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徑中徑又徑征義譯注▪P7

  ..續本文上一頁方,你卻自己不願意往生,因此不得往生。奉勸世人,凡是念佛的人,都要決心求往生,不要懷疑。況且即使像天宮那樣的富貴,福報享盡,也還是要墮落的。何況人間富貴,能有多少時間呢?如果說你是凡夫,西方無份。但聖賢都是凡夫做的,怎麼知道你不能生西方呢?這樣可以發廣大心,立堅定志。誓願往生,見佛聞法,得無上果,廣度衆生。這樣才是真正念佛的人,一定得成佛。

  蘇東坡是五祖山[62]住持戒禅師的後身,經常隨身攜帶著阿彌陀佛的聖像,說這是往生西方的證據。然而聽說此公病重時,人們對他談到西方。他卻說:“西方不是沒有,只是這時用不上力。”修淨土的人,必須具備叁種心,所謂深心、至誠心、回向發願心。能做到叁心齊備,就是臨終十念,也沒有不得力的。至于說用不上力,是叁心未具,難以保證往生。

  廣度門

  發了一定要往生西方淨土大願的人,既要自利,也要利他。如果還不能自度,就想要先去度人,往往會由于力量不足,致使自己與他人一起沈淪。這種想法固然不大恰當。但如果只求自度,而不去度化他人,即落入二乘[63]的淺見之中,尤其不符合佛的慈悲度人之心。力量雖未充足,但慈悲利人的心不能不俱備。這與儒家所說的自新新民、己立立人,都是同一道理。因此我輯錄了下面的《廣度門》。

  《龍舒淨土文》說,我闡發這個關于淨土的道理,是想勸一切看見的聽到的人,共同發起廣大之心,以佛的心爲心,使人人都生淨土。如果只顧自己修行,就是聲聞之徒,稱爲小乘,好像乘小車的人,只能自利而已。如果能廣泛勸化他人修行,稱爲大乘菩薩。好像乘大車的人,人我兼利,這樣所獲得的福報無量,最後可以達到佛的境地。勸人修善道,稱爲法布施[64],而勸人修淨土法門,是最大的法布施。對于超出輪回,就不是其他法布施所能相比的了。因而他的福報,不可窮盡。大慈菩薩說:“能勸二人修,相當于自己精進修行。勸至十余人,福德已無量。如勸百與千,名爲真菩薩。又能過萬數,就是阿彌陀。”由此可見,修行西方淨土的人,怎麼不發廣大心,使人人共知此殊勝法門,以積無量福報呢?

  文彥博曆任宋朝的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早年皈依佛法,晚年修行愈加精進,專念阿彌陀佛。他發願說:“願我常精進,勤修一切善。願我了心宗,廣度諸含識[65]。”他舉辦了十萬人念佛法會,求生淨土。當時許多士大夫,都聽從他的度化。文彥博享年九十二歲而終。

  《龍舒淨土文》又說,受饑餓之苦的人,送給他食物,受寒冷之苦的人,送給他衣服,這已經是很大的恩惠了。更何況他正沈淪在六道的苦海之中,沒有出頭的日子啊!。假如我給他指示淨土法門,使他直接了脫生死輪回,享受無窮無極的壽命快樂,這種恩惠,難道能夠說得完嗎! 爲什麼

   因爲一旦往生到西方淨土,就再也沒有輪回,也永不退轉,直到成佛爲止。往生淨土的人,雖然還沒有立即成佛,但這是成佛的階梯。所以能勸一人修淨土,就是成就一個衆生成佛。這個衆生之所以成夠成佛,都是從我勸他念佛開始的。這個福報之大,不是勝過以恒河沙等身來布施嗎?

  

  汶州有兩個小沙彌,二人志同道合,共修念佛法門。過了五年,年齡稍大的一個往生了。他到了西方極樂淨土,面見了阿彌陀佛。他對佛說:“還有一個小沙彌,與我同修淨土,他也可以得到往生嗎

  ”阿彌陀佛說:“由于他勸你,你才發心念佛。現在你可以回去,精勤修習淨業。叁年後,你們二人一起同來此土。”叁年後,這二位小沙彌,看見阿彌陀佛與諸聖衆,從西方而來。一時,大地震動,天花飛舞,二人一同往生淨土。

  優昙大師說,學佛有多種門。大慈大悲是菩薩的正道,是利益別人的重要行爲。勸人修習淨土是淨業成就的殊勝之因。佛經說:“若人以四天下七寶[66],供養佛及菩薩、緣覺、聲聞,得福甚多。不如勸人念佛一聲,其福勝彼。”因爲財布施,是救濟人這一世的貧窮。食物布施,是救濟人一天的生命。法布施,卻是使人出離生死輪回,其功德怎麼可以比擬呢?財布施好比是一盞燈,只照亮一室;法布施則好比太陽,遍照大千世界。自己念佛,而吝惜佛法不勸他人修行的人,將會多生累劫沈淪于黑暗的地獄之中。如果自己念佛,又能夠勸化他人共同念佛修行,此人這一生就是阿彌陀佛。廣布慈雲,互相勸勉。推此悲願,普結淨緣。拔沈溺之愛河,出輪回之苦海。齊登樂土,共報佛恩。

  宋朝的馮楫在他的《發願文》中說:“我布施經書,這是一件事,但卻具備了兩種布施。用錢印製經書,是財布施。因爲經書宏揚佛法,又是法布施。財布施得天上人間的福德果報,法布施得世間聰明智慧的果報。但應當知道這二種福報,都是輪回的業因、苦報的根本。我今發願,願將這二種福報回向,臨命終時,莊嚴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普與衆生,都得成佛。”

  優昙大師又講,佛說:“自己尚未得度,先欲度人的是菩薩發心。自覺已圓滿,又來覺他的人,是如來應世。”《蓮宗祖訓》說:“創立淨土一門,行解相應,自利利人,化物無邊。誨人不倦,稱爲導師。”《維摩诘經》說:“自疾不能救,如何救他疾

  ”《地獄報應經》說:“自己不清淨,教人清淨,無有是處。”《智度論》說:“譬如有二個人,各有親屬,被水所淹。一人性情急躁,當即下水救助,因爲沒有正確的營救方法,自己與親屬,一起被淹死。另一人趕緊找船只,乘船去救助,結果是彼此獲救。”念佛法門,必須自修自行。一一修持,一一成就。既能自利,然後利人。這是乘阿彌陀佛的大願力船,救濟苦海中的沈溺人。其功德怎麼可以稱量啊!

  往昔釋迦牟尼佛住世時,有一座城市裏的人難以度化。佛說,此城中的人與目連有緣,于是叫目連前去度化。目連一去,這座城市中的人果然全都聽從他的教化。弟子問佛是什麼原因,佛告訴大家說:“若幹世以前,目連曾經是一個樵夫。打柴時,驚起一窩蜂子,目連于是發善願說,“我得道後,要盡度這群蜂子!”如今這一城人,就是當時的那群蜂子的後身。因爲目連當時發過善願,所以與他們有緣。”由此可見,我們不僅僅要勸一切人類修習淨土,就是對一切禽獸蜎飛蠕動之類,見了都應當念阿彌陀佛幾聲,並發願要盡度它們。如能這樣做,則善念純熟,定當上品上生了!

  《徑中徑又徑征義譯注》

  下卷

  勵行法

  精持門

  信向既已笃誠,願力既已堅定,如果沒有真實行持並且努力的功夫,那麼信就是空信,願就是空願。空話沒有用處,怎麼能僥幸獲得成功呢?凡是要成就一件大事,必須付出艱辛的勞動,才能取得成功,更何況是修出世法呢!如今不要你萬行全修,只修這個至簡至易的持名徑路,若還不竭心盡力,怎麼可以呢?持名念佛的人,必須念從心起,不能只在口頭上念。平時妄念紛飛,不能覺察,但手一提數珠,這才覺得此心難以製伏。我自己根鈍障深,向來用強製方法,手掐數珠,心隨著手,不使一珠空過,恐怕才能稍有把握。于是我采撷往昔聖賢警語,銘之于座右,以收攝妄心,以助反省警惕,所以輯錄了下面的這篇《精持門》。

  《西方確指》中,覺明妙行菩薩說,凡是修淨土的人,最忌夾雜。什麼是夾雜?就是又誦經,又持咒,又做法會,還要說些沒要緊的禅,又還說些吉凶禍福、見神見鬼的話,這就是夾雜。既然夾雜,心就不專一。心不專一,見佛往生就難了。豈不白費了事,一生空過了嗎?今後其余的事情一概都不要做,只牢牢地執持一句阿彌陀佛的名號,祈求往生淨土。日久自會成功,這才不會錯過。有偈說:“阿彌陀一句,萬法之總持。心與聲相依,念茲複在茲。感應不思議,蓮開七寶池。”又有偈曰:“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

  蕅益大師說,念佛的人,切忌今天張叁,明天李四。遇到教下人[67],就想遍讀經論 ,尋章摘句;遇到宗門人[68],又想參禅問答;遇到持律人[69],又想學習怎樣搭衣用缽。這樣就頭頭不了,帳帳不清。《普濟慈航》說:“凡修淨土的人,除念佛外,只誦淨土真言[70],超度一切衆生,往生西方就可以了,其余的與淨土不相幹。”

  《西方確指》又說,修行淨業的人,行住坐臥,飲食起居,都應當朝向西方,這樣隨機感應容易成就。室內只供一尊佛,一只香爐,一部經,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不得放置多余的東西。把庭院打掃幹淨,使經行[71]沒有障礙。要使此心一絲不挂,萬慮俱空,空空洞洞,不知道有這個身體,也不知道有這個世界,也不知道我今天所作的是修行之事。這樣,就能與道日親,與世日遠,可以趨向于淨業。這都是由于你在生時抛舍得幹淨,念頭上不存一點牽挂。死期到來,灑灑落落,不作顧戀身家子孫的世俗之態,這難道不是大丈夫的舉動嗎?

  法光禅師是宗門大德,德清師前來請求他開示,禅師說:“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只要離去心[72]、意[73]、識[74],參出聖凡路就成。”德清師就到憨山去並居住在那裏了。一天,吃完粥後經行,偶爾立定,突然看不見了身心世界,只見一大光明圓滿無邊,山河大地,影現其中。等他覺悟,再尋找身心,完全找不到了。他的開示衆生的偈說:“瞥然一念狂心歇,內外根塵俱洞徹。翻身觸破太虛空,萬象森羅從起滅。”德清師從此明明白白地度日,一切聲色之事都不妨礙他,所知所見一下子全都空去了。他常用修西方淨土的法要開示世人。

  《西方確指》又說,有人問:“念佛不能一心,應當用什麼方法?”覺明妙行菩薩說,你只要息滅雜念,定下心來,緩緩念去。要使聲合乎心,心隨乎聲。久而久之,自會得到諸念澄清,心境寂照,證入念佛叁味。然而平時必須多多念佛,從千至萬,心不間斷,這樣根器最易純熟。如果勉…

《徑中徑又徑征義譯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