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义理▪P18

  ..续本文上一页随处可见,再则,通过学习五位百法可以在我们头脑中树立佛法的系统论思想。“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此语是《百法明门论》的总纲。佛在大小乘诸经中皆言一切法无我之义。一切法指诸法性相、染净、有为、无为诸法。无我即是法性,小乘但言我空,说人无我;大乘言人法两空,说二无我(人无我、法无我)。这也为我们在以后的章节中介绍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打下基础。

  百法明门(五位百法)将宇宙间的一切万有诸法分为五类:心法八种、心所法五十一种、色法十一种、心不相应行法二十四种、无为法六种。计有百种法,所以称为“五位百法”。即:

  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个心所法,

  二十四种不相应,六种无为成百法。

  “五位百法”是法相宗对于万有诸法的分类,法相宗主张客观的物象是由主观的心识变现而成,因此以“唯识转变”的次第来排列五位的顺序:

  心法:在一切有为法中,“心”具有主动、主宰的支配力,是缘外境的精神主体,具有能分别的作用,是虑知的根本,所以心法又称心王,有最尊、最胜的意思,因此排在首位。

  心所法:是随着心法而起,为心王所拥有,并且和心王相应不离,如臣子附属于君王一样,所以排在心王后面,列为第二位。

  色法:心王、心所是能变,色法是所变。色法自己不能变现,要藉心王、心所才能显现五根六尘的影像,因此色法排列第三。

  心不相应行法:是在心王、心所、色法的作用上,成立的假法,所以排列第四。

  无为法:前面四种有为法灭尽不再生之后,所显示出来的法,便是无为法,所以无为法排列第五。

  五位百法的表解如下:

  ┌心法(八)──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

  │ 阿赖耶识

  │ ┌遍行(五)──作意、触、受、想、思

  │ ├别境(五)──欲、胜解、念、定、慧

  │ ├善(十一)──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

  │ │ 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心所有法┼烦恼(六)──贪、嗔、痴、慢、疑、恶见

  ┌有为┤ ├随烦恼(二十)──忿、恨、憍、覆、诳、谄、恼、

  │ │ │ 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

  │ │ │ 怠、放逸、惛忱、掉举、失念、不正

  │ │ │ 知、散乱

  │ │ └不定(四)──睡眠、悔、寻、伺

  宇宙┤ ├色法(十一)──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

  万有│ │ 触、法处所摄色

  │ └不相应行法(二十四)──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

  │ 、灭尽定、无想果、名身、文身、句身、生、

  │ 住、老、无常、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

  │ 第、方、时、数、和合、不和合

  └无为──无为法(六)──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

  为、想受灭无为、真如无为

  二、五位百法的内容

  (一)心王

  心王是精神作用的主体,取境自在,并且具有成就万法的能力,在百法中最为殊胜,所以称为“王”。心王,又名心法,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等八种,一般人称为“八识心王”。分别说明如下:

  第一、眼识:是依于眼根,而缘取色境的心识。

  第二、耳识:是依于耳根,而缘取声境的心识。

  第三、鼻识:是依于鼻根,而缘取香境的心识。

  第四、舌识:是依于舌根,而缘取味境的心识。

  第五、身识:是依于身根,而缘取触境的心识。

  前五识只是各别缘取各自的境界,产生单纯的感觉作用,本身并没有认识、分别对境的功用,而必须与第六意识共同俱起,才能了别境界,所以,前五识又称为“各别境识”。

  第六、意识:以第七末那识为所依,以一切诸法为所缘的心识。意识可分为与前五识并生的“五俱意识”及单独产生的“独头意识”两种。其它识仅能缘现在法,只有第六意识能遍缘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诸法。所以,意识又称为一切境识,在八识中最为猛利敏捷,三界九地一切迷悟升沉之业,无一不由此意识所作。

  第七、末那识:是恒执第八阿赖耶识为实我、实法的心识。又此识是我执的根本,若执着迷妄,则造诸恶业,轮回生死;反之,则断灭烦恼恶业,彻悟人法二空的真理。因此,末那识又名染净识。

  第八、阿赖耶识:是前七识的根本,能含藏变现万有的种子,又名藏识、种子识。是诸识中作用最强的,所以又称为识主。

  (二)心所

  心所又作心数、心所有法,是从属于心王,与心王相应的种种复杂的精神作用。

  心王与心所的差异,在于缘取外境的方式不同,心王只缘取对境的总相;心所则兼缘对境的总相与别相。例如当我们面对一束花的时候,心王只缘取花的概观;心所则不但缘取花的概观,而且能缘是红、是白、是多、是寡等细相。

  心王与心所之间,有四种相应关系:

  所依平等:心王与心所依于相同的根。

  所缘平等:心王与心所缘取相同的境。

  时平等:心王与心所同时作用。

  事平等:心王与心所作用时,是一个心王与同一种类的心所起作用,并非同时有两个以上的心王或心所。

  五位百法中与前五识心王相应的有三十四个心所:遍行心所五、别境心所五、善心所十一、中随烦恼二、大随烦恼八,及贪、瞋、痴。

  与第六识心王相应的有五十一个心所:遍行心所五、别境心所五、善心所十一、根本烦恼六、随烦恼二十、不定心所四。

  与第七识心王相应的有十八个心所:大随烦恼八、遍行心所五、别境心所中的慧、根本烦恼的贪、痴、见、慢四法。

  与第八识心王相应的有五个心所:遍行心所五。

  心所法五十一种,可分为六类,通常称为“六位五十一心所”,即:遍行心所五、别境心所五、善心所十一、烦恼六、随烦恼二十、不定四。

  1、遍行心所五

  遍行位,指任何认识作用发生时,所生起的心理活动,又分为五种:作意、触、受、想、思。因为这五种心理活动具有普遍性,遍于一切心、一切地、一切性、一切时,所以叫做“遍行”。

  作意:引起念头,领导心去注意外境。含有警觉、灵敏的作用。

  触:是根、境、识三者和合时所产生的心所法。

  受:由触所产生领纳外境的感受,有苦受、忧受、乐受、喜受、舍受等五受。

  想:在心中浮现境相,产生概念的心理作用。

  思:是对境审虑,而引起心与心所造成身、口、意业的精神作用。它能命令心去作筹划、谋略、思考、衡量等行为,而造作善业、恶业、无记业。

  2、别境心所五

  别境,指由特定境界所引起的心理活动,因为活动范围并不遍于一切心,一切时,只遍于一切性、一切地,所以称为“别境”,是作善作恶的心,包含有:欲、胜解、念、定、慧等五种心所。

  欲:是对于喜欢的对境产生欲求的精神作用。有善、恶、无记三性。

  胜解:对于所缘的对境生起印可的精神作用。

  念:对所缘的事明白记忆,而不会忘失的精神作用。

  定:制心一处,全神贯注于所观的境界而起的精神作用。

  慧:推理、判断事理的精神作用。通于善、恶、无记三性。

  3、善法十一

  善,伴随善心而起的心理作用,能在现世与未来世中,给与自他利益。包含有:信、精进、惭、愧、无贪、无瞋、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等十一种心所。

  信:对于某一对象,全然崇敬、钦慕,毫无疑惑,而使心理获得清净的精神作用。

  精进:努力修行,积善去恶的精神作用。

  惭:自省所造罪恶而感到羞耻的心理作用。

  愧:自己有了过咎,面对他人时觉得羞愧。

  无贪:对所有境界没有爱染。

  无瞋:遭逢不顺己意的境界时,心中不生瞋恨烦恼。

  无痴:明白事理的精神作用。

  轻安:身心轻快安适,对所缘的境界优游祥和的精神作用。轻安主要是在禅定中获得,能使修习持续进行。

  不放逸:防范恶事,专注善法的精神作用。

  行舍:是远离昏沉、掉举,住于寂静,而能不浮不沉,保持平等正直的精神作用。

  不害:不损恼他人的心理作用。

  4、烦恼六

  烦恼,使有情身心产生恼乱、染污的精神作用。分为贪、瞋、痴、慢、疑、不正见等六种,是诸烦恼的根本,所以又称为“根本烦恼”。

  贪:对于顺境,产生染污爱着的心理,是痛苦的来源。

  瞋:对于逆境,生起憎恚,而使身心热恼,不得安稳。

  痴:愚痴无知,不明事理的心理。

  慢:和他人比较高低、胜劣、好恶,而生起轻蔑他人的自恃心理。

  疑:对于佛教真理犹豫而无法决定的精神作用。

  不正见:违背佛教真理的见解。

  5、随烦恼二十

  随烦恼,指随根本烦恼而生起的心所。概括为三类:

  小随烦恼,即忿、覆、悭、嫉、恼、害、恨、谄、诳、憍等十种烦恼,是各别生起的染污精神作用。

  中随烦恼,即无惭、无愧,是伴随一切不善心并起的精神作用。

  大随烦恼,即放逸、懈怠、不信、昏沉、掉举、失念、散乱、不正知等八种,是遍及一切染污心的精神作用。

  忿:对不顺己的境界,因为气怒而发生暴恶的行为。

  恨:对于忿怒的事不能忘怀而结怨于心。

  覆:隐藏己过,不发露忏悔的行为或精神作用。

  恼:起瞋恨心,追想过去或现在不悦的境界,而产生懊恼烦闷的心理。

  诳:为获得利养,而以种种手段迷惑他人,矫饰德行的心理。

  谄:心曲不真而假装顺从他人的心理。

  憍:对自己的长处产生傲慢自大的心理。

  害:怀有损害他人的心理。

  嫉:对他人的长处生起不悦的心理。

  悭:吝于财物与教法,不愿施舍的心理。

  无惭:对于诸事功德善事不钦慕崇敬,对于贤人师长轻慢不服,或对于自己的过错不知羞耻的心理。

  无愧:不怖畏现在、未来的恶报,或不顾世法而恣意行恶。

  不信:内心不清净,对于真理不能信仰爱乐。

  …

《佛法义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八苦(明旸法师)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