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薩埵”的簡稱,意譯爲“覺有情”(“有情”又譯爲“衆生”),即覺悟了的有情,也即是上求佛果下化衆生的大聖人。六度萬行:略則六度(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廣則萬行,而六度包括了菩薩所修的一切行門。
[51] 不退:又音譯爲阿毗跋致。指功德善根,不斷增進而沒有退失或者退轉的情況。
[52] 水鳥寶樹:這裏指西方極樂世界中的八功德水,以及種種奇妙雜色之鳥、七寶行樹,它們無不在念佛。
[53] 叁乘人:指修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的人。聲聞乘又名小乘,其行人速則叁生,遲則六十劫間,修空法,終于聞如來聲教,悟四谛之理,斷見思惑,可證阿羅漢果。緣覺乘又名中乘,其行人速則四生,遲則百劫間,破無明,終于悟十二因緣之理,可證辟支佛果。菩薩乘又名大乘,其行人于無數劫間,修六度萬行,更于百劫間,值叁十二相福因,可證無上佛果。
[54] 阿僧祗劫:即無數劫(“劫”是計算非常久遠的時間單位的名稱),指非常非常久遠的時間。
[55] 五蘊:蘊是積聚的意思,五蘊就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色是一般所說的物質,變礙爲義,是地、水、火、風四大種所造;受是感受,領納爲義,其中包括苦、樂、舍叁受;想是想象,于善惡憎愛等境界中,取種種相,作種種想;行是行爲造作,由意念而行動去造作種種的善惡業;識是了別的意思,由識去辨別所緣所對的境界。在這五蘊中,前一種屬于物質,後四種屬于精神,乃是構成人身的五種要素。
[56] 無生忍:把心安住于不生不滅的道理上。忍就是把心安住于道理而不動的意思。
[57] 四恩:指父母恩、衆生恩、國土恩、叁寶恩。
[58] 善知識:指信解佛法,具有正確的見解,學問又淵博的人。
[59] 見思惑:天臺宗所立叁惑,即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見思惑是凡夫的惑,見惑是知見上的迷惑錯誤,如身見、邊見等五不正見即是;思惑是思想上的迷惑錯誤,如貪、嗔、癡、慢、疑等五煩惱即是。聲聞、緣覺行人若斷了此二惑,即能證得阿羅漢果。塵沙惑是菩薩的惑,菩薩化度衆生,如果不通過如塵如沙的無量法門,則不能完成教化衆生的事業,故名塵沙惑。無明惑是根本無明,能障蔽中道實相之理,斷盡即成佛。此叁惑中見思爲粗,塵沙屬于中等,無明爲細,其性質各不相同。
[60] 橐:音tuó,一種口袋。
[61] 叁昧:又譯爲“叁摩提”,或“叁摩地”,意譯爲“正定”,指遠離各種邪見散亂,攝心一處,專注一境的意思。
[62] 五祖山:又作馮茂山,俗稱東山。該山位于湖北省黃梅縣的東北。禅宗五祖弘忍住在此山,闡揚禅風,五祖入寂後,其弟子神秀等人葬其遺骸于此山,故名。
[63] 二乘:指聲聞乘和緣覺乘。二乘之人能破除我執,卻不能破除法執,只求自我解脫而不願意上求佛道,下化衆生,故稱之爲“淺見”。
[64] 法布施:叁種布施之一,即“法施”,指爲衆生演說佛法,使之最終能夠出離苦海,得到解脫。另外的兩種布施是“財布施”和“無畏施”。
[65] 含識:即衆生。
[66] 四天下:指須彌山東南西北的四大洲。七寶:七種十分珍貴的寶物。關于七寶,諸經所說略有不同。《般若經》所說爲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瑪瑙。《法華經》所說爲金、銀、琉璃、砗磲、瑪瑙、真珠、玫瑰。《阿彌陀經》所說爲是金、銀、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瑪瑙。 “四天下七寶”即是四大洲的一切十分珍貴的寶物。
[67] 教下人:這裏指除了禅宗和律宗之外的各個宗派的修行者。
[68] 宗門人:指修習禅宗的人。
[69] 持律人:指修習律宗的人。
[70] 真言:音譯作“陀羅尼”,咒的意思。
[71] 經行:在一定的地方繞圈子,其目的在于避免坐禅時發生昏沈或睡眠。
[72] 心:這裏指人們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聲識、意識等六種認識功能。
[73] 意:這裏指第七末那識。“末那”的意思是“思量”,它恒審思量,將第八阿賴耶識的見分執著爲我。
[74] 識:這裏指第八阿賴耶識,它在一切時間都受到前七識的熏習,使之成爲種子,並執持種子。內變根身,作爲衆生的依報,外變器界,作爲衆生所依的器世間。
[75] 海青:中國佛教中的出家人和在家人禮佛時所穿的衣服。其所以稱爲“海青”,是取大海之浩瀚深廣,能容萬物,而大海顔色青藍潔淨。
[76] 寄庫來生:指人死安葬時將錢埋在土中,說把錢寄存于陰間的府庫,從而可以免除亡人的罪惡。這是漢魏以來的民間習俗。王龍舒說:“我遍讀經藏,都沒有陰間寄庫的說法。奉勸世人,將寄庫的費用,作西方資糧,一心求生西方,必然得到往生。如果不這樣,而爲陰府寄庫,則志在陰府,死後必然入陰府。”
[77] 盂蘭齋:“盂蘭盆齋”的略稱。根據《盂蘭盆經》,于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舉行超度曆代亡故了的宗親的法會叫盂蘭盆會,在此會中的齋食供養就叫“盂蘭盆齋”。
[78] 空觀:觀諸法皆空的道理。一切諸法,都是因緣所生,因緣所生之法,無有自性,空寂無相。
[79] 如來藏:指于一切衆生的煩惱身中,所隱藏的本來清淨(即自性清淨)的如來法身。
[80] 息:呼吸,“調息”就是調整呼吸,這是爲了對治散亂。
[81] 曼殊師利:即文殊菩薩的另一譯名。
[82] 呂祖:指呂洞賓。
[83] 結夏:即結夏安居,又稱坐夏,或坐臘。每年夏季四月十六日開始,七月十五日結束,共叁個月。在這叁個月中,僧徒們不得隨便外出,只從事于坐禅和修習佛法。
[84] 閻浮提:又譯爲贍部洲,就是我們現在所住的娑婆世界。
[85] 結跏趺座:“結”,盤結。“跏趺”音jiāfū。“跏趺座”,坐法之一,即右足置于左腿上,左足置于右腿上的盤足坐法。在各種坐法中,此種坐法,最爲安穩,不易産生疲勞。
[86] 菩提:“覺悟”的意思。涅槃:指滅絕了一切煩惱,可意譯作“寂滅”、“無生”。
[87] 東都:指北宋的首都汴京,即今河南省開封市。
[88] 臺宗:指天臺宗。隋朝智者大師所建立,因居天臺上,所以命名爲天臺宗。此宗以《法華經》、《涅槃經》、《大品般若經》、《大智度論》等爲主,明一心叁觀的妙理。
[89] 翛然:“翛”音xiāo,自由自在的意思。
[90] 叁途:即“叁惡道”,指血途、刀途、火途。血途即畜生道,因爲畜生常處于被宰殺,或者互相吞食之處;刀途即餓鬼道,因爲餓鬼常處饑餓,或者處于刀劍棍杖逼迫之處;火途即地獄道,因爲地獄中的衆生常處寒冰,或者猛火燒煎之處。
[91] 般若:音bōrĕ,意譯爲“智慧”。“般若船”,這裏將般若比譬爲能度生死大海,載衆生到自由解脫的彼岸的舟船。
[92]八苦:指衆生輪回六道時所受的八種痛苦,爲四谛中苦谛的主要內容。八苦包括:一、生苦,即出生時的痛苦;二、老苦,即年老體弱的痛苦;叁、病苦,即患病時的痛苦;四、死苦,即臨死時的痛苦;五、愛別離苦,即與所愛分離的痛苦;六、怨憎會苦,即與仇人見面的痛苦;七、求不得苦,即所求不遂的痛苦;八、五陰熾盛苦,即五陰的作用熾盛,蓋覆真性,故死了之後,複須再生。
[93] 媪:音ăo,“老婦人”的意思,“楊媪”就是一個姓楊的老太太。
[94] 第一義:無上甚深的妙理,即至高無上的真理。
[95] 八部鬼神衆:又稱“天龍八部”或“八部衆”,包括:天、龍、夜叉、阿修羅、迦樓羅、乾闼婆、緊那羅、摩侯羅伽。“八部衆”中,以天、龍二衆爲上首,故稱“天龍八部”。
[96]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又稱“四生”。卵生指在卵殼內成體之後才出生的生命,如鳥類等;胎生指在母胎內成體之後才出生的生命,如人類;濕生指依靠濕氣而受形的生命;如蟲類等,化生是無所依托,只憑業力而忽然而生的生命,如諸天、地獄及劫初的人類等。
[97] 叁淨肉:叁種清淨的肉,即一、不見,我眼不見它被殺時的情景;二、不聞,我耳不聽見它被殺時哀叫的聲音;叁、不疑,它之死不疑是爲我而殺者。
《徑中徑又徑征義譯注》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