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現于前,而且還能直接得到佛的指點。相對而言,這是一種確實可行的,而且比較容易獲得成果的修行方法。這一方法的提出,爲修行者開辟了一條宗教實踐的快捷方式。因此《般舟叁昧經》中說:「有叁昧名定意,菩薩常當守習持,不得複隨余法,功德中最第一。」27慧遠法師的《念佛叁昧詩集序》中也說:「又諸叁昧,其名甚衆,功高易進,念佛爲先。」與其它各種禅法相比,《般舟叁昧經》所說的念佛叁昧,顯出種種優點。既然慧遠法師重視實踐修行,而在各種修行方法中,又以念佛叁昧「功高易進」,所以他選擇了《般舟叁昧經》所說的念佛叁昧的方法,並在廬山僧團中大力提倡這種修行方法,這幾乎是一種必然的結果。
慧遠法師大力提倡這種以念佛禅與往生西方淨土的信仰相結合的實踐修行方法,他迫切往生西方淨土的心情,在廬山有其它修行者身上也可體現出來。如慧遠法師的忠實追隨者之一的劉遺民,也是因深感輪回無常,報應不爽,險趣難拔,因此「夕惕宵勤」,渴望來生能往生佛國淨土,由此以念佛叁昧爲解脫之快捷方式。劉遺民在立誓修習念佛叁昧,希望西方淨土往生的發願誓文中說:
緣化之理既明,則叁世之傳顯矣。遷感之數既明,則善惡之報必矣。推交臂之潛論,悟無常之期功,審叁報之相催,知險趣之難拔,此其同志諸賢所以夕惕宵勤仰思攸濟者也。28
叁、關于念佛叁昧的討論
遠公所倡導的念佛叁昧,是依《般舟叁昧經》而修。據經中所說,修此叁昧,將在禅定的境界中見到佛現于前。但此「定中見佛」,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慧遠法師爲此曾與鸠摩羅什有過熱烈討論。
鸠摩羅什于姚秦弘始叁年(401)來到長安。來長安後他即在西明閣、逍遙園處等先後譯出《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合稱叁論),以及《般若》、《法華》、《大智度論》、《阿彌陀經》、《維摩經》、《十誦律》等經論,在禅法方面,他曾于弘始四年(402)譯出《坐禅叁昧經》二卷(或叁卷)。
《坐禅叁昧經》又稱《坐禅叁昧法門經》、《菩薩禅法經》、《禅法要》等,略稱《禅經》。這是一部集馬鳴菩薩、婆須蜜、僧伽羅叉、優波崛、僧伽斯那等諸師禅法之要,綜合大小乘禅觀的著作。
鸠摩羅什是一個佛學大師,同時也是一位傑出的佛經翻譯家。他系統地介紹了龍樹一系的大乘佛教中觀學派學說,對中國佛教的發展産生了重大的影響。他來到長安之後,衆望所歸,周圍聚集了一大批當時佛教界的精英人才,使長安的鸠摩羅什的譯經道場,與廬山的慧遠僧團南北相應,成爲當時中國佛教的中心。
對于這樣一位享有盛譽的佛學大師的到來,慧遠法師極爲高興。因此當他知道鸠摩羅什來到長安後,即致信通好,並通過書信,與鸠摩羅什法師就大乘佛教中的一些問題展開了探討。這些問題後被歸納爲十八類,由于這些問題都是在探討大乘佛教之深義,由廬山慧遠法師提出問題,鸠摩羅什法師針對這些問題,依大乘經中之義作答,因此題爲《大乘大義章》29。
《大乘大義章》共叁卷,內容包括十八方面的問答,其中
上卷有:
(1) 問答真法身,
(2) 重問答法身,
(3) 問答法身像類,
(4) 問答法身壽量,
(5) 問答修叁十二相,
(6) 問答受決。
中卷包括:
(7) 問答法身感應,
(8) 問答法身佛盡本習,
(9) 問答造色法,
(10) 問答羅漢受決,
(11) 問答念佛叁昧,
(12) 問答四相,
(13) 問答如法性真際。
下卷包括:
(14) 問答實法有,
(15) 問答分破空,
(16) 問答後識追憶前識,
(17) 問答遍學,
(18) 問答住壽。
《大乘大義章》十八問答中,第十一問答是專門討論「念佛叁昧」的內容。我們從他和鸠摩羅什的討論中,可以看出慧遠法師關于念佛禅的一些觀點。
遠問曰:念佛叁昧,《般舟經》念佛章中說,多引夢爲喻。夢是凡夫之境,惑之與解,皆自涯已還理了。而經說念佛叁昧見佛,則問雲,則答雲,則決其疑網。若佛同夢中之所見,則是我相之所囑想相。專則成定,定則見佛。所見之佛,不自外來,我亦不往。直是想專理會大聞,于夢了疑大我,或或不出,境佛不來,而雲何有解,解其安從乎。若真茲外應,則不得以夢爲喻。神通之會,自非實相,則有往來。往則是經表之談,非叁昧意,後何以爲通。又《般若經》雲:有叁事得定。一謂持戒無犯。二謂大功德。叁謂佛威神。爲是定中之佛,外來之佛?若是定中之佛,則是我想之所立。還出于我了。若是定外之佛,則是夢表之聖人。然則成會之表,不專在內,不得令聞于夢明矣。念佛叁昧,法法爲爾不,二叁之說,竟何所從也。
《般舟叁昧經》說,習念佛叁昧者,常行而無休息,精進而不懈怠,經過一定的時日,即能于禅定中見佛現于前。但經中多以夢境爲喻,如《般舟叁昧經》第二〈行品〉中說:「如是(風+友)陀和,欲得見十方諸現在佛者,當一心念其方,莫得異想,如是即可得見。譬如人遠出到他郡國,念本鄉裏家室親族。其人于夢中歸到故鄉裏,見家室親屬,喜共言語,覺爲知識說之如是。」又如經的第六〈擁護品〉中說:「諸佛世尊亦然。是菩薩所未誦經前所不聞持。是叁昧威神悉自得之。若晝日不得者。夜于夢中悉得之。」但慧遠法師提出疑問:夢是凡夫之境界,而禅定修行是聖的境界。爲什麼修行成聖要以凡夫境界爲喻呢。他感到疑惑和不解,對夢中所見之佛的確實性和可靠性有疑問。此外關于所見之佛,究竟是定中之佛,還是外來之佛?如是定中之佛,則由自己意念産生,但那還是離不開自我意識。如說是外來之佛,那麼見外來之佛,也就是有憶想分別,那還是屬于虛妄見解。因此經中說念佛叁昧「所見之佛,不自外來,我亦不往」,那麼所見之佛究竟是什麼佛,這也是慧遠不明白的地方。
針對慧遠法師的問題,鸠摩羅什首先解釋,說有叁種見佛:
一者菩薩或得天眼天耳,或飛到十方佛所,見佛難問,斷諸疑網。二者雖無神通,常修念阿彌陀等現在諸佛,心住一處,即得見佛,請問所疑。叁者學習念佛。或以離欲,或未離欲,或見佛像,或見生身,或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是叁種定,皆名念佛叁昧,其實不同。30
接著鸠摩羅什指出,學般舟叁昧者,離憶想分別,而非虛妄。釋迦佛在諸經中曾說,關于阿彌陀佛的身相具足,都是如來至言,不應該對此産生懷疑。至于《般舟經》中所說阿彌陀佛以及西方世界種種光景,並不是讓衆生作虛妄分別,而是因爲怕衆生難以相信接受,所以經中作種種方便設教。因衆生不知禅定之法,未得神通,所以無法得見西方過十萬國土之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如能修行般舟叁昧,以此禅定之力,即能超越時空的障礙,遠見西方阿彌陀佛。至于經中以夢爲喻,這是爲了便于衆生理解,是爲方便接引衆生。並非定中見佛就是夢境。
關于定中所見諸佛身相,鸠摩羅什依據大乘中觀學派理論解釋:佛經說諸佛身皆從衆緣生,無有自相,畢竟空寂,如夢如化。修行般舟叁昧而得見佛身諸相,是爲令衆生生起各種善根的緣故,因此不能說是虛妄。應當知道「如來之身,無非是實。」31
四、慧遠法師的念佛禅對後世的影響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在社會上開始得到廣泛流傳。但中國社會對于佛教教義的理解和領會的程度,還沒有像後來那樣深刻。對于諸如禅定修行,佛的法身和色身相好等諸問題,還有許多不清楚的地方。由于佛教在印度的發展由小乘到大乘,其發展的邏輯和脈絡十分清楚。但佛教傳來中國時,大小乘一齊輸入,當時中國的佛教學者對這些情況不是很清楚,對于大小乘佛教義理的區別也不是很了解,因此當時中國佛教界對有些問題的理解會産生歧義。即便如慧遠法師那樣的高僧,對于佛教義理深奧之處,還有不明了的地方。正因爲如此,才有遠法師與鸠摩羅什討論大乘深義的問答出現。當然這種現象也是佛教傳來漢地發展過程中必然會出現的情況。在道安和慧遠之前的時代,社會上流行的禅法,多依安世高所傳,以小乘一系的安般禅等爲主。鸠摩羅什系統傳來大乘中觀學派思想,在禅學方面譯出了《坐禅叁昧經》,綜合闡述了大小乘禅法,此後大乘佛教的教義思想才漸漸爲人們所了解。因此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教,從某種角度說,也是中國佛教發展的一個關鍵時期。處于這一時期的東晉廬山的慧遠法師,對中國佛教的發展作了多方面的貢獻。他在廬山倡導的念佛禅,依《般舟叁昧經》修行,將佛教的禅觀與往生西方淨土的信仰相結合,雖然他對定中見佛的理解還有許多疑惑之處,但以他的社會地位和人格力量,他所提倡的念佛禅觀在社會上還是産生了很大影響。對後世淨土宗的發展影響也是深刻的。
慧遠法師倡導的念佛禅對後世淨土信仰發展的影響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
首先,他較早倡導了西方阿彌陀佛淨土的信仰。《般舟叁昧經》說專修念佛,可得十方諸佛現前,經中又特別提出西方阿彌陀佛淨土。慧遠法師在廬山率弟子等修念佛叁昧,主要是修西方淨土。他們在阿彌陀佛像前立誓往生西方淨土,專心念阿彌陀佛。中國佛教淨土宗以阿彌陀佛爲主要信仰對象,以極樂淨土爲往生的主要目標,因此慧遠法師提倡念阿彌陀佛,希望往生西方淨土,所有這些,對中國佛教淨土宗的影響是深遠的,慧遠法師也因此被後人推爲中國佛教淨土宗的初祖。
其次,慧遠法師在廬山首開結社念佛之風。據記載,遠公在廬山般若臺建念佛道場,同道者一百多人,其中十八人還被譽爲「十八高賢」。這一結社念佛之舉爲後世所仰慕。相傳其道場前有蓮池,內植白蓮花,因而被稱爲「蓮社」。此後中國佛教史上結社念佛之風不斷,如唐代法照于大曆四年(769)在衡州湖東寺建立「念佛道場」,宋代省常于淳化年間(990~994)在錢塘昭慶院結「淨行社」,宗赜于元佑年間(1086~1093)在真州長蘆寺建立「蓮華勝會」等等,凡此種種,可以說都是受了廬山蓮社之影響,他們因欽慕廬山遺風,而建立道俗共修之淨土道場。由此也可見廬山慧遠法師對中國佛教發展之影響。
慧遠以念佛叁昧爲修行實踐。這種以往生西方淨土爲目標,提倡禅定與淨土信仰相結合爲特點的禅學思想,在當時江南佛教界産生了很大影響。當時南方佛教受崇尚清談的玄風影響,偏重于佛教義理、般若義詣的探索和研究。當時的名僧結交名士,談玄論空,出入于《老》、《莊》、《易》等。在這種氛圍籠罩下,廬山的慧遠法師一掃清談之風,大力提倡強調修行實踐的念佛與淨土往生信仰相結合般舟叁昧,在當時令人眼目一新。後來隋唐時道綽法師提倡只需口誦佛號,便可乘佛願力,往生西方淨土;唐代的善導法師更是發揮了稱名念佛的思想與實踐,淨土一宗才得以漸漸發展,以致成了中國佛教在民衆中影響最大的一宗。當然此時的稱名念佛唯強調口誦佛號,與慧遠大師倡導的念佛叁昧的念佛有很大區別,但慧遠法師將念佛與西方淨土往生信仰相結合,大力提倡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這一思想對後世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宋代慧遠法師被正式奉爲淨土宗的初祖,從而確立了他在淨土宗發展中的地位。後世還有許多人因仰慕廬山高賢結社念佛,仿效「蓮社」而結社念佛的,使東林遺風傳承不絕。因此慧遠法師倡導禅修與西方淨土往生相結合的念佛禅,在中國佛教發展史上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
參考書目
《高僧傳》十四卷,南朝梁慧皎(497~554)著,載《大正藏》第五十冊
《出叁藏記集》十五卷。南朝梁僧佑(445~518)撰。《大正藏》第五十五冊。
《般舟叁昧經》後漢支婁迦谶譯,收于《大正藏》第十叁冊。
《鸠摩羅什法師大義》慧遠與鸠摩羅什作,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冊。
《佛祖統紀》五十四卷。南宋志盤著,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九冊。
《廬山蓮宗寶鑒》十卷,元廬山東林寺善法堂主優昙普度集。
《弘明集》十四卷,南朝梁僧佑(445~518)撰。載《大正藏》第五十二冊。
《廣弘明集》叁十卷。唐代道宣(596~667)撰,載《大正藏》第五十二冊
《晉書》一百叁十卷,唐房玄齡、褚遂良等監修。
《魏書》一百叁十卷。北齊魏收撰。
《資治通鑒》二百九十四卷,北宋司馬光撰。
《世說新語》叁卷,南朝劉義慶撰。
《論廬山慧遠法師的念佛禅觀(業露華)》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