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天他在禅堂,推開窗戶,忽然看見大海之中湧出一座山,佛坐在上面,光芒四射。一時,牆壁林木,全都空無所見。這是他的精誠所感如此。
張次民說,念佛的方法,須兼作觀想。閉目向西,端坐默想,神與形離,直接朝著西方而去。 漸漸看見樹林以及許多水鳥、金繩界道、欄楯交羅。依次前行,七寶池殊勝的蓮花、香臺、樓閣、種種景物,都在眼前。如來非常莊嚴地現身丈六金身,觀音侍左,勢至侍右,放眉間光,垂手接引。我和大海一樣衆多的菩薩,一同被包容在光芒之中,隨著佛的接引而上,禮足悲懇。此時忽然看見佛的金手摩頂,甘露灑身。我的心一下子便十分開闊,獲大安穩。慢慢神回,好像出定一樣。于極樂世界中,日遊一遍。往生路熟,到時不迷。我願把這件事情告訴給各位念佛的人,必須知道要用心去念佛,不能只在口頭上念。入得這個法門時,離佛就不遠了。
顧原,號寶幢居士,精修禅觀。憨山清公,一天到棲霞寺,望見一道人,閑閑如野鶴,等走到跟前,其人眼都不眨一下,仿佛另一個世界的人。後來清公進入殿門,禮舍利塔。瞻拜了很久,塔頂忽然現出五色光,赭如寶幢。清公感到很奇異,問雲谷,雲谷禅師說:“這是寶幢,在作西方觀呢!”不久以後,寶幢示現輕微小病,說:“我坐在蓮花中已經半月多了,看見阿彌陀佛的法身,遍虛空世界全都是金色。阿彌陀佛看見我微笑,而且提挈我,又用袈裟覆蓋我,我決定往生西方了!”
《阿彌陀經疏鈔》說,修淨土的人,如果在禮佛時,應當想自己的身體在蓮花中頂禮,佛在蓮花中受我禮敬。如果在念佛時,應當想自己的身體在蓮花中結跏趺坐,佛在蓮花中接引我,然後一心持名。從前有二僧人作蓮花開合想,于是得到往生。更何況又加上一心持名,能不往生嗎
專門進行觀想的人,用少些時間持名;專門進行持名的人,用少些時間觀想,這也是各人隨分隨力的意思。
楚地的石琦禅師,專志修淨業,房中放置一張小床,每日趺坐默觀大蓮花出現,其花莖葉,充滿法界。有一尊如來,相好端嚴,坐在上面。眉間白毫放出光明,其光所照樓臺池沼,行樹欄楯,衆寶交錯;水鳥天樂,都演說苦空無我的佛法。並看見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在佛的左右。像大海那樣多的清淨衆生,都得到了不退轉的地位。禅師從定而起,空空不可得矣。他著有《懷淨土詩》百首流行于世。
斷愛門
修持觀想功夫的,未嘗不是勤勤懇懇的人。但是由于世緣未能割斷,恩愛和情感牽纏, 于是妄念紛飛。有所好惡,這當然是因爲愛,而忿恨憂患恐懼,也是由愛所生。人的心不能純正,就是這個原因。縱然平時看得破,而事到臨頭也難免不動心,以致淨功不能成就,實在可惜。修行人必須有堅忍的毅力,砍斷愛繩,時時省察,由強製而達到自然。其實不就是這麼一回事嗎?因此我輯錄了這篇《斷愛門》。
覺明妙行菩薩說,有人問:“學佛的人怎樣才能離開塵欲而斷絕障礙?” 菩薩回答說,我現在由小而推到大,由外而推向內,你們要很好的理解它的含義。比如有人在這裏無故搶奪你一文錢,你動怒氣沒有
回答說:“一文錢雖然微少,但被他搶奪,所以氣憤。”又有人無故送給你一文錢,你生喜悅心沒有
答:“一文雖少,但見他給我,所以喜歡。”另有一人卻回答說:“一文錢很微小,得到又何必歡喜?被奪也不值得嗔恨。” 菩薩說,你能這樣想,說明你的心清淨已久了,但爲什麼到如今還沈淪在汙垢之中呢?你們應當知道,學佛人如果看見有或者看見無,處處都是執著,念念都是貪心。要想斷貪念,先從一文錢的送給與被搶奪,作棄舍想。當作這些東西都不是我的來看,那麼被搶奪也不生憤恨心,送給也不起歡喜心。這樣甚至一百一千一萬的錢,更甚至億億萬的錢,甚至身肉骨髓,甚至妻子財産,乃至過去現在未來心、意、識,乃至生死業報、菩提涅槃[86],一切都像這一文錢的送給與被搶奪來看侍,自然習氣消亡,障緣永滅。漸漸恢複清淨,成就道品。你們依此修行,不要自己因憂慮而成障礙。又說,你們不是擔心身纏世俗的紛擾、念頭不得清淨嗎?我有一個方法,你只要發個遠離娑婆、求生淨土的大願,用牢牢歸向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的心,去換掉勞碌奔波名利的心,就能脫離塵勞而到達覺路了。
宋代僧人法一、宗杲,二人從東都[87]避亂渡江,各人隨身帶著一頂鬥笠。宗杲的鬥笠中藏有金钗,時常查看。法一從旁已經觀察清楚,他趁宗杲離開鬥笠出去方便時,急忙找到金钗並扔進了江中。宗杲回來,發現金钗沒有了,雖不敢說,但臉色卻變了。法一大聲呵叱道:“我與你共同修學了生死的大事,怎麼還念念不忘這種東西? 剛才我已經替你投于江流之中了!”宗杲展開坐具,向法一作禮道謝,就繼續趕路。
幽溪大師在《淨土法語》中講,楊次民說:“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娑婆世界只要還有一分愛不淡薄,臨命終時就被這愛所牽纏,何況更多的愛呀! 極樂淨土只要還有一念不歸于一,臨命終時就被此念所轉,何況更多的念頭呢! 這裏所說的愛,包括自己的父母妻子、兄弟朋友、功名富貴、文章詩賦、學術技藝、衣服飲食、屋宇田園、林泉花卉、珍寶玩物等等,只要還有一樣東西放不下,就是愛。只要還有一念不消除,就是愛。有一愛存于心,意念就不能歸一。有一念不歸于一,就不得往生。問 :“要減輕愛有方法嗎
”答:“淡薄愛沒有比萬念歸一更重要的了。”問:“萬念歸一有方法嗎
”答:“萬念歸一沒有比看輕愛更重要的了。想要看輕愛,不如杜絕名利塵境。衆境皆空,萬緣都滅。萬緣都滅,念頭歸一,自然成功;念頭歸一既然成功,那麼愛緣全都盡了。”問:“杜絕塵境有方法嗎
”答:“杜絕塵境的人應知萬法本來沒有,有是由于情欲的原故。情在物在,情空物空。萬法空而本性現,本性現而情念自然熄滅。所以要想杜絕塵境,不如體究物空。既知萬物本空,情欲自然斷絕;情絕則愛不生,而唯心現,念歸一就成功了。”《圓覺經》說:“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功效之快速相應,正如擊鼓就能聽到聲音一樣啊!
明代周廷璋,生于正德、嘉靖年間。他爲人淳樸,治理家業從不計較,只要有就布施給窮人。別人同他說話,他總是笑。或有人戲弄他,甚至辱罵他,他也是笑笑而已。每天清晨他必誦《金剛經》、《彌陀經》、《觀音經》各一卷。他說:“我在日常生活中 ,杜絕貪愛而已。”八十七歲,命將終時,對家人說:“觀音菩薩對我說,斷絕葷腥五天,就可以往生西方淨土。”于是每天只吃蔬菜和粥,如期誦經而逝。
憨山大師說,念佛求生淨土,原是要了生死這件大事,但怎樣得了生死?什麼是生死根本?古人說:“業不重,不生娑婆。愛不斷,不生淨土。”由此可知愛就是生死的根本。既然不知道生死的根本,那麼念佛盡管在念,生死根仍舊在增長。這樣念佛,念到臨命終時,就會只見生死愛根現前,那時才知道念佛全不得力,後悔已經晚了!“所以奉勸念佛人,先要知道愛是生死的根本,現在念佛 ,念念要斷掉這愛根。如眼中所見的兒女子孫、家業財産,沒有一樣不愛的,簡直如同全身在火坑中一樣。而這一聲佛號,果真能斷得了這愛嗎?如果斷不了這愛,那又怎樣了得生死?所以奉勸念佛人,第一要在生死根本上,念念斬斷。那麼念念就是出生死的時候了!
太史蔣超,記得自己前世曾是峨嵋山的僧人,多次夢見自己到前世居住的寺前小溪洗腳。他笃信並特別愛好佛教經典,一心一意修習臺宗[88]。雖然早年登科第,卻懷有出世之念。後來他告假回到江南,立即就去峨嵋山,在他示寂的時候。他寫的偈頌說:“翛然[89]猿鶴自來親,老衲無端墮業塵。妄向镬湯求避熱,哪從大海去翻身。功名傀儡場中物,妻子骷髅隊裏人。只有君親無報答,生生常自祝能仁。”
周克複《淨土晨鍾》說:“佛把貪、嗔、癡列爲叁毒。貪毒存在于心裏,而表現在身體上,就是偷盜。而在五欲中,色欲最爲有害。”《圓覺經》說:“一切衆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楞嚴經》說:“淫心不除,塵不可出。”又說:“汝以淫心,求佛妙果。縱得妙悟,皆是淫根。輪轉叁途[90],必不能出。”此經首借淫字立言,直接從衆生根本無明上,首拈立案。然後向道有機,實在是如來的頂門針法。
蔣十八,海鹽人。中年就與妻子同志修行,斷除愛欲。一天,各燒香唱佛名號,並各書寫一首偈頌後去世。蔣十八的偈頌是:“這個幻身,四大合成。今日分散,各歸其根。諸幻既滅,灰飛煙絕。如空中風,如碧天月。既無障礙,又能皎潔。一切永斷,無有言說。四十年來,脫離嗜欲。惟闡大乘,朝誦暮讀。今朝撒手西歸,自有現成果足。”其妻的偈頌說:“看過蓮經萬八千,平生香火有因緣。西方自是吾歸路,風月同乘般若船[91]。”
周克複在《淨土晨鍾》中又寫道,《四十二章經》記載,佛說:“一定不要看女人,也不要同她們說話。如果是非說不可的,應當端正身心,這樣想:我身爲出家人,處于五濁惡世,應當像蓮花一樣,不被汙泥所染。見到年老的,如同自己的母親;見到年長的,如同自己的姐姐;見到年少的,如同自己的妹妹;見到年幼的,如同自己的女兒。如此就能生起度脫心,惡念自然熄滅。”按:這段經文,實在是釋迦佛最精典的教誨,不僅只是出家人應該如此呀!
祖通禅師,幼年入社學讀書,因見雲水道人,雪白的頭發,長長的眉毛,臉色紅潤如孩童。他與祖通禅師的老師議論養生之術,談到文字之學時說道:“古時造字的人,都很有智慧,都懂得道理,譬如“窛”(現爲“寇”)字從“完”從“女”之意。說人本來完好堅固,由于體上不知謹守,反而引賊入寇。自家搶劫家…
《徑中徑又徑征義譯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