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径中径又径征义译注▪P10

  ..续本文上一页。一天他在禅堂,推开窗户,忽然看见大海之中涌出一座山,佛坐在上面,光芒四射。一时,墙壁林木,全都空无所见。这是他的精诚所感如此。

  张次民说,念佛的方法,须兼作观想。闭目向西,端坐默想,神与形离,直接朝着西方而去。 渐渐看见树林以及许多水鸟、金绳界道、栏楯交罗。依次前行,七宝池殊胜的莲花、香台、楼阁、种种景物,都在眼前。如来非常庄严地现身丈六金身,观音侍左,势至侍右,放眉间光,垂手接引。我和大海一样众多的菩萨,一同被包容在光芒之中,随着佛的接引而上,礼足悲恳。此时忽然看见佛的金手摩顶,甘露洒身。我的心一下子便十分开阔,获大安稳。慢慢神回,好像出定一样。于极乐世界中,日游一遍。往生路熟,到时不迷。我愿把这件事情告诉给各位念佛的人,必须知道要用心去念佛,不能只在口头上念。入得这个法门时,离佛就不远了。

  顾原,号宝幢居士,精修禅观。憨山清公,一天到栖霞寺,望见一道人,闲闲如野鹤,等走到跟前,其人眼都不眨一下,仿佛另一个世界的人。后来清公进入殿门,礼舍利塔。瞻拜了很久,塔顶忽然现出五色光,赭如宝幢。清公感到很奇异,问云谷,云谷禅师说:“这是宝幢,在作西方观呢!”不久以后,宝幢示现轻微小病,说:“我坐在莲花中已经半月多了,看见阿弥陀佛的法身,遍虚空世界全都是金色。阿弥陀佛看见我微笑,而且提挈我,又用袈裟覆盖我,我决定往生西方了!”

  《阿弥陀经疏钞》说,修净土的人,如果在礼佛时,应当想自己的身体在莲花中顶礼,佛在莲花中受我礼敬。如果在念佛时,应当想自己的身体在莲花中结跏趺坐,佛在莲花中接引我,然后一心持名。从前有二僧人作莲花开合想,于是得到往生。更何况又加上一心持名,能不往生吗

   专门进行观想的人,用少些时间持名;专门进行持名的人,用少些时间观想,这也是各人随分随力的意思。

  楚地的石琦禅师,专志修净业,房中放置一张小床,每日趺坐默观大莲花出现,其花茎叶,充满法界。有一尊如来,相好端严,坐在上面。眉间白毫放出光明,其光所照楼台池沼,行树栏楯,众宝交错;水鸟天乐,都演说苦空无我的佛法。并看见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在佛的左右。像大海那样多的清净众生,都得到了不退转的地位。禅师从定而起,空空不可得矣。他著有《怀净土诗》百首流行于世。

  断爱门

  修持观想功夫的,未尝不是勤勤恳恳的人。但是由于世缘未能割断,恩爱和情感牵缠, 于是妄念纷飞。有所好恶,这当然是因为爱,而忿恨忧患恐惧,也是由爱所生。人的心不能纯正,就是这个原因。纵然平时看得破,而事到临头也难免不动心,以致净功不能成就,实在可惜。修行人必须有坚忍的毅力,砍断爱绳,时时省察,由强制而达到自然。其实不就是这么一回事吗?因此我辑录了这篇《断爱门》。

  觉明妙行菩萨说,有人问:“学佛的人怎样才能离开尘欲而断绝障碍?” 菩萨回答说,我现在由小而推到大,由外而推向内,你们要很好的理解它的含义。比如有人在这里无故抢夺你一文钱,你动怒气没有

   回答说:“一文钱虽然微少,但被他抢夺,所以气愤。”又有人无故送给你一文钱,你生喜悦心没有

   答:“一文虽少,但见他给我,所以喜欢。”另有一人却回答说:“一文钱很微小,得到又何必欢喜?被夺也不值得嗔恨。” 菩萨说,你能这样想,说明你的心清净已久了,但为什么到如今还沉沦在污垢之中呢?你们应当知道,学佛人如果看见有或者看见无,处处都是执着,念念都是贪心。要想断贪念,先从一文钱的送给与被抢夺,作弃舍想。当作这些东西都不是我的来看,那么被抢夺也不生愤恨心,送给也不起欢喜心。这样甚至一百一千一万的钱,更甚至亿亿万的钱,甚至身肉骨髓,甚至妻子财产,乃至过去现在未来心、意、识,乃至生死业报、菩提涅槃[86],一切都像这一文钱的送给与被抢夺来看侍,自然习气消亡,障缘永灭。渐渐恢复清净,成就道品。你们依此修行,不要自己因忧虑而成障碍。又说,你们不是担心身缠世俗的纷扰、念头不得清净吗?我有一个方法,你只要发个远离娑婆、求生净土的大愿,用牢牢归向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的心,去换掉劳碌奔波名利的心,就能脱离尘劳而到达觉路了。

  宋代僧人法一、宗杲,二人从东都[87]避乱渡江,各人随身带着一顶斗笠。宗杲的斗笠中藏有金钗,时常查看。法一从旁已经观察清楚,他趁宗杲离开斗笠出去方便时,急忙找到金钗并扔进了江中。宗杲回来,发现金钗没有了,虽不敢说,但脸色却变了。法一大声呵叱道:“我与你共同修学了生死的大事,怎么还念念不忘这种东西? 刚才我已经替你投于江流之中了!”宗杲展开坐具,向法一作礼道谢,就继续赶路。

  幽溪大师在《净土法语》中讲,杨次民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娑婆世界只要还有一分爱不淡薄,临命终时就被这爱所牵缠,何况更多的爱呀! 极乐净土只要还有一念不归于一,临命终时就被此念所转,何况更多的念头呢! 这里所说的爱,包括自己的父母妻子、兄弟朋友、功名富贵、文章诗赋、学术技艺、衣服饮食、屋宇田园、林泉花卉、珍宝玩物等等,只要还有一样东西放不下,就是爱。只要还有一念不消除,就是爱。有一爱存于心,意念就不能归一。有一念不归于一,就不得往生。问 :“要减轻爱有方法吗

  ”答:“淡薄爱没有比万念归一更重要的了。”问:“万念归一有方法吗

   ”答:“万念归一没有比看轻爱更重要的了。想要看轻爱,不如杜绝名利尘境。众境皆空,万缘都灭。万缘都灭,念头归一,自然成功;念头归一既然成功,那么爱缘全都尽了。”问:“杜绝尘境有方法吗

  ”答:“杜绝尘境的人应知万法本来没有,有是由于情欲的原故。情在物在,情空物空。万法空而本性现,本性现而情念自然熄灭。所以要想杜绝尘境,不如体究物空。既知万物本空,情欲自然断绝;情绝则爱不生,而唯心现,念归一就成功了。”《圆觉经》说:“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功效之快速相应,正如击鼓就能听到声音一样啊!

  明代周廷璋,生于正德、嘉靖年间。他为人淳朴,治理家业从不计较,只要有就布施给穷人。别人同他说话,他总是笑。或有人戏弄他,甚至辱骂他,他也是笑笑而已。每天清晨他必诵《金刚经》、《弥陀经》、《观音经》各一卷。他说:“我在日常生活中 ,杜绝贪爱而已。”八十七岁,命将终时,对家人说:“观音菩萨对我说,断绝荤腥五天,就可以往生西方净土。”于是每天只吃蔬菜和粥,如期诵经而逝。

  憨山大师说,念佛求生净土,原是要了生死这件大事,但怎样得了生死?什么是生死根本?古人说:“业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断,不生净土。”由此可知爱就是生死的根本。既然不知道生死的根本,那么念佛尽管在念,生死根仍旧在增长。这样念佛,念到临命终时,就会只见生死爱根现前,那时才知道念佛全不得力,后悔已经晚了!“所以奉劝念佛人,先要知道爱是生死的根本,现在念佛 ,念念要断掉这爱根。如眼中所见的儿女子孙、家业财产,没有一样不爱的,简直如同全身在火坑中一样。而这一声佛号,果真能断得了这爱吗?如果断不了这爱,那又怎样了得生死?所以奉劝念佛人,第一要在生死根本上,念念斩断。那么念念就是出生死的时候了!

  太史蒋超,记得自己前世曾是峨嵋山的僧人,多次梦见自己到前世居住的寺前小溪洗脚。他笃信并特别爱好佛教经典,一心一意修习台宗[88]。虽然早年登科第,却怀有出世之念。后来他告假回到江南,立即就去峨嵋山,在他示寂的时候。他写的偈颂说:“翛然[89]猿鹤自来亲,老衲无端堕业尘。妄向镬汤求避热,哪从大海去翻身。功名傀儡场中物,妻子骷髅队里人。只有君亲无报答,生生常自祝能仁。”

  周克复《净土晨钟》说:“佛把贪、嗔、痴列为三毒。贪毒存在于心里,而表现在身体上,就是偷盗。而在五欲中,色欲最为有害。”《圆觉经》说:“一切众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楞严经》说:“淫心不除,尘不可出。”又说:“汝以淫心,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轮转三途[90],必不能出。”此经首借淫字立言,直接从众生根本无明上,首拈立案。然后向道有机,实在是如来的顶门针法。

  蒋十八,海盐人。中年就与妻子同志修行,断除爱欲。一天,各烧香唱佛名号,并各书写一首偈颂后去世。蒋十八的偈颂是:“这个幻身,四大合成。今日分散,各归其根。诸幻既灭,灰飞烟绝。如空中风,如碧天月。既无障碍,又能皎洁。一切永断,无有言说。四十年来,脱离嗜欲。惟阐大乘,朝诵暮读。今朝撒手西归,自有现成果足。”其妻的偈颂说:“看过莲经万八千,平生香火有因缘。西方自是吾归路,风月同乘般若船[91]。”

  周克复在《净土晨钟》中又写道,《四十二章经》记载,佛说:“一定不要看女人,也不要同她们说话。如果是非说不可的,应当端正身心,这样想:我身为出家人,处于五浊恶世,应当像莲花一样,不被污泥所染。见到年老的,如同自己的母亲;见到年长的,如同自己的姐姐;见到年少的,如同自己的妹妹;见到年幼的,如同自己的女儿。如此就能生起度脱心,恶念自然熄灭。”按:这段经文,实在是释迦佛最精典的教诲,不仅只是出家人应该如此呀!

  祖通禅师,幼年入社学读书,因见云水道人,雪白的头发,长长的眉毛,脸色红润如孩童。他与祖通禅师的老师议论养生之术,谈到文字之学时说道:“古时造字的人,都很有智慧,都懂得道理,譬如“窛”(现为“寇”)字从“完”从“女”之意。说人本来完好坚固,由于体上不知谨守,反而引贼入寇。自家抢劫家…

《径中径又径征义译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