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吃肉最好,要是一时还不能断,暂且吃三净肉[97],而且要慢慢减少。饮食如果要求口味,可以去掉一餐,比如原来两餐都吃肉,可以改一餐为吃素。人生福寿是有数的,这样做可以延长福寿。如果早餐能吃素,好处特别多,一省业缘,二可清净,三不妨碍善业,四到晚餐吃荤的时侯,不至于厌此而欲彼。如果认为吃素困难,可用吃荤的花费用于素食,这样既容易做也能持久。如果不知畏惧,贪图口头滋味,死后轮回六道苦海,就没有出头的一天了!有这样的话说:“世上欲无刀兵劫,须是众生不食肉。”此言不能不使人畏惧!
下载本页面的Word原稿 (方法:在左边的蓝色文字上点击鼠标右键,选择"目标另存为";请不要直接点击左边的文字!)
--------------------------------------------------------------------------------
注释(点击注释前面的编号可以返回到正文相关位置)
[1]张师诚号兰渚。张当时任福建巡抚,张公平生奉佛甚谨,曾辑《径中径又径》一书,劝策行人,专修净业。
[2]秉节指任地方行政长官。闽,福建省简称。
[3]见《法音》1997年第7期,陈星桥著:《佛门弟子――林则徐》
[4]上海佛学书局再版时,系放大影印。
[5]见1997年6月18日《扬子晚报》
[6]凌青原名林墨卿,为林公第五代孙。30年代参加革命时更名。见1997年7月11日《四川省政协报》
[7]见《印光法师嘉言录续编》第六页。
[8] 娑婆:梵语译音,意思是“堪忍”(即能够忍受的意思),“娑婆世界”即堪忍世界,也就是我们众生所处的这个世界。这是因为这个世界的众生都能够忍受十恶三毒以及各种烦恼而不愿意出离,故名堪忍世界。
[9] 极乐世界:即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国土名,在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中,只有快乐而没有任何痛苦,故称“极乐世界”。
[10] 大限:指死亡的时候。
[11] 无常:这里指死期。
[12] 古德:指过去年代的有德行的高僧。
[13] 拔舌地狱:地狱之一,造作口业的人死后将堕落在这个地狱中。
[14] 净土花开:指极乐世界中的众生所居住的莲花开放,亲自见到阿弥陀佛。
[15] 估唱:即“估衣唱衣”的简称。指僧人去世以后,要把他的遗物分给其他僧人时,预先估算价值,叫做“估衣”。估算之后,在大众面前公开竞售,叫做“唱衣”。所出售的财物作为这个僧人的丧葬费用。
[16] 四生:指众生的四种生命的方式,即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九有:又叫“九有情居”,或“九众生居”,指三界中众生所居住的九个地方。它们是:(一)欲界之人与六天、(二)初禅天、(三)二禅天、(四)三禅天、(五)四禅天中之无想天、(六)空处、(七)识处、(八)无所有处、(九)非想非非想处。
[17] 四大:指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地以坚硬为性,水以潮湿为性,火以温暖为性,风以流动为性。世间的一切有形物质,包括人的身体,都是由四大合和形成的。例如人体的毛发爪牙,皮骨筋肉等是坚硬性的地大;唾涕脓血,痰泪便利等是潮湿性的水大;温度暖气是温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动性的风大。“四大假合”的意思是,人的身体不过是四大暂时组合而形成的,其中并没有一个真正的“我”,一旦四大分离,人体也就不复存在了。
,
[18] 六尘:“尘”,有染污的意思,“六尘”就是六种能够染污众生的六根,从而覆蔽众生真如佛性的外境。“六尘”包括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众生之所以迷而不悟,其原因就在于把四大假合的身体当成自己真实的身体,而把六尘这种心识所现的影相当成自己的真心,所以《圆觉经》说:“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由此妄有,轮转生死。”
[19]六根:指人们认识外境的六种门户,指包括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
[20] 阿鼻地狱:地狱之一,又译为“无间地狱”,造极重罪的人死后将堕落到这里,遭受没有间断的痛苦。
[21] 指人死的时後,地、水、火、风四大分离的情景。
[22] 业风:业力之风。这里用风来比喻众生生前所作的善恶业力。善业之风,吹众生到善处享受快乐;恶业之风,吹众生到恶处遭受痛苦。
[23] 罗刹:恶鬼的总名,男的叫罗刹娑,女的叫罗刹私,有的在空中飞行,有的在地下行走,喜欢食人的血肉。这里指地狱中的恶鬼。
[24] 真人:指已经证悟到真理,脱离了六道轮回的人。
[25] 三界:指凡夫生死往来的三种境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色界是没有淫、食二欲,但还有色相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禅十八天都属于色界。无色界中的众生没有色相,只是将心识住于深妙禅定之中,属于色界的有四空天。由于三界都是凡夫流转生死的境界,所以佛教修行的根本,是以出离三界为目的。
[26] 四十八愿:指阿弥陀佛在因地为法藏比丘时所发的四十八个大愿,见《无量寿经》。
[27] 六贼:指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由于六尘能够使人追逐外境,并执著外境,以为真实,从而遮蔽真如本性,使众生得不到解脱,因此称为“六贼”。六神通:指三乘圣者所得到的六种神通,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
[28] 八苦:指人世间的八种痛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八自在:又叫“八大自在我”,即具有八大自在的真我,它们是:能示一身为多身、示一尘身满大千界、大身轻举远到、现无量类常居一土、诸根互用、得一切法如无法想、说一偈义经无量劫、身遍诸处犹如虚空。
[29] 五浊恶世:即众苦充满的娑婆世界。“五浊”指命浊、众生浊、烦恼浊、见浊、劫浊。
[30] 分段之身:一切众生,在三界六道中,由于善恶业所感,其寿命皆有分限,其身形都有段别,所以称其生死名为分段生死,其身形称为分段之身。
[31] 大铁围山:围绕一世界的铁山称为铁围山,有大小之分。围绕大千世界的,称为大铁围山。
[32] 净土:指诸佛所示现的清净国土,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诸佛的净土之一。秽土:污秽的国土,即凡夫所居住的娑婆世界。
[33] 这几句话出自《法华经·方便品》。原文是:“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34]火宅:着了火的房屋,比喻三界内众生的的痛苦和不安。《法华经·譬喻品》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35] 禅:“禅那”的简称,可意译为“静虑”,即静息念虑的意思。这里指禅宗,即是以禅那为宗的宗派。因禅宗偏重于修心,以心传心,直传佛祖的心印,故又名佛心宗。
[36] 教:本指佛陀一代所说的教法以及菩萨所教导的种种真理。这里指中国除了禅宗和律宗之外的各个宗派。
[37] 律:戒律。这里指专门修持戒律的宗派,以唐代南山道宣为初祖。
[38] 得鱼忘筌:这几句话出自《庄子》。《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筌(音“全”),捕鱼用的竹器。“得鱼忘筌”的意思是,渔人使用筌来捕鱼,一旦捕到了鱼,便会忘掉了筌。比喻学佛者通过佛教典籍中的文字来修习佛道,一旦悟到了道,便不应当再执着于佛典中的具体的文字。
[39] 正法眼:指佛所具有的能够彻见正法之眼。佛的正法眼,深广而万德含藏,所以称作“藏”,即正法眼藏,这是禅宗用来称其教外别传的心印。
[40] 四威仪:指行、住、坐、卧四个方面应当具备的姿势。
[41] 八功德水:具极乐世界中有八种好处的水。(一)澄净,(二)清冷,(三)甘美,(四)轻软,(五)润泽,(六)安和,(七)除患,(八)增益。上述的八功德水,充满于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和须弥山与七金山之间的内海中。
[42] 金莲花台:金色的莲花台,这里指极乐世界中上品往生的行者所乘坐的莲花台。《观无量寿经》说:“行者临于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持金莲花,化作五百化佛,来迎此人”。
[43] 实相念佛:四种念佛之一,所谓实相,即指如来法身,众生佛性,这与万法虚妄的形相不同,故称实相。念实相佛,即是念十方诸佛法身,亦即念我心中,本源自性天真佛。
[44] 万行:指所有的行为或修行。
[45] 回向:“回”是回转,“向”是趣向,“回向”就是将自己所修的功德回转趣向于他处。回向约可分为三类: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
[46] 观像:四种念佛之一,指在心中观念阿弥陀佛化身的形像。
[47] 观想:四种念佛之一,指在心中观念阿弥陀佛真身的形像。
[48] 声闻:指闻佛说四谛法的音声而悟道的人。四谛:又称四圣谛、四真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49] 缘觉:又名独觉,或辟支佛。遇上佛出世的时候,听佛说十二因缘的道理而悟道的人,因此名为缘觉;若生于无佛之世,观诸法生灭因缘而自行悟道者,名为独觉。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或十二缘起,是说明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十二因缘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业、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复始,至于无穷。
[50] 菩萨:梵语译音“菩提…
《径中径又径征义译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