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廬山慧遠法師的念佛禅觀(業露華)▪P2

  ..續本文上一頁八定之說。禅的意思是「思惟修」,即靜慮,定爲「叁昧地」,又譯作「叁摩提」或「叁摩帝」,即排除一切雜念,使心獲得平靜。由于禅與定有相近之處,因此一般往往以「禅定」合稱。禅與定,是佛教宗教實踐修行的重要組成部分。佛教的基本內容可歸納爲戒、定、慧叁個部分,稱爲「叁學」。在此叁學中,「戒」和「定」是修行實踐,「慧」則是修行者的智慧和理論修養。「叁學」中「定」是一個重要環節,由「戒」入「定」,自「定」發「慧」。

   佛教傳來漢地,禅定之學同時傳入。中國漢末至南北朝時期佛教最重要的兩個系統即般若學和禅數學,有關習禅的經典也很早就有傳譯,如安世高就曾譯有《安般守意經》等講解如何習禅的經典。

   安般守意,這是安世高著重介紹的一種禅法。所謂安般,即出息入息;所爲守意,即專注一心。這種禅法要求修禅者有意識地控製呼吸,同時又專注一心,思想集中,由此漸漸進入禅的境界。安般守意經以調息爲中心,分調息爲六個階段,謂數息、相隨、止、觀、還、淨。康僧會在《安般注序》中說:「其事有六,以治六情。情有內外,眼耳鼻口身心,謂之內矣,色聲香味細滑邪念,謂之外也。」15可見安般守意是通過調息入禅定,使人息滅一切感覺意念,從而達到冥然無覺的程度。這種禅法要求調息止意,與中國道家的吐納呼吸之術有相似之處。中國古代道家重視吐納調息功夫,認爲口吐濁氣,鼻引清氣,可以去病延壽。晉代,吐納之法流行,爲一般名士采用,作爲修身養性的手段。嵇康《養生論》中說:「呼吸吐納,服食養生」。道教更把呼吸吐納作爲道術修煉的方法之一,如《黃庭經》中說:「仙人道士非有神,積精累氣以成真,人皆食谷與五味,獨食太和陰陽氣。」因此,以調息止意爲主要內容的安般守意禅,成了早期中國佛教流行的主要禅法之一。

   在中國佛教史上,東晉的道安法師是最早將般若和禅學兩者結合起來而提倡禅智兼修的。他曾在《人本欲生經序》中說,只有將禅和智的結合,才能達到涅槃的境界。作爲道安法師的得意弟子,慧遠法師繼承了這一精神,在晚年所作的《廬山出修行方便禅經統序》中還強調說:「禅非智不能窮其寂,智非禅不能窮其照。」唯禅智雙運,方得窮究寂照,達到涅槃境界。

   慧遠法師的禅觀,繼承了道安法師禅智雙修的方法,又與此不完全一樣。他將禅的修行與西方淨土往生之願相結合,倡導念佛叁昧,這是慧遠法師禅觀的一大特色。

   念佛叁昧是禅定與念佛相結合的一種修行方法,這種方法流行于我國南北朝時期,當時的念佛修行,主要是觀想念佛。念佛叁昧是依《般舟叁昧經》而修。《般舟叁昧經》是中國最早譯出的佛教經典之一,由東漢時來自月支國的僧人支婁迦谶譯于東漢靈帝光和二年(179)。此經又稱作《十方現在佛悉在前立定經》、《大般舟叁昧經》、《十方現在前立定經》等,全經共叁卷,分爲〈問事〉、〈行〉、〈四事〉、〈諸佛〉、〈無想〉、〈十八不共十種力〉、等十六品,主要內容是敘述如何通過修習般舟叁昧而達到見佛的方法。

  所謂「般舟」,意爲「佛立」,或「常行」。16這是佛教修行實踐方法之一。據說在七天至九天,或十天中,能夠依法精進修行,便能得佛現前17。據《般舟叁昧經》中說,如有人能依經中所說而行,一心念佛,即可借助佛的威神力、所修的叁昧之力以及本功德力,使十方諸佛現于眼前;此人去世後即能往生佛的國土。依經中所說的修行方法,即修行者必先觀佛形相,然後回到靜處,一心憶念所見的佛像莊嚴相好,由此漸漸而進入禅定的境界,從而得見十方無量諸佛。《般舟叁昧經》中,佛告訴(風+友)陀和菩薩說:「有叁昧名十方諸佛悉在前立。」18修此叁昧,可得十方諸佛悉在前立,因此稱爲「佛立」。經中又說:「如是(風+友)陀和,欲得見十方諸現在佛者,當一心念其方,莫得異想,如是即可得見。」19以「一心念其方,莫得異想,」可見此念佛叁昧當是觀想念佛,是爲禅觀之一種。其觀想的內容,主要是佛的相好莊嚴:「佛言,專念故得往生,當念佛身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用念故得是叁昧。」20

   慧遠法師在《念佛叁昧詩集序》中說:「夫稱叁昧者何,專思寂想之謂也。思專則志一不分,想寂則氣虛神朗。」可見遠公所唱念佛之「念」是「專思寂想」,是以心憶念,因而是禅定的一種。

  值得注意的是,《般舟叁昧經》中還特別提出了往生西方淨土的問題。經中講述了得見西方淨土和阿彌陀佛的方法:

  佛言,菩薩于此間國土念阿彌陀佛,專念故得見之。即問:持何法得生此國?阿彌陀佛極言:欲來生者當念我名,莫有休息,則得來生。

  佛言,專念故得往生。常念佛身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巨億光明徹照,端正無比。

   淨土即清淨國土,在佛教中是諸佛所居之國土。諸佛于因位經過修行而成正覺,由此果報而居于清淨國土。淨土是相對于衆生所居之國土而言,爲生所居之國土充滿煩惱,因此稱爲穢土。相對而言,佛的國土則清淨無垢,沒有煩惱,因此是佛教修行所向往的地方。淨土信仰是大乘佛教信仰的重要內容,在大乘佛教中,有各種各樣的淨土,其中最常見的除了西方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之外,還有彌勒菩薩的兜率淨土,阿阇佛的東方妙喜世界、藥師佛的東方淨琉璃世界等。在中國很早就有淨土信仰的流傳。相傳慧遠法師的老師道安法師就曾立誓往生彌勒的兜率淨土21。《般舟叁昧經》在諸佛淨土中特別提出阿彌陀佛淨土,慧遠法師則依《般舟叁昧經》而行,大力提倡以念佛叁昧與西方阿彌陀佛淨土信仰相結合爲主要實踐的修行方法,並希望通過這種念佛禅定的修行方法而能得往生西方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他率領劉遺民、周續之等一百二十叁人,于廬山般若精舍阿彌陀佛像前發願往生西方淨土,親自身體力行,實踐念佛叁昧。

  劉遺民、周續之、宗炳、張野等,都是當時一些隱士。其中如劉遺民(352~410)曾任宜昌、柴桑縣令,後去職,與周續之、陶淵明等相交,時稱「浔陽叁隱」。 周續之(358~423)世稱「通隱先生」。他從小在豫章太守範甯門下受業,通五經、五緯,人稱「十經童子」。後閉戶讀書,虔信佛法,精通般若妙理。劉遺民與周續之後來都入廬山師事慧遠法師。劉遺民于山中別築一室,精修禅法長達十五年,他與慧遠法師等于東林寺結白蓮社,誓願往生淨土,並作廬山白蓮社誓文22,後來一直傳爲美談。周續之入廬山後,也于蓮社勤修淨業。劉宋武帝時曾入安樂寺,爲太子講《禮記》月余,複還歸廬山。宗炳(375~443)善于書、琴、繪畫。早年仕宦,曾入廬山從慧遠法師修淨土。後隱遁江陵。晚年曾著《明佛論》、《難白黑論》,與慧琳、何承天等展開往複論難,爲中國佛教史上一次重要的儒佛之爭。這些論作後來都收于《弘明集》中。這些人後來都被列入廬山「十八高賢」之列,由此也可見慧遠法師提倡的念佛叁昧,在當時社會上産生了很大影響。

  時廬山諸賢爲表達他們往生西方淨土的心願,曾作「念佛叁昧詩」,慧遠法師則作了《念佛叁昧詩集序》(元興元年,公元402年),提倡大乘般舟念佛叁昧。在慧遠法師的領導和激勵下,廬山僧團念佛修行之風盛行。慧遠及其教團「洗心法堂,整襟清向,夜分忘寢,夙宵唯勤」23《廣弘明集》中所收《與劉遺民書》篇後,記有「于是山居道俗,日加策勵,遺民精勤偏至,具持禁戒,宗(炳)張(野)等所不及。專念禅坐,始涉半年,定中見佛」等等,亦可見當時廬山念佛之盛況。

  南北朝時流行多種禅法,而念佛法門也有多種。《般舟叁昧經》早在東漢末年就已譯出,但直到慧遠法師的大力倡導,才在社會上産生重大影響,這是由諸多因緣才成就這種狀況。首先,慧遠法師之所以提倡這種與西方淨土往生相結合的念佛叁昧,這是因爲他不僅是個宗教理論家,而且是個精勤的佛教修行和實踐者。他繼承了道安法師禅智雙修的修學特點,除了重視佛教義理的學習和研究之外,還非常重視佛教的修行實踐。他來到廬山以後,常歎江東律藏未備,爲此還曾派遣弟子法淨、法領等去西域求法24。當昙摩流支來到關中,他知道後即邀請昙摩流支完成《十誦律》的翻譯。在生活中,他嚴格遵守戒律,率先精勤于修道。他在廬山東林寺旁「列置禅林」,並建立般若臺以便于禅定之修習。這些都與慧遠法師重視和強調宗教修行有關。法師率衆立誓往生西方淨土時,已經六十九歲的高齡,深感自己已到晚年,一種對生命的珍惜之情由然而生,使他對來世的往生抱著更強烈的渴望。從他所發「感寸陰之頹影,懼來儲之未積」之感歎25,也可看出他他對于往生淨土願望的迫切感。慧遠法師曾經告誡弟子,不可空談信仰而不實踐,光傾心于理義旨趣的研究是不夠的,必須重視實踐修行。因此他鼓勵弟子要宿心精勤,如在他給劉遺民的信中,他說道:

  君諸人並爲如來弟子,策名神府爲日已久,徒積懷遠之興,而乏因藉之資。以此承年,豈可以勵其宿心哉。意謂六齋日宜簡絕常務,專心空門,然後津寄之情笃,來生之計深矣。26

  正是這樣一種往生願望的急迫感,所以他自然地選擇了念佛叁昧修行。當時佛教流行的諸多禅修方法,大多比較繁瑣難行。如安世高介紹的安般守意禅,將禅定的修行分爲叁賢、四善根,四聖位等階段,在各個階段中,又分列了許多不同的層次,因此對于修行者來說,依次修行要經過許多階段等級,不僅修行方法繁瑣,而且經中往往說要經過累世修行,故而難以做到。與此相比,《般舟叁昧經》中提出的念佛叁昧的修行方法,則比較簡易方便,而且直觀具體。般舟叁昧之修行,主要是依靠他力,即依佛的本願和威神力,能夠使修行者在禅定狀態中見到…

《論廬山慧遠法師的念佛禅觀(業露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