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知道阿彌陀佛與我們這個世界的衆生特別有緣的原故。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人人都喜歡念,即使是惡人,有時也不覺失聲念佛。人逢喜事,會不自覺地念佛。人遇惡事,以及災難等尤其會不自覺地念佛。如果使之自然念佛,就專念阿彌陀佛,即得叁昧。
憨山大師說,佛爲了救度娑婆世界這些苦惱衆生,專說西方極樂淨土法門。只要專念阿彌陀佛,發願往生極樂國,有《彌陀經》一卷,經中所說的,都是極樂國土的真實境界。其修行方法,只以念佛爲主。每天清晨早起禮佛,即誦《彌陀經》一卷,或《金剛經》一卷。接著手持數珠,稱念阿彌陀佛名號,或叁五千聲,或一萬聲。念完後面對佛前回向,發願往生西方極樂國土。這是早課,晚課也同樣,以此作爲定課,不可減少。每天除早晚功課外,于十二時中,單將一聲阿彌陀佛放在心中,牢牢記住,念念不忘,心心不昧。一切世事俗務都不思想,只把一句佛號,當作自家命根,咬定牙關,決不放舍。就是飲食起居,行住坐臥中,這一聲佛號,也要時時現前。如果遇到順逆喜怒煩惱境界,心神不安的時候,就把這一聲佛號,提起一壓,就能看到煩惱當下消滅。因爲人的念念煩惱,就是生死根本,現在以念佛消滅煩惱,便可了得生死,再沒有別的方法。如果念佛念到煩惱上作得主,就能在睡夢中作得主;若在睡夢中作得主,就能在病苦中作得主;若在病苦中作得主,那麼臨命終中時,就能了了分明,就知道去處了。這件事並不難,只要了生死的心切就是了,因爲方法很簡單,僅僅靠定一聲佛號,不再向其他方面去尋思,直接念下去,久久純熟,自然得大安樂自在,得大歡喜受用。
白居易《念佛偈》說:“余年七十二,不複事吟哦。看經費眼力,作福畏奔波。何以度心眼
一聲阿彌陀。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縱然忙似箭,不廢阿彌陀。日暮而途遠,吾生已蹉跎。旦夕清淨心,但念阿彌陀。達人應笑我,多卻阿彌陀?達又作麼生,不達又如何 ?普勸法界衆,同念阿彌陀。”
張光緯《念佛說》寫道,石南和尚有偈說:“念佛切莫貪多念,且念一百心不亂 。九十九聲心念差,捋轉念珠多不算。如是一百百至千,從千至萬如珠貫。箭射不入刀不侵,百萬魔軍皆退竄。”我以往念佛,也只是囫囵念過。今天才知必須字字從心裏出,還字字入心裏去。要念佛的時候,先要閉目端坐,凝神定慮。不可有雜亂心、急躁心、昏惰心,開口出聲,務必要使聲從心發,心藉口傳。息調聲和,不快不慢。字字分明,句句相續。分開則一字可作一句讀,連貫則百千句如同一句。綿綿密密,從一聲至千萬聲,從一刻到十二時,無斷無續,不缺不漏。久久純熟,花開見佛。
呂祖[82]有偈說:“念佛虔誠便是丹,念珠百八轉循環。念成舍利超生死,念結菩提了聖凡。念意不隨流水去,念心常伴白雲間。念開妙竅通靈慧,念偈今留與汝參。”
明代徑山覺浪道盛禅師的《念佛直指圖說》:
常寂光 一心不亂 南無阿彌陀佛
靈光獨耀 五蘊皆空 是心作佛
迴脫根塵 六根非有 是心是佛
體露真常 一心不亂 離心無佛
即如如佛 佛土現成 念心念佛
覺浪道盛禅師說,佛法之要,沒有超過參禅的。念佛、持咒、修觀、持戒,這些都屬于修福。其中念佛叁昧,最爲尊貴特殊,因爲人只有一心,既然此心全提心佛,那麼一切妄念、雜念全攝歸到不亂的正念中去了。無始以來的業識種子,全融化爲獨露的真心。正因爲全提心佛,萬法都皈依它,不用借助于其他方法,自然就會立即超脫。這一法門自從慧遠大師開宗,結社于廬山,如十八高賢輩,各有感應。至于臨終見佛,聖境現前,而得往生的人,無法計算。他們都是一生辦成,不等來世再修。所以我特創立這一圖表,以闡明馬祖“即心是佛”的宗旨。
圓信法師說,一心不亂的意思,就是只用一句佛名,極力追頂。猛之又猛,情識一斷,則過去的事,思量不來。未來的事,蔔度不著。現在境,心識不撓。叁心斷絕,稱爲前後際斷。 眼前如大圓鏡中所映現的森羅萬象,並無一物可得。身心蕩然,好像行雲的去來。這種光景,稱爲一心不亂。到此也無心可亂了。現今目前,就是極樂世界。山光水聲,無不是佛法。所以臨命終時,就沒有痛苦了。
石雨方禅師說,念佛有多種,有漸,有頓。有頓中漸,有漸中頓。所說的漸,如像現今人隨口念佛,雖不知觀相,也不識西方,日後直到善惡業報盡時,這一句隨口彌陀,也用得著。如果是頓念的人,直接持名,或者一日,或者七日,念得一心不亂,這樣不僅死後往生,即在此時,就可以看到阿彌陀佛全身顯現。更有要認識“念佛是誰”的人,隨念隨追,追到無可追處,忽然撞著,這就是頓中漸。如果是漸中頓,那就不管你西方東土,也不管你淨念散念,只要一句念得著,就是好手。所謂“若人散亂心,入于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蓮池大師說,我見到新學的後生,才把一句佛放在心頭,越發覺得閑思妄想,沸騰起來,于是就說念佛不能攝心。他不知道萬念紛飛的時候,正是做功夫的時節,應該提起正念,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後功夫純熟,自然妄念不起。況且你之所以能夠覺察到妄念重,多虧這一句佛號,如果不在念佛時,縱然妄念如潮翻湧,刹那不停,自己又怎能覺察到呢
照此雖散亂心念佛,必得久歸純一。
兼觀門
古德說衆生的心念雜亂,觀想難以修成,所以只勸專持佛名號。觀想法可以分成事、理二門。理觀是非常細微的,如所謂一心叁觀,玄妙精微,但這不是初發心的凡夫所能很快成就的。事觀的功夫,于十六觀中,隨便取其一觀,時時觀想,專注不移。心境空澄,持誦就會更爲得力。平時觀想既熟 ,臨到命終,境就現前。這是騎馬拄拐杖穩上加穩的方法,不可不兼修。因此我輯錄了這篇《兼觀門》。
《龍舒淨土文》說,齋戒淨潔後,清心靜慮,面向西方安坐,閉目默然。觀想阿彌陀佛真金色身,坐在西方七寶池中大蓮花上。佛身高丈六,兩眉中間向上有白毫一條,八棱中空,右旋轉五遭,光明照耀金色面與金色身。其次停心注想于白毫,更不得妄有分毫雜念。應當無論閉眼睜眼,全都看得清清楚楚,都是要做到念念不忘。如此久久,念心純熟,自然感應,得見佛的全身。這個方法最好,因爲身想佛時,此身就是佛,此法又超過口念了,命終後必然上品上生。唐代的啓芳、圓果二人修觀想法,僅五個月,自己就覺得身到淨土,見佛聞法。
唐朝的啓芳、圓果二法師,住在藍田縣的悟真寺。在一結夏[83]期中,念阿彌陀佛,晝夜觀念不斷。這樣過了五個月,在觀想中,覺得自身已到七寶蓮池,看見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坐在二朵大蓮花上,還有千萬朵蓮花充滿七寶蓮池。阿彌陀佛從西而來,坐在一朵最大的蓮花上面,光明照耀。啓芳、圓果向佛頂禮問道:“閻浮提[84]衆生,依經念佛,能得生此國土嗎
”阿彌陀佛說:“不要懷疑,一定得生我的國土!”又聽到釋迦世尊,與文殊菩薩講《法華經》。講臺前有叁道金寶臺階,第一道都是在家人,第二道僧俗各半,第叁道全是僧人,說這都是念佛人往生到這裏來的。啓芳、圓果出定後,對他們的徒弟說了上面定中的所見所聞。
宋代遵式《往生坐禅觀法》說,要修往生觀法的人,應在一張繩床向西而坐,自己想我所修的,應當于生極樂世界。便想自己已生在極樂,在蓮花中結跏趺坐[85],作花合想,作花開想。當花開的時候,有五百色光來照身想。作眼目開想,看見佛菩薩及國土想。就在佛前坐聽妙法,及聽一切音聲,說的都是自己所喜歡聽的法門。作此觀想時,必須堅固,使心不散。心中所想清清楚楚,如同親眼所見,經久方起。又直接觀想阿彌陀佛丈六金身,坐在蓮花上面,專心想著阿彌陀佛的眉間白毫一相,其毫長一丈五尺,周圍五寸,外面有八棱。白毫中間是空的,右旋宛轉,在眉中間,瑩淨明澈,顯映著佛的金容。作此觀想時,停心注想,堅固不移。如鏡中面像,如水中月影。心想寂靜,即能成就念佛叁昧。
幽溪大師說,凡在行住坐臥時,就一心稱佛名號。凡是趺坐蒲團時,就心心作觀。經行累了就趺坐觀佛,坐久了就經行而稱佛名。如果于四威儀中,修之而無間斷,那麼往生西方就是必然的了。
憨山大師說,一心持名,固然是正行,又必須助以觀想,就更加穩妥嚴密。其方法就在念佛時,心中時時靜靜地觀想,想眼前生起一朵大蓮花,不論青黃赤白,形狀如車輪一樣大。觀想蓮花的形狀清楚分明,觀想自身坐在花中的須臺之上,端然不動,想佛的光明來照耀自己的身體。作此觀想時,不論行住坐臥,也不計算歲月日時,只要觀境分明,開眼合眼,了了不昧。乃至夢中也見阿彌陀佛 與觀音、勢至同坐花中接引。一念之間,即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住不退地,永不再來受生死輪回之苦了。
明代僧人性專,在一天的十二時中只誦《法華經》,行深禅定。曾于空中見西方寶池,呈琉璃色,深廣無際。他將此境告訴妙峰師,妙峰師說:“這是觀行初成之相,不要生執著,是好的境界。”性專從此把這件事深深的藏在心中而不告訴他人。
明朝的唐宜之說,我自己認爲近年來禅律講經期間,所宣講宏揚的,獨獨對淨土觀想法門,放棄不講。世間人口裏念佛的不少,而往生淨土的人不多,這是由于不修觀想法門的原故。因爲往生的人,心能去,口不能去。假如修觀的人,穿衣吃飯,常在觀想之中。或神遊極樂世界的蓮海之中,在蓮花中禮佛;或坐在那裏瞻仰阿彌陀佛的金容,光輝四映;或面睹彌陀身彌滿虛空;或靜見淨土中的伴侶,同臨八功德水。淨想既成,往生何須等待!
唐宜之,名叫唐時,專修佛觀。他路過南京長幹寺,禮塔念佛時,看見塔頂放出白光,佛爲他現相,像黃金一樣顔色…
《徑中徑又徑征義譯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