌陀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上至一心不亂,下至十念成功,統統接引往生九品蓮,永遠脫離五濁惡世。假使能心心不昧、念念無差,則疑情永斷,決定可得往生了。
無爲縣的楊次公說,滿載柴草的車著火可以撲滅,裝在船上的石頭不會沈水。現世殺生,現世受報的人,沒有超過張馗的,臨命終時地獄相現,他至心念佛十聲,超生淨土。死後入地獄的人,沒有比雄俊更快的了,他因念佛而死而複生證得妙因。世人的罪過,不過如此。擔心自己不能往生的人,又何必自暴自棄呢!
陳瓒,明代進士,一意修持淨業。一客人說:“你沒有聽說大鑒禅師談論“唯心”嗎?爲什麼還要厭棄穢土而欣樂淨土呢?”陳瓒回答說:“唯心淨土的說法,出自大鑒禅師,而不是從大鑒禅師才開始有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佛早就說過了,只是擔心人用不清淨的心求生淨土,並不是說土無垢淨呀! 況且極樂國土之所以快樂,不單是花池珠閣、鳥音風樹等。我慶幸自己將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被無量光,經無數佛,證無生忍,成無上道,濟無邊衆,這才是真快樂呀!客人以客之禅樂垢土,我以我之禅樂淨土,您就不用指責我了!”
陳瓒,萬曆年中,官至刑部侍郎。後臥病在床,念佛更爲虔誠。根據當時製度規定,京師大臣叁品以上的,在盛夏,皇上賜冰解暑。陳瓒家裏的人,把冰塊放置在他的床前,衆人看見冰中湧現出七級寶塔,上面的欄杆曲折相連,窗格玲珑精致。不久,冰塊漸漸消融,塔影漸漸變小。一會兒,陳瓒氣盡,塔影也消失了。
《徑中徑又徑征義譯注》
中卷
立願法
決定門
有信而無願,信就虛浮。即或有願,但認爲此生修行已晚,功效難以達到,只求來生轉世爲人,出家修行。這種想法不是說不好,殊不知今世所造惡業,能保證來世必定生爲人嗎?就是能保住人身,還能仍然聽聞到佛法嗎?一蹉百蹉,後悔莫及!因此必須拼著這一生,咬緊牙關,非往生極樂國土不可!非在此生往生不可!這樣發願,才可以說是發決定願。願既堅決,功夫自然精進。有志者,事竟成,難道是假話嗎?因此我編輯了這《決定門》。
五代時期的永明延壽禅師說,“九品”是經文上所說的,自有高低的不同。往生上品還是下品,則由二心來決定。一是定心,如果修習極樂世界中的定觀,得上品往生。二是專心,只要持念佛名,衆善資助熏習,回向發願往生,得下品往生。不管是哪一種,都必須把一生的全部心血投入進去,盡此報身,精進修行。坐臥之間,面常朝向西方,當行道禮敬之際、念佛發願之時,誠心誠意地祈求,再無其他雜念。就像一個人在牢獄受刑,如長時關押監牢。又如怨賊追趕,水火所逼。一心求救,願出苦海。速證無生,廣度有情。紹隆叁寶,誓報四恩[57]。如此懇切至誠,必定工夫不會白費。如果言行不相符,信心不足,無念念相續之心,有屢屢間斷之意,像這樣懈怠懶散,臨終雖想求往生,但被業障所牽,恐難遇到善知識[58]。臨終四大分解時,正念就提不起來。什麼原因
而今是因,臨終是果。因一定要實在,果才不會落空。聲音明朗,回聲才會清楚。身子要直,影子才會端正呀!
蕅益大師講,“九品”的意思是說,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心多散亂的人,就是下品下生。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心散亂漸漸減少的人,就是下品中生。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心不散亂的人,就是下品上生。念到事一心不亂,不起貪嗔癡的人,即是中叁品往生。念到事一心不亂,先斷“見思惑”[59]、“塵沙惑”,也能夠伏斷“無明惑”的人,即是上叁品往生。以上總不外乎定專二心。
元朝優昙大師說,真信修行的人,真的要想往生極樂世界,就要專志一念,持一句阿彌陀佛。只此一念,就是我的本師。只此一念,就是化生佛。只此一念,就是破地獄的猛將。只此一念,就是斬群邪的寶劍。只此一念,就是頓開黑暗的明燈。只此一念,就是渡苦海的大船。只此一念,就是醫治生死的良方。只此一念,就是出叁界的徑路。只此一念,就是本性彌陀。只此一念,直達唯心淨土。只要記得這一句阿彌陀佛在念,不要忘失。念念常現前,念念不離心。無事也這樣念,有事也這樣念。安樂也這樣念,病苦也這樣念。生也這樣念,死也這樣念。如此一念分明不昧,又何必再去問人家怎樣找到回家的歸途呢?
蘇東坡說:“佛以大圓覺,充滿河沙界。我以顛倒想,出沒生死中。雲何以一念,得往生淨土?我造無始業,本從一念生。既從一念生,還從一念滅。生滅滅盡處,則我與佛同。如投水海中,如風中鼓橐[60]。雖有大聖智,亦不能分別。”
優昙大師又說,凡是修淨土的人,都必須立場鮮明地與生死對抗,不是說了就算了。應當考慮到無常迅速,時間是不會等待我們的,必須把念佛當作一件大事來做才行。如果是半進半退,似信似疑,到底能頂得什麼事?如何才出得輪回?如果能深信不疑,就得從今天開始,發大勇猛精進心,不要問懂得還是不懂得,見性還是不見性,只要執持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像靠著一座大須彌山一樣,搖撼不動。專一心意,或參念、觀念、憶念、十念,或默念、專念、系念、禮念,念念在茲,常憶常念。朝也念,暮也念。行也念,坐也念。心念不空過,念佛不離心。日日時時,不要放舍。綿綿密密,像母雞抱蛋那樣,常使暖氣相接,這就是淨念相繼。假使再加上智慧觀照,就知道淨土就是自心,這才是上智人的修行功夫。這樣把得定、做得主、靠得穩,縱然遇到苦樂逆順境界現前,也只是念阿彌陀佛。沒有一念改變心,沒有一念退惰心,沒有一念妄想心。直到生命的盡頭,永不變心,決定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真能這樣用功,那麼多生多劫的無明、生死業障,自然會消失。塵勞習漏,也自然會清淨了。將來親見彌陀,不離本念。功行圓滿,願力資助。臨命終時,必定能生到上品。
淮陽曉山和尚的《修念佛箴》說:“示汝諸有情,可以整心趣。棄卻貪、嗔、癡,大家秉智慧。冷眼挂眉間,看破紅塵事。積金玉如山,難買叁寸氣。眷屬與恩親,暫如傀儡戲。生前一聚首,死後誰能替。終有散場時,有甚風流致。靜裏細思量,一場無滋味,何不早休心,念佛修叁昧[61]。”
優昙大師又說,今天的人皈依佛法,或者是因爲病苦而發心,或者是爲了報答親恩而舉念,或者是爲了求得保佑家庭平安,或者因爲懼怕罪報而持齋。這些人雖然具有信心,但卻沒有行願。極少有能爲自己的生死大事而發願念佛、求生淨土的,這與經中的本意不相符合。修行弟子,應當一念回光返照自心,修習出世間法,願離娑婆世界,而求生淨土。正如一個人久居他鄉,思念回歸故裏一樣。求生淨土,在于願力堅強。《華嚴經》雲:“是人臨命終時,一切諸根,悉皆散壞。惟此願王,不相舍離。于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念佛本來是爲了了脫生死。蓮池大師常寫“生死事大”四個字,置于案頭自策。在臨命終時,大師對弟子說:“老實念佛,莫換題目。”
蕅益大師說,念佛法門,沒有什麼奇特的地方,只是深信力行爲要罷了。可惜現在的人,把念佛看成是淺近的事情,說這是愚夫愚婦的工夫。所以信既不深,行持也就不得力。終日悠悠,淨功難成。最可貴的,在于信得及、守得穩,一直念下去。或者一晝夜念十萬聲,或五萬、叁萬聲,以絕對不缺爲准則。盡這一生,誓不改變。這樣用功,如果不能往生淨土的話,叁世諸佛,就成爲诳語者了。一旦往生淨土後,就永遠不會再退轉。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就是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再起貪、嗔、癡,就是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計較人我是非,就是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有間斷夾雜,就是大精進;真能念佛,不再起妄想攀緣,就是大禅定;真能念佛,不爲其它歧路所迷惑,就是大智慧。要達到一心不亂的境界,也沒有什麼別的方法。最初下手,必須用數珠記得分明。並且要規定課程,決不減缺。久久純熟,就會不念而自念。然後記數也行,不記數也行。如果開始就要不著相,要學圓融自在,那都是由于信不深、行不力。這些都是生死岸邊的事,到了臨命終時,決定用不著。
優昙大師說:“念佛人要知道六度萬行,不出一心。人能執持一句阿彌陀佛,就能成就念佛叁昧。在一念之中,與理相應,諸法現前。六度萬行,全都具足。”
蓮池大師說,或有人問:“今天看見世間念佛的人多,而能往生西方成佛的人少,這是爲什麼
”這裏有叁個原因:一、口雖念佛,而心懷不善,因此不得往生。奉勸世人,既然念佛,就要依照佛的教導行持,要積德修福,要孝順父母,要忠事君王,要兄弟相愛,要夫妻相敬,要至誠忠信,要柔和忍耐,要公平正直,要陰德方便,要慈悲惠濟一切,不殺害生命。不淩辱下人。不欺壓平民。只要有不好的念頭生起來,就著力念佛,一定要念退這不好的心。這樣才是真正念佛的人,一定得成佛。二、口雖念佛,心中卻胡思亂想,因此不得往生。奉勸世人,念佛的時候,按定心猿意馬,字字分明,心心照管。好像自己在西方淨土面對彌陀,不敢散亂。這樣才是真正念佛的人,一定得成佛。叁、口雖念佛,而心中只願求來生富貴,或者認爲我是凡夫,西方沒有我的份,只圖來世不失人身就滿足了。這不符合佛心,佛指引你生西…
《徑中徑又徑征義譯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