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徑中徑又徑征義譯注▪P13

  ..續本文上一頁吃肉最好,要是一時還不能斷,暫且吃叁淨肉[97],而且要慢慢減少。飲食如果要求口味,可以去掉一餐,比如原來兩餐都吃肉,可以改一餐爲吃素。人生福壽是有數的,這樣做可以延長福壽。如果早餐能吃素,好處特別多,一省業緣,二可清淨,叁不妨礙善業,四到晚餐吃葷的時侯,不至于厭此而欲彼。如果認爲吃素困難,可用吃葷的花費用于素食,這樣既容易做也能持久。如果不知畏懼,貪圖口頭滋味,死後輪回六道苦海,就沒有出頭的一天了!有這樣的話說:“世上欲無刀兵劫,須是衆生不食肉。”此言不能不使人畏懼!

  下載本頁面的Word原稿 (方法:在左邊的藍色文字上點擊鼠標右鍵,選擇"目標另存爲";請不要直接點擊左邊的文字!)

  --------------------------------------------------------------------------------

  注釋(點擊注釋前面的編號可以返回到正文相關位置)

  [1]張師誠號蘭渚。張當時任福建巡撫,張公平生奉佛甚謹,曾輯《徑中徑又徑》一書,勸策行人,專修淨業。

  [2]秉節指任地方行政長官。閩,福建省簡稱。

  [3]見《法音》1997年第7期,陳星橋著:《佛門弟子――林則徐》

  [4]上海佛學書局再版時,系放大影印。

  [5]見1997年6月18日《揚子晚報》

  [6]淩青原名林墨卿,爲林公第五代孫。30年代參加革命時更名。見1997年7月11日《四川省政協報》

  [7]見《印光法師嘉言錄續編》第六頁。

  [8] 娑婆:梵語譯音,意思是“堪忍”(即能夠忍受的意思),“娑婆世界”即堪忍世界,也就是我們衆生所處的這個世界。這是因爲這個世界的衆生都能夠忍受十惡叁毒以及各種煩惱而不願意出離,故名堪忍世界。

  [9] 極樂世界:即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國土名,在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中,只有快樂而沒有任何痛苦,故稱“極樂世界”。

  [10] 大限:指死亡的時候。

  [11] 無常:這裏指死期。

  [12] 古德:指過去年代的有德行的高僧。

  [13] 拔舌地獄:地獄之一,造作口業的人死後將墮落在這個地獄中。

  [14] 淨土花開:指極樂世界中的衆生所居住的蓮花開放,親自見到阿彌陀佛。

  [15] 估唱:即“估衣唱衣”的簡稱。指僧人去世以後,要把他的遺物分給其他僧人時,預先估算價值,叫做“估衣”。估算之後,在大衆面前公開競售,叫做“唱衣”。所出售的財物作爲這個僧人的喪葬費用。

  [16] 四生:指衆生的四種生命的方式,即胎生、卵生、濕生、化生。九有:又叫“九有情居”,或“九衆生居”,指叁界中衆生所居住的九個地方。它們是:(一)欲界之人與六天、(二)初禅天、(叁)二禅天、(四)叁禅天、(五)四禅天中之無想天、(六)空處、(七)識處、(八)無所有處、(九)非想非非想處。

  [17] 四大:指地大、水大、火大、風大。地以堅硬爲性,水以潮濕爲性,火以溫暖爲性,風以流動爲性。世間的一切有形物質,包括人的身體,都是由四大合和形成的。例如人體的毛發爪牙,皮骨筋肉等是堅硬性的地大;唾涕膿血,痰淚便利等是潮濕性的水大;溫度暖氣是溫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動性的風大。“四大假合”的意思是,人的身體不過是四大暫時組合而形成的,其中並沒有一個真正的“我”,一旦四大分離,人體也就不複存在了。

  ,

  [18] 六塵:“塵”,有染汙的意思,“六塵”就是六種能夠染汙衆生的六根,從而覆蔽衆生真如佛性的外境。“六塵”包括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衆生之所以迷而不悟,其原因就在于把四大假合的身體當成自己真實的身體,而把六塵這種心識所現的影相當成自己的真心,所以《圓覺經》說:“妄認四大爲自身相,六塵緣影爲自心相。……由此妄有,輪轉生死。”

  [19]六根:指人們認識外境的六種門戶,指包括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眼是視根,耳是聽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觸根,意是念慮之根。

  [20] 阿鼻地獄:地獄之一,又譯爲“無間地獄”,造極重罪的人死後將墮落到這裏,遭受沒有間斷的痛苦。

  [21] 指人死的時後,地、水、火、風四大分離的情景。

  [22] 業風:業力之風。這裏用風來比喻衆生生前所作的善惡業力。善業之風,吹衆生到善處享受快樂;惡業之風,吹衆生到惡處遭受痛苦。

  [23] 羅刹:惡鬼的總名,男的叫羅刹娑,女的叫羅刹私,有的在空中飛行,有的在地下行走,喜歡食人的血肉。這裏指地獄中的惡鬼。

  [24] 真人:指已經證悟到真理,脫離了六道輪回的人。

  [25] 叁界:指凡夫生死往來的叁種境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衆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無間地獄。色界是沒有淫、食二欲,但還有色相的衆生所住的世界,四禅十八天都屬于色界。無色界中的衆生沒有色相,只是將心識住于深妙禅定之中,屬于色界的有四空天。由于叁界都是凡夫流轉生死的境界,所以佛教修行的根本,是以出離叁界爲目的。

  [26] 四十八願:指阿彌陀佛在因地爲法藏比丘時所發的四十八個大願,見《無量壽經》。

  [27] 六賊:指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由于六塵能夠使人追逐外境,並執著外境,以爲真實,從而遮蔽真如本性,使衆生得不到解脫,因此稱爲“六賊”。六神通:指叁乘聖者所得到的六種神通,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

  [28] 八苦:指人世間的八種痛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 八自在:又叫“八大自在我”,即具有八大自在的真我,它們是:能示一身爲多身、示一塵身滿大千界、大身輕舉遠到、現無量類常居一土、諸根互用、得一切法如無法想、說一偈義經無量劫、身遍諸處猶如虛空。

  [29] 五濁惡世:即衆苦充滿的娑婆世界。“五濁”指命濁、衆生濁、煩惱濁、見濁、劫濁。

  [30] 分段之身:一切衆生,在叁界六道中,由于善惡業所感,其壽命皆有分限,其身形都有段別,所以稱其生死名爲分段生死,其身形稱爲分段之身。

  [31] 大鐵圍山:圍繞一世界的鐵山稱爲鐵圍山,有大小之分。圍繞大千世界的,稱爲大鐵圍山。

  [32] 淨土:指諸佛所示現的清淨國土,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諸佛的淨土之一。穢土:汙穢的國土,即凡夫所居住的娑婆世界。

  [33] 這幾句話出自《法華經·方便品》。原文是:“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

  [34]火宅:著了火的房屋,比喻叁界內衆生的的痛苦和不安。《法華經·譬喻品》說:“叁界無安,猶如火宅。”

  [35] 禅:“禅那”的簡稱,可意譯爲“靜慮”,即靜息念慮的意思。這裏指禅宗,即是以禅那爲宗的宗派。因禅宗偏重于修心,以心傳心,直傳佛祖的心印,故又名佛心宗。

  [36] 教:本指佛陀一代所說的教法以及菩薩所教導的種種真理。這裏指中國除了禅宗和律宗之外的各個宗派。

  [37] 律:戒律。這裏指專門修持戒律的宗派,以唐代南山道宣爲初祖。

  [38] 得魚忘筌:這幾句話出自《莊子》。《莊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筌(音“全”),捕魚用的竹器。“得魚忘筌”的意思是,漁人使用筌來捕魚,一旦捕到了魚,便會忘掉了筌。比喻學佛者通過佛教典籍中的文字來修習佛道,一旦悟到了道,便不應當再執著于佛典中的具體的文字。

  [39] 正法眼:指佛所具有的能夠徹見正法之眼。佛的正法眼,深廣而萬德含藏,所以稱作“藏”,即正法眼藏,這是禅宗用來稱其教外別傳的心印。

  [40] 四威儀:指行、住、坐、臥四個方面應當具備的姿勢。

  [41] 八功德水:具極樂世界中有八種好處的水。(一)澄淨,(二)清冷,(叁)甘美,(四)輕軟,(五)潤澤,(六)安和,(七)除患,(八)增益。上述的八功德水,充滿于極樂世界的七寶池和須彌山與七金山之間的內海中。

  [42] 金蓮花臺:金色的蓮花臺,這裏指極樂世界中上品往生的行者所乘坐的蓮花臺。《觀無量壽經》說:“行者臨于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持金蓮花,化作五百化佛,來迎此人”。

  [43] 實相念佛:四種念佛之一,所謂實相,即指如來法身,衆生佛性,這與萬法虛妄的形相不同,故稱實相。念實相佛,即是念十方諸佛法身,亦即念我心中,本源自性天真佛。

  [44] 萬行:指所有的行爲或修行。

  [45] 回向:“回”是回轉,“向”是趣向,“回向”就是將自己所修的功德回轉趣向于他處。回向約可分爲叁類: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

  [46] 觀像:四種念佛之一,指在心中觀念阿彌陀佛化身的形像。

  [47] 觀想:四種念佛之一,指在心中觀念阿彌陀佛真身的形像。

  [48] 聲聞:指聞佛說四谛法的音聲而悟道的人。四谛:又稱四聖谛、四真谛,包括苦谛、集谛、滅谛、道谛。

  [49] 緣覺:又名獨覺,或辟支佛。遇上佛出世的時候,聽佛說十二因緣的道理而悟道的人,因此名爲緣覺;若生于無佛之世,觀諸法生滅因緣而自行悟道者,名爲獨覺。十二因緣:又名十二有支,或十二緣起,是說明有情生死流轉的過程。十二因緣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以上十二支,包括叁世起惑、造業、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複始,至于無窮。

  [50] 菩薩:梵語譯音“菩提…

《徑中徑又徑征義譯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