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乱如麻,没有定力,就没有智慧。没有定力的人比较容易生起烦恼,如何利益众生呢?故菩萨行者一定要修禅定。如有人以求各种神通之心而修禅定,此既是以凡夫心来修禅定,不可称为禅定波罗蜜;又如有人为解脱而修禅定,引发种种神通,生起种种智慧,以神通、智慧等等得到解脱,此可称为到彼岸;但是菩萨除了使自己能度到生死解脱的彼岸外,他还要通过修学禅定获得种种智慧、神通力来度化众生,以引导他们也走上解脱之道,这才称为禅定波罗蜜。
禅定可分为三种:
①安住静虑:
禅定古印度文称为禅那,意思既是静静的思维修行,也既是静虑。安住静虑既是安住禅定。我们有昏沉与掉举的烦恼业习,使我们的心不能敏锐的观察此世间,不容易发觉吾人心念的起落,所以要通过修禅定使他轻安,时时刻刻保持它,不生起昏沉、掉举的烦恼,这样我们才能敏锐的观察世间,不容易被迷惑。
②引发静虑:
既是引发禅定,菩萨要给予众生利益,没有神通力,他所给予的利益是不大的;菩萨必定要认真修四禅八定,在深的禅定中可以引发种种神通,以种种的善巧方便度化、利益众生,故菩萨要修引发静虑。
③办事静虑:
行、住、坐、卧都在定中,称为办事静虑。此种静虑也称为那伽定,既是菩萨在一切时都在定中,有此定力的菩萨则可进入世间做各种利益众生的事业。
这三种静虑,使我们远离昏沉的烦恼,能更敏锐的观察世间,而生起智慧,所以禅定能生起智慧,智慧能使我们解脱,度到生死解脱的彼岸。如有人修禅定只是为了求各种神通,则不能称为禅定波罗蜜。
古德云:“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禅定功德不可思议,一念清净心与菩提心相应,即是不生不灭的功德。
《大智度论》云:“菩萨知诸法实相故,入禅中,心安隐,不着味;诸余外道虽入禅定,心不安稳,不知诸法实故着禅味。问曰:『阿罗汉、辟支佛俱不着味,何以不得禅波罗蜜?』答曰:『阿罗汉、辟支佛虽不着味,无大悲心,故不名禅波罗蜜。』”诸佛菩萨,了达诸法实相,行住坐卧,语默动静,定慧不二,悉在禅中,故具足无量功德,能起恒沙妙用。吾人若能秉持着清净心、大悲心修习禅定,必能洗涤烦恼尘垢,达到定心、明心、净心之境界,圆满禅波罗蜜。
(六)般若度(般若波罗蜜)
般若,为智慧之义。般若波罗蜜,意译为智慧度。《大智度论》言:“诸菩萨从初发心求一切种智,于其中间知诸法实相慧,是般若波罗蜜。”般若之智不同于世间之智,世间智指世间的聪明才智、学问知识;般若智为菩提妙智,能通达诸法实相,断除烦恼结垢,转愚成智,转凡成圣,成就出世圣果。
般若智能能对治愚痴。众生之愚痴,约而言之有三:不信三世因果、不知诸法缘起性空,不明诸法实相、佛性本具之理。就度脱愚痴而言,佛法之智能亦可归纳为三:一、明白三世因果之理。“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明白了因果之理,不断地反观自照,积极修善断恶,人生必定愈走愈光明。二、明白诸法缘起性空之理。《大智度论》云:“般若波罗蜜能示诸法性,无法有,法空故。”若能以智能观照,明白缘起性空之理,则能不住缘起,毕竟解脱。三、明白实相之理、佛性本具之理。了达诸法缘起性空之后,更进一步亦不住空,安住实相,深信人人本具佛性,不假他求,此乃最究竟的般若智能。
智慧又可分为世间智慧与出世间智慧。
①世间智慧:
古印度称为五明,既是世俗慧。
⒈声明:世间的种种语言。
⒉因明:世间的哲理、辩论的法则以及逻辑推理的论断方式,称为因明。
⒊医方明:医学知识,医治众生种种疾病的学问、方法,称为医方明。
⒋工巧明:世间的种种科技、技术,称为工巧明。
⒌内明:佛教以三藏十二部教法为内明,己是佛陀及其弟子所说的一切佛法。
佛法称为内学,其他的知识称为外学。这五种学问称为世俗的智慧,我们以 世间分析、聪明智慧,就可学习他。
②圣义谛慧:
通达人、法二种无我真实的智慧。既是要以此智慧觉悟这个世间“人无我”、“法无我”。所谓的“人无我”既是无作者、受者之众生;“法无我”既是一切法空无自性。修行者觉悟到人、法二无我之智慧,称为圣义谛慧。此智慧是世间最究竟、最优胜的道理,它既是佛陀所说的无我、无常、苦、空,也就是一切万法无自性空。觉悟此智慧者就是能够解脱,故唯有佛陀与阿罗汉等解脱者能觉悟的智慧,并不是世俗人所能完成的。
③饶益有情慧:
此智慧只是佛与大菩萨才能完成,既是说佛、大菩萨能有种种智慧判断,知道如何给众生利益;众生有何烦恼,要以何法来度化,使他们解脱生死等等,称为饶益有情之妙慧。佛陀有无上的智慧,他教导贪心重的众生,修布施来对治它;淫欲心重的众生,修不净观来对治它,此既是饶益有情慧。
饶益有情慧即是一切智慧,这些智慧是我们真正修行之所在,被称为“眼睛”。就好像一个人走路要到达目的地,就要有眼睛;如果菩萨没有智慧,在修行过程中,就会做出一些不得要领的盲修瞎练,所以佛法中说“五度如盲,智慧如眼。”既是此意。
释迦牟尼佛称为觉者,就是智慧的觉悟。身为佛弟子的我们,就是要学习佛陀智慧的觉悟,并非要学习佛陀走路、善心或功德;而其他的各种修道法都是学习怎样去完成智慧的觉悟。觉悟是修行者的最终目标,学佛者如不知道佛陀是一个觉者,只认为他是一位品德高尚,了不得的大人物,那就容易误解学佛的目的。佛是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圣者,所以我们修行的最终目标就是智慧。而菩萨所修行的六度,最终是要完成智慧波罗蜜。如果一个菩萨行者能完成智慧波罗蜜,那肯定前五度也完成,还必须完成智慧波罗蜜。
菩萨以修学一切佛法,观察世间,通达人、法二无我,然后要学习种种利益众生的方法。如果菩萨觉悟,证得果位后,而不会利益众生的方法,就得努力修学,如一些中国禅宗开悟之后的祖师一样,要跟随另一位祖师学习接引渡化众生的方法。因为众生的根机不同,化度他们的法则也不一样。如果教导他们的方法不合根机,则不能另众生觉悟。
佛陀时代的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他教导两个弟子修行,一个弟子修不净观;另一个修数息观。他们修学了一段时候、都没有成就,舍利弗尊者就去请教佛陀。佛陀说:“你的两个弟子,一个在家时是打铁的,应修数息观,而不是不净观;另一个在家时是替人收尸的,应修不净观,而不是数息观。你不懂得利用适合众生根机的修行方法教导他们,所以没有成就。舍利弗的两个弟子听从佛陀的教导去修行,很快就证果了。由此可见,舍利弗尊者自己能够修行觉悟,却不懂得如何机缘教导令人觉悟,所以我们修学菩萨道者要令众生觉悟,就得学习饶益有情慧,既是学习给众生利益的种种智慧观察力。
般若波罗蜜为六波罗蜜之根本,一切善法之渊源,故又称诸佛之母。六波罗蜜中,前五度如足,般若波罗蜜如目。若只知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而没有智能,拚命地在事上修,只是人天的果报;若只知般若之理,而忽略事上的力行,有理无事,仍然不能解脱。故六度之行,须以般若之眼,配合余五度之助行,事理兼备,圆满自利利他之行,福慧庄严,即能到达涅槃彼岸,成就无上佛果。
五、修行六度的加行法:
所谓的加行,就是用自利利他的心,勇猛地修行不退,称为加行。菩萨的加行以布施来说是菩萨应该观察:我要给予众生利益,现在有众生来求助于我,就要欢欢喜喜地布施给他;另一方面,布施可得大财福德,将来会有更多的大财宝、福德布施给众生,所以要努力布施;在另一方面是菩萨深知自己有悭贪的心,要用布施来对治他,故要努力布施,此就是布施的加行。
持戒的加行也是一样,菩萨观察:我要给众生利益,就要持戒,不要损害他们;另一方面,菩萨若不持戒,自己就会坠落,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那又怎样去利益众生呢?所以菩萨以自利利他两种心,努力去观察修行六度,勇猛不退的去完成六波罗蜜,称为加行。
六、修行六波罗蜜之功德:
修行六波罗蜜具有四种最殊胜的威德:
㈠修布施可度悭贪;修持戒可度毁犯;修忍辱可度瞋心;修精进可度懈怠;修禅定可度散乱;修智慧可破一切邪见。
㈡修行六度是成佛之资粮:古时的人出远门,有些地方是没有东西吃的,所以身边要带一些钱、食物与饮品等必需品,称为资粮;而修行也要有资粮,菩萨修行六度是成佛的资粮。
㈢修行六度在现世法中,自己得到利益,从摄受众生中也可得到利益。
㈣修六度将来可得到广大无量的异熟果。所谓异熟果是:现在做业,将来在不同时候、不同地点才得到果报。例如:杀母是逆罪,今生死后必定下地狱受苦,这就是一种异熟果。修六度将来可得到种种好的果报,所以六度能令菩萨到达生死解脱之彼岸。
布施度悭贪;
持戒度毁犯;
忍辱度瞋心;
精进度懈怠;
禅定度散乱;
智慧度愚痴(邪见)。
此六度可度我们的烦恼,同时也能广度众生,所以它被称为六波罗蜜。
第三章 佛法的修证过程
第十节 百法明门
一、什么是百法明门
百法明门也叫五位百法,出自世亲菩萨著的《百法明门论》,佛法中对世间万有诸法的分类。百法明门是指菩萨于初欢喜地所得之智慧法门。“法”古又释为轨持。持谓任持自性;轨谓轨生物解。依今义解,法即事物之别名,一物即是一法,万事万物,即称万法。百法,乃概称数目之多;明,即通达、智慧;门,即门径、法门,含有入、差别之意。意即明了通达百法之智慧门。
我们在这里只介绍百法明门的分类方法,因五位百法的名相在诸经典中…
《佛法义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