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强使之一心,最终也得不到一心。
张光纬《念佛说》中讲,经上说:“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我现在作了一个方便法,把自己的心看成是一个清净的宝瓶,佛名如同一粒谷子。一字一句,就好像把谷子投入瓶中,贯珠而下。谷既然投之不尽,瓶也就永远不满。而且不将一粒谷抛向瓶外,心想这个净宝瓶的直径还不到一寸,但其中含藏了三千大千世界百亿微尘数那么多的佛。我也与他们俱会一处,游乐安闲,这才是我的安身立命之处。
莲池大师说,《阿弥陀经》讲:“如果有人念阿弥陀佛,其人临命终时,必定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观无量寿佛经》也说:“念佛的人,生到极乐国土,莲花分为上中下九品。”因为这一念佛法门,不论男女僧俗,不论贵贱贤愚,只要一心不乱,随其功行大小,都可以九品往生。因此可以知道,世间没有哪一个人不能念佛 。若人富贵,受用现成,正好念佛。若人贫穷,家小累少,正好念佛。若人有子,宗祀有托 ,正好念佛。若人无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若人子孝,安受供养,正好念佛。若人子逆,断绝恩爱,正好念佛。若人无病,趁身体健康,正好念佛。若人有病,无常将至,正好念佛。若人年老,光阴不多,正好念佛。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若人悠闲,心无事扰,正好念佛。若人繁忙,忙里偷闲,正好念佛。若人出家,逍遥物外,正好念佛。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若人聪明,通晓净土,正好念佛。若人愚笨,别无技能,正好念佛 。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若人看经,经是佛说,正好念佛。若人参禅,禅是佛心 ,正好念佛。若人悟道,悟须佛证,正好念佛。普劝世人,火速念佛。九品往生,花开见佛。见佛闻法,究竟成佛。方知自心,本来是佛。
有一个不知名字的僧人,居住在湖广黄州。他专持阿弥陀佛名号,随他所见都念阿弥陀佛。明朝崇祯年间,张献忠进攻黄州,此僧坐在城墙上,夜里高声唱阿弥陀佛,军士将他捆绑投到城下。谁知过了一会儿他又上城唱佛。就这样,从东城投下,他便从西城上来;从南城投下,他便从北城上来。军士这才知道他不是寻常之人,都恭敬地向他作礼。一天他看见一只鸡,就高声唱佛,鸡也随声而唱。端午节看见游船的人,他大哭道:“众生以苦为乐,就是这样啊!”弟子钱生,恳请开示修行之要,他说:“一心念阿弥陀佛!”
莲池大师又说,念佛有默念,有高声念,有金刚念。然高声念又觉得太费力,默念又容易昏沉,这时可用金刚念,那就是绵绵密密,声音从唇齿间轻微出来,但又不可执定。如果觉得费力,不妨默念,觉昏沉时,也不妨高声念。如今的念佛人,只是手打木鱼,随口叫喊,所以得不到利益。必须句句出口入耳,声声唤醒自心。比如一个人正在熟睡,另一个人叫喊他:“某某,某某!”他立刻就醒了。所以念佛最能摄心。
空谷大师说,念佛一门,是修行的捷径。紧念慢念,高声低声,都没有拘束障碍,只要能使身心清净淡泊,默念不忘,静闹闲忙,都是一样念而无差别。如果有一天,忽然触境遇缘,打着转身一句,才知寂光净土,没有离开此处;阿弥陀佛,没有超越自心。优昙和尚叫人提问“念佛的是谁?”或问“哪个是我本性弥陀?”说是摄心念佛、参究念佛。如今不必使用这个方法,只是平常念去。
莲池大师又说,学佛的人,不一定讲究庄严的仪表,重要的是在于真实修行。因此,作为在家居士,不必一定要穿僧衣海青[75],带发修行的人,可以穿平常服装念佛,不必一定要敲木鱼击鼓磬。好静的人,可以安坐寂静念佛,不一定成群结队做法会。怕事的人,可以闭门念佛,不一定要进寺院听经。识字的人,可以依教念佛。千里烧香,不如安坐家堂念佛。供奉邪师,不如孝顺父母念佛。广交魔友,不如独身清净念佛。寄库来生[76],不如现在作福念佛。许愿保平安,不如悔过自新念佛。阅读外道书籍,不如一字不识念佛。自己无知,而对人妄谈禅理,不如老实持戒念佛。希求妖鬼灵通,不如正信因果念佛。简而言之,凡是端正自心,灭除恶念,这样念佛,称为善人。收摄心念,除去散乱,这样念佛,称为贤人。明悟心性,断除惑业,这样念佛,称为圣人。
莲池大师说,我出家后,到处参访,当时遍融法师门庭非常兴盛,我到京城参拜求教,膝跪前行,再三请求开示。遍融师说:“你可要守本分,不要去贪名逐利,不要去攀缘。应当因果分明,一心念佛。”我恭敬受教而出,同去的人大笑道:“就这几句话,哪个说不出?千里迢迢而来,还以为有什么高深奥妙的地方,原来一钱不值!”我说:“这才真正看见他的好处。我们渴仰钦慕,远道而来,他却不谈玄说妙,凌驾于我们之上,只是老老实实,把自家体认过的、切近精实的功夫,叮咛开示。所以这就是他的好处。”我至今老实遵守,不曾放任忘失。
大师又说,我从前在寺院的炼磨场中,一次方丈对大家说:“中元日(七月十五)要作盂兰斋[77]。”我以为要设供吧,然而没有设供,只是念佛三天而已。又听说以前有一院主被官府逮捕,堂中第一座,召集众僧救护,大家以为要持诵经咒,也只是高声念佛而已。这二件事,完全出乎常情之外,有大人作略,真可效法!
优昙大师《莲宗宝鉴》上讲到,“离相念佛无住法门”。慈照宗主说,“离相念佛三昧”,是指上根利智的人,领悟了这一深理,就能时常运用虚空平等之心,无我人众生寿者相 。经上说:“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从这里出发,念念弥陀出世,处处极乐现前。能如此,离相则无相,无相则无住。无住则入佛的境界,这才是无上真正大菩萨道。
《金刚经》讲:“应如是生清净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清净体中,空空荡荡,晃晃朗朗,一无所有,一切无住。《心要诀》说:“冥心本乎无住,无住心体,圆融不测。”《净名经》说:“一切法以无住为本。”安住无为,名之为住。住无方所,故名无住。无住之心,是为真心。”
空观[78]念佛三昧无念法门
关于空观念佛三昧,智者大师开示三止、三观之法。先空、次假、次中。如今要想使修行人返妄归真,先观一切法是假,乃至四大、五蕴、六根、六尘、六识,尽十方世界山河大地,全无一物,了知一切事物皆虚妄不实,才能懂得什么叫做真实。修这个法门的人,先要摄心静坐,把世间一切虚妄不真实的境界,全都扫除干净,一切放下,只观于空。连空也要空去而不可得,如此则立即进入到如来的宝明空海之中。性觉真空,就是如来藏[79]。
《璎珞经》讲:“世间的人之所以不能成道而了脱生死,都因为妄念成为他们轮回的种子的缘故。”佛教以无念为宗,如果见一切法,心中不受染污,也不执著,这就叫无念。无念之念,就是正念。圭峰法师说:“觉诸相空,心自无念。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修行的奥妙,就在这里。 古代的高僧大德说:“大道教人先止念,念头不住也徒然。”
参禅念佛三昧究竟法门
慧远祖师的《禅经序》说:“禅非智无以穷其寂,智非禅无以深其照。禅智者,寂照之谓也。”念佛的人,要想参禅见性,只依照这个方法,要在静室正身端坐,扫除缘累,斩断情尘。外不著境,内不住定,回光一照,内外俱寂。然后密密举念南无阿弥陀佛三五声,豁然明悟,亲见本性弥陀。内外身心,一时透脱。尽乾坤大地,全是西方。万象森罗,无非自己。静无遗照,动不离寂。得生上品,称为实报庄严土。
永明禅师四料简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在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与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莲池大师说:“参禅的主要目的在于见性开悟,专持阿弥陀佛的名号,是为了能够往生净土。念佛人见性开悟,正是上品上生的事情。如果说经中专说执持名号,没有参究的说法,但要是存此废彼就不可以了,因为念佛人既已见性,怎么还担心不得往生呢
”
摄心念佛三昧调息[80]法门
《坐禅三昧经》说:“菩萨坐禅,不念一切,只念一佛,即得三昧”。初机修习,总免不了昏沉、散乱这二种病。《人天宝鉴》说,凡是修习禅定,应进入静室,正身端坐,数出入息,从一至十,从十至百、 至千万。便感到此身兀然不动,此心寂然不起,与虚空相同。不须禁止,自然就会得到光明彻悟。如今摄心念佛,要想速成三昧,数息最为重要。凡要准备坐时,先观想自己的身体在圆光中,默观鼻端,想出入息。每一息默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声,方便调息,不缓不急,心息相依,不使间断。乃至深入禅定,出入息和念佛都忘掉。这时自己的身心,与虚空相同。久久纯熟,心眼开通。三昧忽然现前,即是唯心净土。
唐代飞锡大师说,世上用水晶、菩提、木梙(音患)当数珠的多,而我则以出入息当作念珠。称念佛名号,依照出入息。行住坐卧,常用此珠。即使睡觉,也带着佛念去睡,醒来立即继续念佛,这样做必然会在梦中见到阿弥陀佛。梦既不断,念佛三昧就修成了。面见弥陀,亲蒙授记,就万无一失了。
一相念佛三昧专念法门
《大般若经》云,佛告诉曼殊师利[81]说:“菩萨能正修行一相庄严三昧,速证菩提。修这个法门的人,应当远离喧闹繁杂,不要思想众相,专心系念于一位如来。审取名字,善想仪容,就是普观三世一切诸佛,就会得到诸佛的一切智慧。”《天台十疑论》云:“众生的根机愚钝、浊乱的人多。如果不专心系念一尊佛,心必散乱,三昧难以修成,所以专门教他念阿弥陀佛,就是一相三昧。”
《弥陀疏钞》讲,有的人说:“佛佛都可以念,为什么不能随便念哪一尊佛,而一定要念阿弥陀佛呢?”这是你…
《径中径又径征义译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