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知道阿弥陀佛与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特别有缘的原故。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人人都喜欢念,即使是恶人,有时也不觉失声念佛。人逢喜事,会不自觉地念佛。人遇恶事,以及灾难等尤其会不自觉地念佛。如果使之自然念佛,就专念阿弥陀佛,即得三昧。
憨山大师说,佛为了救度娑婆世界这些苦恼众生,专说西方极乐净土法门。只要专念阿弥陀佛,发愿往生极乐国,有《弥陀经》一卷,经中所说的,都是极乐国土的真实境界。其修行方法,只以念佛为主。每天清晨早起礼佛,即诵《弥陀经》一卷,或《金刚经》一卷。接着手持数珠,称念阿弥陀佛名号,或三五千声,或一万声。念完后面对佛前回向,发愿往生西方极乐国土。这是早课,晚课也同样,以此作为定课,不可减少。每天除早晚功课外,于十二时中,单将一声阿弥陀佛放在心中,牢牢记住,念念不忘,心心不昧。一切世事俗务都不思想,只把一句佛号,当作自家命根,咬定牙关,决不放舍。就是饮食起居,行住坐卧中,这一声佛号,也要时时现前。如果遇到顺逆喜怒烦恼境界,心神不安的时候,就把这一声佛号,提起一压,就能看到烦恼当下消灭。因为人的念念烦恼,就是生死根本,现在以念佛消灭烦恼,便可了得生死,再没有别的方法。如果念佛念到烦恼上作得主,就能在睡梦中作得主;若在睡梦中作得主,就能在病苦中作得主;若在病苦中作得主,那么临命终中时,就能了了分明,就知道去处了。这件事并不难,只要了生死的心切就是了,因为方法很简单,仅仅靠定一声佛号,不再向其他方面去寻思,直接念下去,久久纯熟,自然得大安乐自在,得大欢喜受用。
白居易《念佛偈》说:“余年七十二,不复事吟哦。看经费眼力,作福畏奔波。何以度心眼
一声阿弥陀。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纵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日暮而途远,吾生已蹉跎。旦夕清净心,但念阿弥陀。达人应笑我,多却阿弥陀?达又作么生,不达又如何 ?普劝法界众,同念阿弥陀。”
张光纬《念佛说》写道,石南和尚有偈说:“念佛切莫贪多念,且念一百心不乱 。九十九声心念差,捋转念珠多不算。如是一百百至千,从千至万如珠贯。箭射不入刀不侵,百万魔军皆退窜。”我以往念佛,也只是囫囵念过。今天才知必须字字从心里出,还字字入心里去。要念佛的时候,先要闭目端坐,凝神定虑。不可有杂乱心、急躁心、昏惰心,开口出声,务必要使声从心发,心藉口传。息调声和,不快不慢。字字分明,句句相续。分开则一字可作一句读,连贯则百千句如同一句。绵绵密密,从一声至千万声,从一刻到十二时,无断无续,不缺不漏。久久纯熟,花开见佛。
吕祖[82]有偈说:“念佛虔诚便是丹,念珠百八转循环。念成舍利超生死,念结菩提了圣凡。念意不随流水去,念心常伴白云间。念开妙窍通灵慧,念偈今留与汝参。”
明代径山觉浪道盛禅师的《念佛直指图说》:
常寂光 一心不乱 南无阿弥陀佛
灵光独耀 五蕴皆空 是心作佛
迴脱根尘 六根非有 是心是佛
体露真常 一心不乱 离心无佛
即如如佛 佛土现成 念心念佛
觉浪道盛禅师说,佛法之要,没有超过参禅的。念佛、持咒、修观、持戒,这些都属于修福。其中念佛三昧,最为尊贵特殊,因为人只有一心,既然此心全提心佛,那么一切妄念、杂念全摄归到不乱的正念中去了。无始以来的业识种子,全融化为独露的真心。正因为全提心佛,万法都皈依它,不用借助于其他方法,自然就会立即超脱。这一法门自从慧远大师开宗,结社于庐山,如十八高贤辈,各有感应。至于临终见佛,圣境现前,而得往生的人,无法计算。他们都是一生办成,不等来世再修。所以我特创立这一图表,以阐明马祖“即心是佛”的宗旨。
圆信法师说,一心不乱的意思,就是只用一句佛名,极力追顶。猛之又猛,情识一断,则过去的事,思量不来。未来的事,卜度不着。现在境,心识不挠。三心断绝,称为前后际断。 眼前如大圆镜中所映现的森罗万象,并无一物可得。身心荡然,好像行云的去来。这种光景,称为一心不乱。到此也无心可乱了。现今目前,就是极乐世界。山光水声,无不是佛法。所以临命终时,就没有痛苦了。
石雨方禅师说,念佛有多种,有渐,有顿。有顿中渐,有渐中顿。所说的渐,如像现今人随口念佛,虽不知观相,也不识西方,日后直到善恶业报尽时,这一句随口弥陀,也用得着。如果是顿念的人,直接持名,或者一日,或者七日,念得一心不乱,这样不仅死后往生,即在此时,就可以看到阿弥陀佛全身显现。更有要认识“念佛是谁”的人,随念随追,追到无可追处,忽然撞着,这就是顿中渐。如果是渐中顿,那就不管你西方东土,也不管你净念散念,只要一句念得着,就是好手。所谓“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莲池大师说,我见到新学的后生,才把一句佛放在心头,越发觉得闲思妄想,沸腾起来,于是就说念佛不能摄心。他不知道万念纷飞的时候,正是做功夫的时节,应该提起正念,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后功夫纯熟,自然妄念不起。况且你之所以能够觉察到妄念重,多亏这一句佛号,如果不在念佛时,纵然妄念如潮翻涌,刹那不停,自己又怎能觉察到呢
照此虽散乱心念佛,必得久归纯一。
兼观门
古德说众生的心念杂乱,观想难以修成,所以只劝专持佛名号。观想法可以分成事、理二门。理观是非常细微的,如所谓一心三观,玄妙精微,但这不是初发心的凡夫所能很快成就的。事观的功夫,于十六观中,随便取其一观,时时观想,专注不移。心境空澄,持诵就会更为得力。平时观想既熟 ,临到命终,境就现前。这是骑马拄拐杖稳上加稳的方法,不可不兼修。因此我辑录了这篇《兼观门》。
《龙舒净土文》说,斋戒净洁后,清心静虑,面向西方安坐,闭目默然。观想阿弥陀佛真金色身,坐在西方七宝池中大莲花上。佛身高丈六,两眉中间向上有白毫一条,八棱中空,右旋转五遭,光明照耀金色面与金色身。其次停心注想于白毫,更不得妄有分毫杂念。应当无论闭眼睁眼,全都看得清清楚楚,都是要做到念念不忘。如此久久,念心纯熟,自然感应,得见佛的全身。这个方法最好,因为身想佛时,此身就是佛,此法又超过口念了,命终后必然上品上生。唐代的启芳、圆果二人修观想法,仅五个月,自己就觉得身到净土,见佛闻法。
唐朝的启芳、圆果二法师,住在蓝田县的悟真寺。在一结夏[83]期中,念阿弥陀佛,昼夜观念不断。这样过了五个月,在观想中,觉得自身已到七宝莲池,看见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坐在二朵大莲花上,还有千万朵莲花充满七宝莲池。阿弥陀佛从西而来,坐在一朵最大的莲花上面,光明照耀。启芳、圆果向佛顶礼问道:“阎浮提[84]众生,依经念佛,能得生此国土吗
”阿弥陀佛说:“不要怀疑,一定得生我的国土!”又听到释迦世尊,与文殊菩萨讲《法华经》。讲台前有三道金宝台阶,第一道都是在家人,第二道僧俗各半,第三道全是僧人,说这都是念佛人往生到这里来的。启芳、圆果出定后,对他们的徒弟说了上面定中的所见所闻。
宋代遵式《往生坐禅观法》说,要修往生观法的人,应在一张绳床向西而坐,自己想我所修的,应当于生极乐世界。便想自己已生在极乐,在莲花中结跏趺坐[85],作花合想,作花开想。当花开的时候,有五百色光来照身想。作眼目开想,看见佛菩萨及国土想。就在佛前坐听妙法,及听一切音声,说的都是自己所喜欢听的法门。作此观想时,必须坚固,使心不散。心中所想清清楚楚,如同亲眼所见,经久方起。又直接观想阿弥陀佛丈六金身,坐在莲花上面,专心想着阿弥陀佛的眉间白毫一相,其毫长一丈五尺,周围五寸,外面有八棱。白毫中间是空的,右旋宛转,在眉中间,莹净明澈,显映着佛的金容。作此观想时,停心注想,坚固不移。如镜中面像,如水中月影。心想寂静,即能成就念佛三昧。
幽溪大师说,凡在行住坐卧时,就一心称佛名号。凡是趺坐蒲团时,就心心作观。经行累了就趺坐观佛,坐久了就经行而称佛名。如果于四威仪中,修之而无间断,那么往生西方就是必然的了。
憨山大师说,一心持名,固然是正行,又必须助以观想,就更加稳妥严密。其方法就在念佛时,心中时时静静地观想,想眼前生起一朵大莲花,不论青黄赤白,形状如车轮一样大。观想莲花的形状清楚分明,观想自身坐在花中的须台之上,端然不动,想佛的光明来照耀自己的身体。作此观想时,不论行住坐卧,也不计算岁月日时,只要观境分明,开眼合眼,了了不昧。乃至梦中也见阿弥陀佛 与观音、势至同坐花中接引。一念之间,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住不退地,永不再来受生死轮回之苦了。
明代僧人性专,在一天的十二时中只诵《法华经》,行深禅定。曾于空中见西方宝池,呈琉璃色,深广无际。他将此境告诉妙峰师,妙峰师说:“这是观行初成之相,不要生执着,是好的境界。”性专从此把这件事深深的藏在心中而不告诉他人。
明朝的唐宜之说,我自己认为近年来禅律讲经期间,所宣讲宏扬的,独独对净土观想法门,放弃不讲。世间人口里念佛的不少,而往生净土的人不多,这是由于不修观想法门的原故。因为往生的人,心能去,口不能去。假如修观的人,穿衣吃饭,常在观想之中。或神游极乐世界的莲海之中,在莲花中礼佛;或坐在那里瞻仰阿弥陀佛的金容,光辉四映;或面睹弥陀身弥满虚空;或静见净土中的伴侣,同临八功德水。净想既成,往生何须等待!
唐宜之,名叫唐时,专修佛观。他路过南京长干寺,礼塔念佛时,看见塔顶放出白光,佛为他现相,像黄金一样颜色…
《径中径又径征义译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