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著《歸空真訣》,說明六道的光亮,都不能投奔。教人在將死去時,回光內照,存神泥丸。堅持一念,願歸五嶽名山。自然從心所願,不受叁途惡道之苦。又曾驗證許多往事,每見病人垂危之際,有因恩怨未了、萦懷于心的人,一時眼光落地,神隨識而去,竟然得到如念投生,報複不爽。甚至念頭嗔毒而變成蛇蠍,念頭正直而成爲神明,所記載的感應事迹,不勝枚舉。這是因爲善氣屬陽,陽主升,念善的人上升天堂。惡氣屬陰,陰主降,念惡的人下降地獄。其關鍵都是由自心所造而已。
一個人當他未曾學道的時候,平時就缺乏鎮定的心,正當撒手人間,在恩愛難以割舍的時侯,誰說沒有百魔俱集?萬念紛飛、黑風巨浪之中,慧舟在哪裏? 此時他能從容不迫地謀劃于心嗎?自從釋迦如來,教人執持阿彌陀佛名號,慧遠、永明、龍舒、雲棲等諸公相繼而起,教人修淨土法門,已經很齊備了。而最切要的開示,就是在臨終堅持一念,求生極樂,即得感佛來迎,西歸蓮界。所以叁世諸佛,同聲稱贊淨土法門爲出世間法中第一捷徑。可惜世間人知道這個法門的太少,而知道平時必須念佛功純,臨終才能正念不迷的人就更少了。于是不得不大聲疾呼:願人人在四大分散時,都能一心不亂,佛力加被,同登覺岸!
永覺元賢禅師說,淨業的功夫,雖然積累于平時,而臨終最後一念,最爲要緊。因爲生淨土或生穢土,入聖入凡,只有這一念爲之轉移。我常見念佛的人,平時都說求生淨土,而到了臨命終時,多數人失去正念。或貪生怕死,留戀這個皮囊;或眼看妻兒,難舍難分;或系念家中財産,放舍不下;或因境遇不順,含恨而死;或因病苦逼迫,飲痛而去。既然失去正念,只有隨它沈淪、墮落。我現在奉勸修行人,到此時此刻只要深信經中所說,堅固正念,萬事放下,念著佛號等待生命的結束。唉!生死事大,頃刻已是來生。一念差錯,曆劫受苦,能不畏懼嗎?
《淨土聖賢錄》記載:楊媪[93],五十多歲,中風得病,僵臥在床,日夜呻吟。有一位旅亭師路過她家的門口,她的兒子請師父進去看看母親的病。楊媪皺著眉頭,憂愁而痛苦地說:“病太重,師父有好方法嗎?”旅亭師說:“病從身起,身是假合。你能舍身,病自然就好了。” 楊媪問:“如何舍身?”旅亭師說:“你只要把身心放下,一心西向,系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能治一切衆生的病,只要能至誠念佛,阿彌陀佛自然會來救你。只怕你念佛不能懇切罷了!” 旅亭師走後,楊媪就執持佛名,默觀西方,日益懇切至誠。過了五個月,一天,她對兒子說:“ 佛來了,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她的兒子延請了十八位僧人,共唱佛名。楊媪起身端坐,面向西方而逝世。
助行門
既然知道念佛,凡起心行事,如果有絲毫與佛相違背,要想得往生,猶如南轅北轍。由此看來,助行不可不講。助行以戒殺爲首。我以前有刻有《同生錄》一書,關于戒殺放生的言論和事實都記載得非常詳細。現在只補充其所未完備部分,以及一切應修的衆行,作爲往生的助緣,這些都是不可缺少的。于是輯錄這篇《助行門》。
王龍舒說,全持齋戒,又禮佛念佛,讀誦大乘經典,解第一義[94],以此回向,願生西方,必然上品上生。所說齋,就是不吃肉、不飲酒、不淫欲、不吃五辛。所說戒,就是殺生、偷盜、邪淫,是身叁業;妄言、绮語、兩舌、惡口,是口四業;貪欲、嗔恨、邪見,是意叁業,不做這十種事情,就總稱爲十戒。如果這十戒都能夠持而不犯,稱爲十善;要是犯而不持,稱爲十惡。如果能全持十戒,就生天上;要是持前四戒,加上不飲酒,稱爲五戒。能守好這五戒,常不失人身。如果是修淨土的人,就不在此限了,如果能全持十戒,加上功德的資助,一定是上品上生。要是只持五戒而修淨土,也可以中品上生,或上品下生。如果不能持五戒,難道也不能戒殺嗎
殺生是五戒中的首戒,稱爲大惡。不殺生得長壽報,殺生則得短命報。如果只守好不殺生這一戒,以修淨業,往生的品位就已經不在下品了。
明朝的袁宏道,字中郎,萬曆年間爲稽勳司郎中。後因病辭職回家,他是在寺院中去世的。他的哥哥袁宗道、弟弟袁中道,都修學禅宗。一天袁中道功課完畢,入定,看見有二童子引導他向西而行。見到哥哥袁宏道,宏道說:“我已經居住在淨土中了。淨土中的情況大概是這樣的:解悟與持戒並重的人,所生的品位最高;其次持戒嚴謹,往生最爲穩當;如果雖有解悟而無戒行,多被業力所牽,流入八部鬼神衆[95]去了,我親眼看見的很多。弟弟,你的般若智慧很深,然而戒力和定力都很少。因爲只是悟理不能産生戒和定,而只是狂慧,仍然會歸于五濁惡世。你如果不能受持全部戒,至少應遵守龍樹尊者的《六齋法》,其中戒殺尤其重要。沒有日舉屠刀、口貪滋味的人,能夠往生淨土的呀!”
王龍舒又說,齋僧、供佛、燒香、獻花、懸幢、建塔、念佛、禮忏,這種種對叁寶的供養,以此功德回向,願生西方也可以。或行世間的各種利益方便善事,比如作爲子女的孝養父母,作爲弟弟而恭敬兄長,若是女人就應當遵守閨範,孝敬父母公婆,教育兒女而盡自己的天職。宗族要相敬相親,以至鄉裏親戚也都要仁慈忠厚。以至奉事君王就要赤心爲國,當官就要慈悲愛護人民。或者愛惜孤兒,救濟寡婦,或救濟貧窮,或勸人行善,或阻止人作惡。這一切善事,隨分隨力去做,以此功德回向願生西方也可以。或者世間一切利益,不論大小多少,比如拿一文錢給人,一杯水給人,也必默念說:“將此善緣,回向願生西方。”經常使這一念不斷,念念在心,必定上品往生。
大觀年間,有一個人在街市上遇見已經去世的父親,他請求父親留下一句話作爲教訓。父親說:“學葛繁。”這個人問道:“葛繁是什麼人?”父親回答說:“是一個世間上的人。”後來這人訪問得知,葛繁是鎮江太守,于是前往求見。他恭敬地問葛繁,積了什麼陰德,幽冥爲什麼這樣敬重于您?太守說:“我開始每天做一件利人的事情,以後每天做兩件利人的事,再後來每天做叁件利人的事,這樣四十年來沒有一日停止。”這人請問道:“怎樣才能夠利人?”葛指房間的腳踏子說:“如像此物放得不正,就會絆別人的腳,我把它擺端正,也就是一件利人的事了。又如有人幹渴,給他一杯水喝,也是利人的事呀。只要遇到什麼有利的事,就做什麼有利的事,上自宰相,下至乞丐,一切人都是可以做到的,只是在于持久不間斷就行了!”這個人禮拜而退。葛繁兼修淨業,以此回向求往生,後有僧人神遊淨土,看見葛繁也在那裏。
元朝優昙大師說,卵生、胎生、濕生、化生[96],以及飛禽、走獸、昆蟲、魚類,都是未來的諸佛呀!它們也都貪生怕死,和人沒有兩樣。作爲萬物之靈的人又何必堆積肉山、煙熏炮烙;貪口腹的欲望,滿足美味的需求而隨意殺害它們呢!你哪裏知道,殺害它們的性命,就是出佛身血呀!造殺害的重罪,也就斷絕了自己慈悲的心性,生前的福壽,已經悄悄地損耗完了。死後沈淪苦海,一一償還命債,毫厘不差。修淨業的人,應當知道自己的心就是佛的心,將來才能踏上佛的國土。
從前有人說,良辰美景,人逢之而歡喜,動物遇到而心悲。人在此時,骨肉團圓 ,美味羅列。而動物在此時,母子離散,魂飛魄散。所以節日多殺生,最爲殘忍。請看殺一只雞而衆雞皆叫,宰一頭豬而群豬不食。想到這些,雖有佳肴在前,也黯然神傷了。古人有這樣的話說:“欲知世上刀兵劫,試聽屠門夜半聲。”這句話真是悲哀痛切啊!
優昙大師又說,要想成就菩提道,慈悲心是根本。修淨業的人,救濟動物最重要。看見飛禽走獸、水族遊魚類,或撒羅網,或關籠檻;穿腮反翼,捆足倒挂。這些動物面臨熱湯烈火,將要置于刀砧之上,它們憂悲恐懼,害怕驚惶。仰望天空而魂飛魄散,回想所居的林泉而心驚膽戰。這些動物雖然知道必死無疑,但還希望有一條活路,因此它們左顧右盼,哀叫求救。希望看見的人大發慈悲,拿錢買命,憐憫救護。一但獲救,就爲它們打開牢籠,松綁解縛,並舉行燒香念佛發願的法事。隨後或是放生于江河水池,或放生于山野樹林,這都是佛法教化衆生而表現出的大慈悲心。這樣的救濟善事,上自人類,下至蟲蟻,力所能及,無不放生。並將這些殊勝利益,回向求生西方,普願衆生,同成佛道。
智朗《念佛放生說》說:“要想成全自己的仁慈功德,莫過于放生。要想出離六道苦海,莫過于念佛。”如今立一個放生的方法:放一竹器,每天事務空閑,念佛數聲。每天投一文錢,一年所積叁百六十文。 這也不費很多錢,不用很多力,什麼人不可以做
只是貴在長久堅持,終身不倦。在這一年中,不論什麼時侯,做了放生的事,並統計其放生的地方,及某年某月某日某人放生若幹,希望永無疾病災難,又能健康長壽。再加上執持佛名,誓不改變。這樣做而不得往生,叁世諸佛,就成爲诳語者了。有這樣一首偈說:“放生念佛兩重難,只貴自己心地堅。永祖(永明大師)傳燈輝不夜,願提正念攝人天。”
明朝蓮池大師說,念佛的人不可以殺生。念佛是以慈悲爲本,如果不戒殺,修行的功效就減少。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曆劫以來,我們同它互爲眷屬,今天殺它來養我,于心何忍!我奉勸念佛的人,每下筷時,常常這樣想,自然就能斷葷,早日成就淨業。即使不能堅持長素,若能堅持每月六齋,也能得往生,要是殺生那是斷斷不可以的!
雲棲六齋、月齋圖說:
六齋:指農曆每月的六天。初八、十四、十五、二十叁、二十九、叁十日。如遇月小,二十八、二十九日也可以。
月齋:指農曆每年的正月、五月、九月這叁個月持齋。如不能叁月持齋,必須叁月戒殺。
《淨土文》說,念佛的人如果能不…
《徑中徑又徑征義譯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