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论庐山慧远法师的念佛禅观(业露华)▪P2

  ..续本文上一页八定之说。禅的意思是「思惟修」,即静虑,定为「三昧地」,又译作「三摩提」或「三摩帝」,即排除一切杂念,使心获得平静。由于禅与定有相近之处,因此一般往往以「禅定」合称。禅与定,是佛教宗教实践修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的基本内容可归纳为戒、定、慧三个部分,称为「三学」。在此三学中,「戒」和「定」是修行实践,「慧」则是修行者的智慧和理论修养。「三学」中「定」是一个重要环节,由「戒」入「定」,自「定」发「慧」。

   佛教传来汉地,禅定之学同时传入。中国汉末至南北朝时期佛教最重要的两个系统即般若学和禅数学,有关习禅的经典也很早就有传译,如安世高就曾译有《安般守意经》等讲解如何习禅的经典。

   安般守意,这是安世高着重介绍的一种禅法。所谓安般,即出息入息;所为守意,即专注一心。这种禅法要求修禅者有意识地控制呼吸,同时又专注一心,思想集中,由此渐渐进入禅的境界。安般守意经以调息为中心,分调息为六个阶段,谓数息、相随、止、观、还、净。康僧会在《安般注序》中说:「其事有六,以治六情。情有内外,眼耳鼻口身心,谓之内矣,色声香味细滑邪念,谓之外也。」15可见安般守意是通过调息入禅定,使人息灭一切感觉意念,从而达到冥然无觉的程度。这种禅法要求调息止意,与中国道家的吐纳呼吸之术有相似之处。中国古代道家重视吐纳调息功夫,认为口吐浊气,鼻引清气,可以去病延寿。晋代,吐纳之法流行,为一般名士采用,作为修身养性的手段。嵇康《养生论》中说:「呼吸吐纳,服食养生」。道教更把呼吸吐纳作为道术修炼的方法之一,如《黄庭经》中说:「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成真,人皆食谷与五味,独食太和阴阳气。」因此,以调息止意为主要内容的安般守意禅,成了早期中国佛教流行的主要禅法之一。

   在中国佛教史上,东晋的道安法师是最早将般若和禅学两者结合起来而提倡禅智兼修的。他曾在《人本欲生经序》中说,只有将禅和智的结合,才能达到涅槃的境界。作为道安法师的得意弟子,慧远法师继承了这一精神,在晚年所作的《庐山出修行方便禅经统序》中还强调说:「禅非智不能穷其寂,智非禅不能穷其照。」唯禅智双运,方得穷究寂照,达到涅槃境界。

   慧远法师的禅观,继承了道安法师禅智双修的方法,又与此不完全一样。他将禅的修行与西方净土往生之愿相结合,倡导念佛三昧,这是慧远法师禅观的一大特色。

   念佛三昧是禅定与念佛相结合的一种修行方法,这种方法流行于我国南北朝时期,当时的念佛修行,主要是观想念佛。念佛三昧是依《般舟三昧经》而修。《般舟三昧经》是中国最早译出的佛教经典之一,由东汉时来自月支国的僧人支娄迦谶译于东汉灵帝光和二年(179)。此经又称作《十方现在佛悉在前立定经》、《大般舟三昧经》、《十方现在前立定经》等,全经共三卷,分为〈问事〉、〈行〉、〈四事〉、〈诸佛〉、〈无想〉、〈十八不共十种力〉、等十六品,主要内容是叙述如何通过修习般舟三昧而达到见佛的方法。

  所谓「般舟」,意为「佛立」,或「常行」。16这是佛教修行实践方法之一。据说在七天至九天,或十天中,能够依法精进修行,便能得佛现前17。据《般舟三昧经》中说,如有人能依经中所说而行,一心念佛,即可借助佛的威神力、所修的三昧之力以及本功德力,使十方诸佛现于眼前;此人去世后即能往生佛的国土。依经中所说的修行方法,即修行者必先观佛形相,然后回到静处,一心忆念所见的佛像庄严相好,由此渐渐而进入禅定的境界,从而得见十方无量诸佛。《般舟三昧经》中,佛告诉(风+友)陀和菩萨说:「有三昧名十方诸佛悉在前立。」18修此三昧,可得十方诸佛悉在前立,因此称为「佛立」。经中又说:「如是(风+友)陀和,欲得见十方诸现在佛者,当一心念其方,莫得异想,如是即可得见。」19以「一心念其方,莫得异想,」可见此念佛三昧当是观想念佛,是为禅观之一种。其观想的内容,主要是佛的相好庄严:「佛言,专念故得往生,当念佛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用念故得是三昧。」20

   慧远法师在《念佛三昧诗集序》中说:「夫称三昧者何,专思寂想之谓也。思专则志一不分,想寂则气虚神朗。」可见远公所唱念佛之「念」是「专思寂想」,是以心忆念,因而是禅定的一种。

  值得注意的是,《般舟三昧经》中还特别提出了往生西方净土的问题。经中讲述了得见西方净土和阿弥陀佛的方法:

  佛言,菩萨于此间国土念阿弥陀佛,专念故得见之。即问:持何法得生此国?阿弥陀佛极言:欲来生者当念我名,莫有休息,则得来生。

  佛言,专念故得往生。常念佛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巨亿光明彻照,端正无比。

   净土即清净国土,在佛教中是诸佛所居之国土。诸佛于因位经过修行而成正觉,由此果报而居于清净国土。净土是相对于众生所居之国土而言,为生所居之国土充满烦恼,因此称为秽土。相对而言,佛的国土则清净无垢,没有烦恼,因此是佛教修行所向往的地方。净土信仰是大乘佛教信仰的重要内容,在大乘佛教中,有各种各样的净土,其中最常见的除了西方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之外,还有弥勒菩萨的兜率净土,阿阇佛的东方妙喜世界、药师佛的东方净琉璃世界等。在中国很早就有净土信仰的流传。相传慧远法师的老师道安法师就曾立誓往生弥勒的兜率净土21。《般舟三昧经》在诸佛净土中特别提出阿弥陀佛净土,慧远法师则依《般舟三昧经》而行,大力提倡以念佛三昧与西方阿弥陀佛净土信仰相结合为主要实践的修行方法,并希望通过这种念佛禅定的修行方法而能得往生西方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他率领刘遗民、周续之等一百二十三人,于庐山般若精舍阿弥陀佛像前发愿往生西方净土,亲自身体力行,实践念佛三昧。

  刘遗民、周续之、宗炳、张野等,都是当时一些隐士。其中如刘遗民(352~410)曾任宜昌、柴桑县令,后去职,与周续之、陶渊明等相交,时称「浔阳三隐」。 周续之(358~423)世称「通隐先生」。他从小在豫章太守范宁门下受业,通五经、五纬,人称「十经童子」。后闭户读书,虔信佛法,精通般若妙理。刘遗民与周续之后来都入庐山师事慧远法师。刘遗民于山中别筑一室,精修禅法长达十五年,他与慧远法师等于东林寺结白莲社,誓愿往生净土,并作庐山白莲社誓文22,后来一直传为美谈。周续之入庐山后,也于莲社勤修净业。刘宋武帝时曾入安乐寺,为太子讲《礼记》月余,复还归庐山。宗炳(375~443)善于书、琴、绘画。早年仕宦,曾入庐山从慧远法师修净土。后隐遁江陵。晚年曾着《明佛论》、《难白黑论》,与慧琳、何承天等展开往复论难,为中国佛教史上一次重要的儒佛之争。这些论作后来都收于《弘明集》中。这些人后来都被列入庐山「十八高贤」之列,由此也可见慧远法师提倡的念佛三昧,在当时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时庐山诸贤为表达他们往生西方净土的心愿,曾作「念佛三昧诗」,慧远法师则作了《念佛三昧诗集序》(元兴元年,公元402年),提倡大乘般舟念佛三昧。在慧远法师的领导和激励下,庐山僧团念佛修行之风盛行。慧远及其教团「洗心法堂,整襟清向,夜分忘寝,夙宵唯勤」23《广弘明集》中所收《与刘遗民书》篇后,记有「于是山居道俗,日加策励,遗民精勤偏至,具持禁戒,宗(炳)张(野)等所不及。专念禅坐,始涉半年,定中见佛」等等,亦可见当时庐山念佛之盛况。

  南北朝时流行多种禅法,而念佛法门也有多种。《般舟三昧经》早在东汉末年就已译出,但直到慧远法师的大力倡导,才在社会上产生重大影响,这是由诸多因缘才成就这种状况。首先,慧远法师之所以提倡这种与西方净土往生相结合的念佛三昧,这是因为他不仅是个宗教理论家,而且是个精勤的佛教修行和实践者。他继承了道安法师禅智双修的修学特点,除了重视佛教义理的学习和研究之外,还非常重视佛教的修行实践。他来到庐山以后,常叹江东律藏未备,为此还曾派遣弟子法净、法领等去西域求法24。当昙摩流支来到关中,他知道后即邀请昙摩流支完成《十诵律》的翻译。在生活中,他严格遵守戒律,率先精勤于修道。他在庐山东林寺旁「列置禅林」,并建立般若台以便于禅定之修习。这些都与慧远法师重视和强调宗教修行有关。法师率众立誓往生西方净土时,已经六十九岁的高龄,深感自己已到晚年,一种对生命的珍惜之情由然而生,使他对来世的往生抱着更强烈的渴望。从他所发「感寸阴之颓影,惧来储之未积」之感叹25,也可看出他他对于往生净土愿望的迫切感。慧远法师曾经告诫弟子,不可空谈信仰而不实践,光倾心于理义旨趣的研究是不够的,必须重视实践修行。因此他鼓励弟子要宿心精勤,如在他给刘遗民的信中,他说道:

  君诸人并为如来弟子,策名神府为日已久,徒积怀远之兴,而乏因藉之资。以此承年,岂可以励其宿心哉。意谓六斋日宜简绝常务,专心空门,然后津寄之情笃,来生之计深矣。26

  正是这样一种往生愿望的急迫感,所以他自然地选择了念佛三昧修行。当时佛教流行的诸多禅修方法,大多比较繁琐难行。如安世高介绍的安般守意禅,将禅定的修行分为三贤、四善根,四圣位等阶段,在各个阶段中,又分列了许多不同的层次,因此对于修行者来说,依次修行要经过许多阶段等级,不仅修行方法繁琐,而且经中往往说要经过累世修行,故而难以做到。与此相比,《般舟三昧经》中提出的念佛三昧的修行方法,则比较简易方便,而且直观具体。般舟三昧之修行,主要是依靠他力,即依佛的本愿和威神力,能够使修行者在禅定状态中见到…

《论庐山慧远法师的念佛禅观(业露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