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強使之一心,最終也得不到一心。
張光緯《念佛說》中講,經上說:“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我現在作了一個方便法,把自己的心看成是一個清淨的寶瓶,佛名如同一粒谷子。一字一句,就好像把谷子投入瓶中,貫珠而下。谷既然投之不盡,瓶也就永遠不滿。而且不將一粒谷抛向瓶外,心想這個淨寶瓶的直徑還不到一寸,但其中含藏了叁千大千世界百億微塵數那麼多的佛。我也與他們俱會一處,遊樂安閑,這才是我的安身立命之處。
蓮池大師說,《阿彌陀經》講:“如果有人念阿彌陀佛,其人臨命終時,必定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觀無量壽佛經》也說:“念佛的人,生到極樂國土,蓮花分爲上中下九品。”因爲這一念佛法門,不論男女僧俗,不論貴賤賢愚,只要一心不亂,隨其功行大小,都可以九品往生。因此可以知道,世間沒有哪一個人不能念佛 。若人富貴,受用現成,正好念佛。若人貧窮,家小累少,正好念佛。若人有子,宗祀有托 ,正好念佛。若人無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若人子孝,安受供養,正好念佛。若人子逆,斷絕恩愛,正好念佛。若人無病,趁身體健康,正好念佛。若人有病,無常將至,正好念佛。若人年老,光陰不多,正好念佛。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若人悠閑,心無事擾,正好念佛。若人繁忙,忙裏偷閑,正好念佛。若人出家,逍遙物外,正好念佛。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若人聰明,通曉淨土,正好念佛。若人愚笨,別無技能,正好念佛 。若人持律,律是佛製,正好念佛。若人看經,經是佛說,正好念佛。若人參禅,禅是佛心 ,正好念佛。若人悟道,悟須佛證,正好念佛。普勸世人,火速念佛。九品往生,花開見佛。見佛聞法,究竟成佛。方知自心,本來是佛。
有一個不知名字的僧人,居住在湖廣黃州。他專持阿彌陀佛名號,隨他所見都念阿彌陀佛。明朝崇祯年間,張獻忠進攻黃州,此僧坐在城牆上,夜裏高聲唱阿彌陀佛,軍士將他捆綁投到城下。誰知過了一會兒他又上城唱佛。就這樣,從東城投下,他便從西城上來;從南城投下,他便從北城上來。軍士這才知道他不是尋常之人,都恭敬地向他作禮。一天他看見一只雞,就高聲唱佛,雞也隨聲而唱。端午節看見遊船的人,他大哭道:“衆生以苦爲樂,就是這樣啊!”弟子錢生,懇請開示修行之要,他說:“一心念阿彌陀佛!”
蓮池大師又說,念佛有默念,有高聲念,有金剛念。然高聲念又覺得太費力,默念又容易昏沈,這時可用金剛念,那就是綿綿密密,聲音從唇齒間輕微出來,但又不可執定。如果覺得費力,不妨默念,覺昏沈時,也不妨高聲念。如今的念佛人,只是手打木魚,隨口叫喊,所以得不到利益。必須句句出口入耳,聲聲喚醒自心。比如一個人正在熟睡,另一個人叫喊他:“某某,某某!”他立刻就醒了。所以念佛最能攝心。
空谷大師說,念佛一門,是修行的捷徑。緊念慢念,高聲低聲,都沒有拘束障礙,只要能使身心清淨淡泊,默念不忘,靜鬧閑忙,都是一樣念而無差別。如果有一天,忽然觸境遇緣,打著轉身一句,才知寂光淨土,沒有離開此處;阿彌陀佛,沒有超越自心。優昙和尚叫人提問“念佛的是誰?”或問“哪個是我本性彌陀?”說是攝心念佛、參究念佛。如今不必使用這個方法,只是平常念去。
蓮池大師又說,學佛的人,不一定講究莊嚴的儀表,重要的是在于真實修行。因此,作爲在家居士,不必一定要穿僧衣海青[75],帶發修行的人,可以穿平常服裝念佛,不必一定要敲木魚擊鼓磬。好靜的人,可以安坐寂靜念佛,不一定成群結隊做法會。怕事的人,可以閉門念佛,不一定要進寺院聽經。識字的人,可以依教念佛。千裏燒香,不如安坐家堂念佛。供奉邪師,不如孝順父母念佛。廣交魔友,不如獨身清淨念佛。寄庫來生[76],不如現在作福念佛。許願保平安,不如悔過自新念佛。閱讀外道書籍,不如一字不識念佛。自己無知,而對人妄談禅理,不如老實持戒念佛。希求妖鬼靈通,不如正信因果念佛。簡而言之,凡是端正自心,滅除惡念,這樣念佛,稱爲善人。收攝心念,除去散亂,這樣念佛,稱爲賢人。明悟心性,斷除惑業,這樣念佛,稱爲聖人。
蓮池大師說,我出家後,到處參訪,當時遍融法師門庭非常興盛,我到京城參拜求教,膝跪前行,再叁請求開示。遍融師說:“你可要守本分,不要去貪名逐利,不要去攀緣。應當因果分明,一心念佛。”我恭敬受教而出,同去的人大笑道:“就這幾句話,哪個說不出?千裏迢迢而來,還以爲有什麼高深奧妙的地方,原來一錢不值!”我說:“這才真正看見他的好處。我們渴仰欽慕,遠道而來,他卻不談玄說妙,淩駕于我們之上,只是老老實實,把自家體認過的、切近精實的功夫,叮咛開示。所以這就是他的好處。”我至今老實遵守,不曾放任忘失。
大師又說,我從前在寺院的煉磨場中,一次方丈對大家說:“中元日(七月十五)要作盂蘭齋[77]。”我以爲要設供吧,然而沒有設供,只是念佛叁天而已。又聽說以前有一院主被官府逮捕,堂中第一座,召集衆僧救護,大家以爲要持誦經咒,也只是高聲念佛而已。這二件事,完全出乎常情之外,有大人作略,真可效法!
優昙大師《蓮宗寶鑒》上講到,“離相念佛無住法門”。慈照宗主說,“離相念佛叁昧”,是指上根利智的人,領悟了這一深理,就能時常運用虛空平等之心,無我人衆生壽者相 。經上說:“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從這裏出發,念念彌陀出世,處處極樂現前。能如此,離相則無相,無相則無住。無住則入佛的境界,這才是無上真正大菩薩道。
《金剛經》講:“應如是生清淨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清淨體中,空空蕩蕩,晃晃朗朗,一無所有,一切無住。《心要訣》說:“冥心本乎無住,無住心體,圓融不測。”《淨名經》說:“一切法以無住爲本。”安住無爲,名之爲住。住無方所,故名無住。無住之心,是爲真心。”
空觀[78]念佛叁昧無念法門
關于空觀念佛叁昧,智者大師開示叁止、叁觀之法。先空、次假、次中。如今要想使修行人返妄歸真,先觀一切法是假,乃至四大、五蘊、六根、六塵、六識,盡十方世界山河大地,全無一物,了知一切事物皆虛妄不實,才能懂得什麼叫做真實。修這個法門的人,先要攝心靜坐,把世間一切虛妄不真實的境界,全都掃除幹淨,一切放下,只觀于空。連空也要空去而不可得,如此則立即進入到如來的寶明空海之中。性覺真空,就是如來藏[79]。
《璎珞經》講:“世間的人之所以不能成道而了脫生死,都因爲妄念成爲他們輪回的種子的緣故。”佛教以無念爲宗,如果見一切法,心中不受染汙,也不執著,這就叫無念。無念之念,就是正念。圭峰法師說:“覺諸相空,心自無念。念起即覺,覺之即無。”修行的奧妙,就在這裏。 古代的高僧大德說:“大道教人先止念,念頭不住也徒然。”
參禅念佛叁昧究竟法門
慧遠祖師的《禅經序》說:“禅非智無以窮其寂,智非禅無以深其照。禅智者,寂照之謂也。”念佛的人,要想參禅見性,只依照這個方法,要在靜室正身端坐,掃除緣累,斬斷情塵。外不著境,內不住定,回光一照,內外俱寂。然後密密舉念南無阿彌陀佛叁五聲,豁然明悟,親見本性彌陀。內外身心,一時透脫。盡乾坤大地,全是西方。萬象森羅,無非自己。靜無遺照,動不離寂。得生上品,稱爲實報莊嚴土。
永明禅師四料簡說:“有禅無淨土,十人九錯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禅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在爲人師,將來作佛祖;無禅無淨土,鐵床與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蓮池大師說:“參禅的主要目的在于見性開悟,專持阿彌陀佛的名號,是爲了能夠往生淨土。念佛人見性開悟,正是上品上生的事情。如果說經中專說執持名號,沒有參究的說法,但要是存此廢彼就不可以了,因爲念佛人既已見性,怎麼還擔心不得往生呢
”
攝心念佛叁昧調息[80]法門
《坐禅叁昧經》說:“菩薩坐禅,不念一切,只念一佛,即得叁昧”。初機修習,總免不了昏沈、散亂這二種病。《人天寶鑒》說,凡是修習禅定,應進入靜室,正身端坐,數出入息,從一至十,從十至百、 至千萬。便感到此身兀然不動,此心寂然不起,與虛空相同。不須禁止,自然就會得到光明徹悟。如今攝心念佛,要想速成叁昧,數息最爲重要。凡要准備坐時,先觀想自己的身體在圓光中,默觀鼻端,想出入息。每一息默念南無阿彌陀佛一聲,方便調息,不緩不急,心息相依,不使間斷。乃至深入禅定,出入息和念佛都忘掉。這時自己的身心,與虛空相同。久久純熟,心眼開通。叁昧忽然現前,即是唯心淨土。
唐代飛錫大師說,世上用水晶、菩提、木梙(音患)當數珠的多,而我則以出入息當作念珠。稱念佛名號,依照出入息。行住坐臥,常用此珠。即使睡覺,也帶著佛念去睡,醒來立即繼續念佛,這樣做必然會在夢中見到阿彌陀佛。夢既不斷,念佛叁昧就修成了。面見彌陀,親蒙授記,就萬無一失了。
一相念佛叁昧專念法門
《大般若經》雲,佛告訴曼殊師利[81]說:“菩薩能正修行一相莊嚴叁昧,速證菩提。修這個法門的人,應當遠離喧鬧繁雜,不要思想衆相,專心系念于一位如來。審取名字,善想儀容,就是普觀叁世一切諸佛,就會得到諸佛的一切智慧。”《天臺十疑論》雲:“衆生的根機愚鈍、濁亂的人多。如果不專心系念一尊佛,心必散亂,叁昧難以修成,所以專門教他念阿彌陀佛,就是一相叁昧。”
《彌陀疏鈔》講,有的人說:“佛佛都可以念,爲什麼不能隨便念哪一尊佛,而一定要念阿彌陀佛呢?”這是你…
《徑中徑又徑征義譯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