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中寶物的人,沒有超過女人的,所以會意缺守,在“完”字上加個“女”便成爲“寇”字。”師一聽此語,膽戰心驚。以後躲避女色就如同躲避毒蛇一樣。後來逃到鵲山剃度出家,從此心安志定,惟以生死是念,皈依淨土。
饬終門
平日積功累德,去愛絕非,本來是爲最後臨終作預備的。如果到了最後臨終的時侯,忽然又怕死猶疑,心中惑亂,豈不大負最初的心願!此時必須竭力把持,抛棄一切牽挂,正念分明,才知道去向。所以功行固然在平時,而吃緊尤其在最後呀!因此我輯錄了這一篇《饬終門》。
善導和尚說,一切人臨命終時都不能怕死,要常想到這一生的苦難太多了,如果能遠離這些苦難,往生西方極樂淨土,享受無窮的快樂,那是多麼幸運的事情,就好比脫下又髒又破的舊衣,換上珍貴華美的新服一樣,對原來的破衣爛裳,哪個還會去留戀它呢?所以只要生病,就應想到無常迅速,一心等死。並且叮囑家裏的人,以及前來看望問候的人,凡是到我跟前的,都不要去說那些閑言雜語,也不要用好聽的話安慰,希望早日恢複健康等,因爲這些都相當于不結果實的虛花,沒有益處。如果病人的病情沈重,生命將終,親屬也不能流淚哭泣、歎氣懊悔,以免惑亂他的心神。應當齊聲念佛,助他往生。等氣斷了很久以後,再哭泣也不晚。但如果認識到人死是回歸,能不哭泣,尤其明白道理。更何況是往生淨土,離苦得樂,一定不要哭泣,以免擾亂死者心神。我又見過許多世間人,平常念佛禮忏,發願求生西方,到病來了卻怕死,都不說往生的事了。直到氣斷命盡,神識投入冥界,這才十念鳴鍾。恰如賊走了才關門,還有什麼用處!生死事大,必須自家努力才行。如果一念差錯,曆劫受苦,誰人來代替你呢?要認真去思考這件事啊!
明代戈以安,拜雲棲大師爲師。此人事親至孝,好修陰德。到了晚年,奉佛更爲虔誠。後來預知歸期,家人來看他,都十分悲傷。戈以安說:“有生必有死,有什麼可悲傷的!我正把我的心神專注于淨土,面見彌陀,你們不要用情愛擾亂我的正念!”于是唱佛而去世。又有朱元正,每日誦《法華經》。他將要去世前,預先告戒家人說:“我臨走時不要讓婦女在跟前,等過了兩叁個時辰再叫她們來,來也不要哭。”後來家屬趕到,都哭泣。朱元正又睜開眼睛搖搖頭,示意婦女們回去。待她們走完後,這才閉上了眼睛。
《龍舒淨土文》說,有人問:“下品下生的人,在他臨命終時,地獄形相已現,能至心念十聲南無阿彌陀佛,就變地獄形相爲蓮花,也能生淨土,這是爲什麼?”回答說:“阿彌陀佛慈悲至深,威力極大,所以能如此。譬如鐵石雖重,依仗舟船的力量,可以渡江;一根針雖然很輕,如果不依仗舟船,就不能過江。人在生時雖犯有重罪,但依仗佛力的人,可以往生淨土。反之,雖然罪惡輕,由于不依仗佛力,也得不到往生。這好比平生作惡的人,一但招安,轉眼就成爲良民。仗佛力而消罪惡的人,也是這樣。又如虮虱,萬死萬生也不能走上一裏路,如果附在人身上,一千裏路也可以到。仗佛力而生淨土的人,也是這樣。”有人說:“人一生作惡,殺害衆生,危害人民,臨死念佛,也得往生。那麼他所殺害、所危害的衆生,懷著冤枉、仇恨的心,什麼時候能得到化解呢?”答:“凡是生淨土的人,得道之後,都會度脫一切冤親。這不是比冤冤相報、彼此永無出期更好嗎?”
唐代張善和以殺牛爲職業,臨終時看見數十頭牛來索命。張善和趕緊叫妻去請僧人念佛。僧人開示道:“經上說,若有衆生,作不善業,應墮惡道。至心十念阿彌陀佛者,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張善和說:“地獄到!快取香爐來!”他用左手拿火,右手拈香,向西高聲念佛。還不到十聲,突然說:“阿彌陀佛來迎接了!已經賜給我寶座。”說完,氣盡而終。
《天如或問》說,人一生造惡,臨終念佛,可以帶業往生。那麼我現在先做世間事,等到臨終再念佛可以嗎?回答說:“苦啊,苦啊!逆惡凡夫,臨終念佛,這是他過去生中就有善根,所以能遇到善知識而得念佛。這種僥幸,一萬個人中也沒有一個”。《群疑論》說,有十種人,臨終不能念佛:一、善知識未必相逢,沒有勸念佛的人。二、業苦纏身,無暇念佛。叁、中風失去語言能力。四、瘋顛狂亂,精神不正常。五、遭水火之災。六、遇虎狼。七、惡友破壞信心。八、昏迷致死。九、陣亡。十、墜高崖。這十種情況,只要遭遇到一種,就不能念佛。即使沒有這些惡緣,是正常病死,也不免風刀解體,四大分離 ,痛苦逼迫,恐懼驚惶,不能念佛。即或無病而死,世緣未了,擾亂胸懷。又加妻號子哭,百般煎憂,不能念佛。即便未死之前,忍疼忍苦,叫喚呻吟,更加醫藥、祈禱,雜念紛飛,不能念佛。就是未病之前,只因年紀老大,衰相現前,老態龍鍾,愁歎憂惱,不能念佛。即使未老以前,遇到世俗的事情牽挂于心中,狂心未歇,胡思亂想,業識茫茫,不能念佛。即或清閑自在,有志修行,稍對世間的事情看不破,放不下,境界現前,隨著境緣顛倒,不能念佛。你看老的時侯,病的時侯,少壯清閑的日子,稍有一事挂心,已經就不能念佛了,更何況是臨終的時候!況且世事如夢,哪一件代替得了生死?天堂未開,地獄先成。生死大事未明,都成痛苦的根本。眼光落地受苦的時侯,才知道平日的所作所爲,都是墮入枷鎖镬湯地獄的原因。失去人身,萬劫難複。鐵石心腸的漢子聽了,也應落淚,竟然容許他臨終念佛嗎?人生在世,能有幾時,真像石火電光,一眨眼就過去了。應該趁現在未老未病之前,抖擻精神,把世間事看得淡些,得一日光景,就念一日佛名;得一時功夫,就修一時淨業 。隨它臨命終時,好死歹死,我的路費已經預備好了,我的前程已經穩穩當當有把握了!如果不這樣精進修行,將來後悔莫及!
王龍舒說,譬如有人來到大城市中,必定先找好住處,再去辦事。到了日落天黑 ,就有投宿的地方了。先找好住處,就是修淨土的意思。日落天黑,就是死期到來的時候。有投宿之地,就是蓮花中化生,不墮惡道的意思。他又說,有白晝必然會有黑夜,一定要爲黑夜作准備;有暑熱必然有寒冷,一定要爲寒冷作准備; 有生必有死,一定要爲死作准備。什麼是給夜晚作准備?燈燭床褥。什麼是爲寒冷作准備?棉被冬衣、柴火木炭。什麼是給死作准備?就是修福慧、生淨土。
優昙大師說,修淨土的人,隨時都要想到世間一切無常,有成必有壞,有生必有死。 如果不是親聞佛法,那麼舍身受身,輪轉叁界,四生六道,沒有解脫的一天。我今生有緣,得聞正法,得修淨業 ,唯佛是念。舍此報身,當生淨土;入彼蓮胎,受諸快樂。永遠脫離生死,不再受六道輪回。這是大丈夫平生的大事。才患疾病,更要精進念佛。坦蕩身心,不要生疑慮。直須朝著西方正坐,專想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及無數化佛,現在面前。一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聲聲不斷。對世間的一切事務,不得思念,不得貪戀。若是妄念起來,就趕緊念佛名號,在念念中除滅罪障。 就憑這一念,就決定往生淨土。
明朝袁宗道的兒子袁登,12歲時,腹中長包塊,將要命終。他對叔叔袁宏道說:“我要死了,叔父用什麼救我!”宏道說:“你要念阿彌陀佛,就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五濁惡世,不值得留戀! ”袁登于是合掌念阿彌陀佛,大家眷屬也同聲助念。不一會兒,袁登微笑說:“看見一朵蓮花顔色微紅。”一會兒又說:“蓮花漸漸大起來,光色鮮明無比。”不久又說:“佛來了!相好光明,充滿一室。”過了一會兒,呼吸急促。袁宏道說:“你只念“佛”字就可以了。” 袁登念佛數聲,合掌而逝。
蓮池大師說,生死有命,人在病中,應當生大解脫想,任其死生,不要起恐怖。 再說,過去如夢幻,現在如夢幻,未來如夢幻。所有一切全都放下,只提正念,一心念佛罷了。大師又在信中對王大琸說:“身體有病,應該將身外事,以及這個身體的四肢百骸,全體放下,使之空無一物。如果是必不可停的事情,也要暫時停下,待以後處理。如果妄想熾盛不能克製,應當念佛數聲將這個妄念壓製下去。世間的榮華富貴,不過是片刻之間;災難苦惱,也不過是片刻之間。況且萬般都是前緣,不是人力所能爲。盡情放下,一心念佛。至囑!”
真歇禅師的偈說:“訪舊論懷實可傷,經年獨臥涅槃堂。門無過客窗無紙,爐有寒灰席有霜。病後始知身是苦,健時都爲別人忙。老僧自有安閑法,八苦[92]交煎總不妨。”這首偈傷感身世的浮脆,了知夢幻的生滅。指出情妄的緣由,開示此道的真相。五十六字,包羅無遺,真是人們的最好的鏡鑒呀!
《淨土晨鍾》說,淨土資糧的預辦,都知道要靠平時。但不知要辦大事。最重要的是,在到時候的那一瞬間的作爲。生前悠閑懶散,到此時不能拖延。生前迷惑,到這時不能糊塗。生前富貴榮華,到這時不能依仗。從前走錯了路,到這時再也不能徘徊不定。此時只有方寸靈明在起作用,清醒則立即現出蓮臺,迷惑則六道叁途有份。穢土、淨土頃刻分路,險極!險極!究竟要把握的要訣,不外“一心正念”四個字。宋代的儒家說:“平時功夫,正在這裏用得著。”就是這個意思。話雖然這樣說,但不在平時預先作安排,而想僥幸地在臨終的片刻之間念佛往生,片面理解惡人十念往生的說法,因而平日放松自己而不修行,恐怕經上所說的這番話,也是如來萬不得已垂手接引衆生的苦心,並不是將西方作爲這種人的護身符呀!況且人之常情,無不好勝而不願自處卑劣,爲什麼單單在這件大事上,而甘心以下劣自居呢?也太可憐憫了!
從前正陽帝君、鍾離祖師,看見人臨命終時,神昏氣斷,不知道往哪裏去。在一片黑暗中,隨風飄忽,看見光亮就投奔而去,因此沈淪六道,痛苦無了期。于是…
《徑中徑又徑征義譯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