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许地山的《陈那以前中观派与瑜伽派之因明》(1931)是一篇长达6万字的论文, 乃当时因明学研究的重要成果。虞愚也有题为《因明学》的专书出版。逻辑学家陈大齐的《因明大疏蠡测》在逻辑学和因明学的比较研究方面,被誉为“至今没有一本著作可以与之媲美。(注:郑伟宏《佛家逻辑通论》页213。)陈氏还著有《因明入正理论疏悟他门浅释》。50 年代以前关于因明学的著作还有太虚《因明概论》、周叔迦《因明新例》等。50年代以后,因明学研究在学术界仍然相当兴盛,有石材《因明述要》(1981)、沈剑英《因明学研究》(1995)、霍韬晦《佛家逻辑研究》、郑伟宏《佛家逻辑通论》(1996)及《因明论文集》(1992)、《因明研究—佛家逻辑》(1994)论文集等著作出版。
50年代后因明学研究的新气象,是对汉传佛教界一向十分生疏的藏传因明学研究的兴起。60年代初,吕chéng@①《西藏所传的因明》和法尊《法称因明学中“心明”差别略说》二文,对藏传因明学作了介绍。此后,藏文因明要典《正理滴论》(王森、杨化群各有译本)、《集量论》(法尊译)、《因明七论入门》、《因明学启蒙》、《因明学名义略集》、《量学》(以上皆为杨化群译)、《量理宝藏论》(明性译)等,相继译汉出版。杨化群《藏传因明学》(1990)、剧宗林《藏传佛教因明史略》(1994)二书,对藏传佛教因明学作了系统介绍。
三、佛教文献、制度、文化等的研究
佛教典籍文献的整理研究,作为弘扬佛法和发扬传统文化之要务,自20世纪初以来一直为教界、学界佛学研究的重点。《频伽大藏经》、《普慧藏》、《中华大藏经》、《大藏经补编》、《佛光大藏经》、《藏文大藏经》等佛教全书的编纂,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是本世纪佛教文献研究的重大工程。海峡两岸各自编集的《中华大藏经》,至今尚未完工。方广@④主编的《藏外佛教文献》收录多种历代藏经未收的佛教文献整理本,附有研究论文,于1995年出版了第一辑(已出三辑)。用新发现的敦煌文献、赵城金藏等古本及梵文、巴利文、藏文等文字的佛典校勘补遗,是20世纪佛典整理研究工作的一大特色,金陵刻经处选编的《藏要》,其选择、校勘之精审,为识者所赞赏。
在佛典的注释今译方面, 重要成果有江味农《金刚经讲义》(1940 )、太虚《瑜伽真实义品讲要》、《辨中边论颂释》、《唯识三十论讲录》,蒋维乔《大乘广五蕴论注》、圆瑛《楞严经讲义》(1951)、南怀瑾《楞严大义今释》(1960)、《楞伽大义今释》(1965)、成观《楞伽经义贯》(1987)、韩清净《瑜伽师地论披寻记》、《唯识三十论诠句》,梅光羲《因明人正理论节录集注》、范古农《八识规矩颂贯珠释》、《观所缘缘论贯珠释》,郭朋《坛经校释》(1983)、方立天《华严金狮子章校释》(1983)、韩廷杰《三论玄义校释》(1985)、杜继文《大乘起信论今译》(1991)、 黄念祖《大乘无量寿经解》(1981)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有重要佛典的今译今注8种。台湾佛光出版社出版有《中国佛教经典宝藏精选白话版》数十种佛典的今译今解。
在佛典的考据、辨伪、校勘方面,教内外学者做了大量工作。《起信论》、《楞严经》的真伪之辨,为20年代以来佛典考辨的热点,卷入了很多人,发表了数十篇论文,论辩直到20世纪末还在进行。周叔迦有《大藏经雕印源流记略》、《房山石刻大藏经丛考》、《宋元明清译经图记》、《北平图书馆藏西夏藏经小记》、《汉文大藏经中大乘经分类法的商榷》等有关佛典研究的论文发表,其《释典丛录》对180 余种佛典一一作了考据、评论。陈垣的《中国佛教史籍概论》(1942)一书辨析考证了35种文献的版本、源流、作者、内容等。印顺《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的研究》对印度早期佛典的形成作了细致的研究。吕chéng@①《佛典泛论》收集了研究佛典的有关论文。中国佛协编《中国佛教》第三、四辑《中国佛教典籍》对132种佛典作了提要,皆出名家手笔。陈士强《佛典精解》(1992 )对226部佛典作了详细的考据、提要。 关于佛典研究的专著有曹仕邦《中国佛教译经史论集》、道安《中国大藏经翻译刻印史》、方广@④《佛教大藏经史》(1991)、杜斗城《北凉译经论》(1995)等。佛典目录方面的专著有吕chéng@①《新编大藏经目录》(1983)、黄显铭《藏汉对照西藏大藏经总目录》(1993)。
在佛教制度研究方面,周叔迦《法苑谈丛·佛教的制度》对中国佛教的四众弟子、寺院建制、管理制度、法事仪式等首次作了介绍,考证了其源流变革。南怀瑾《禅宗丛林制度与中国社会》(1975)首次对禅宗的丛林制度作了系统研究,论述了其与中国宗法社会、中国文化、帮会社会的关系。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出版的关于佛教制度研究的著作,有何兹全主编的《五十年来(1934—1984)汉唐佛教寺院经济研究》(1986)、姜伯勤《唐五代敦煌寺户文书》(1987),谢重光、白文固《中国僧官制度史》(1990)、丁刚《中国佛教教育:儒释道教育比较研究》(1988)等。台湾吴永猛出版有《中国佛教经济发展之研究》一书。
80年代后期以来,大陆佛学研究出现一股“文化热”,将佛教看作一种文化,看作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佛教与中国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论佛教与中国文化关系的著作,有方立天《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1988)、苏渊雷《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1988)、孙昌武《中国佛教文化序记》(1990)、魏承思《中国佛教文化论稿》(1991)、中华书局编《佛教与中国文化》(1990)、赖永海《佛学与儒学》(1992)、洪修平《中国佛教文化历程》(1995)、王尧、陈楠主编《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1996)论文集等。
在佛教与文学方面, 孙昌武陆续出版了《唐代文学与佛教》(1985)、《佛教与中国文学》(1988)、《禅思与诗情》(1994)、 《中国文学中的维摩与观音》(1996)等著作论述佛教与中国文学的关系。这方面的专著还有陈允吉《唐音佛教辨思录》(1988)、蒋述卓《佛经传译与中古文学思潮》(1991)、杜松柏《禅学与唐宋诗词》、张伯伟《禅与诗学》(1992)、周@⑤楷《中国禅宗与诗歌》(1992)、姚仪敏《盛唐诗与禅》、黄卓越《佛教与晚明文学思潮》(1997)等。
在佛教与艺术方面,周叔迦《法苑谈丛·佛教文化艺术》对佛画、佛曲、寺塔、石窟、金石文物等首次作了介绍考证,他还有《漫谈佛画》一文发表。此后,关于佛教艺术的专著有刘长久等编《大足石刻艺术研究》(1985)、罗哲文《中国古塔》(1985)、阎文儒《中国石窟艺术总论》(1987)、段文杰《敦煌石窟艺术论集》(1987)、《常任侠艺术考古论文集》(1984)、丁明夷、邢军《佛教艺术百问》(1988)、吴焯《佛教东传与中国佛教艺术》(1991)、陈聿东《佛教与雕塑艺术》(1992)、韩军《五台山佛教音乐》(1992)、田青主编《中国佛教音乐选粹》(1993)、范瑞华《中国佛教美术源流》、《禅学与禅意画》(1996)、黄河涛《禅与中国艺术精神的嬗变》(1994)、田光烈《佛法与书法》(1991)、王海林《佛教美学》(1992)、祁志祥《佛教美学》(1997)等。
在佛教寺刹的研究方面,四川省民委编的《藏传佛教寺院资料选编》(1989)和蒲文成主编的《甘青藏传佛教寺院》(1990)二书,据史料和实地考察,对甘、青、川三省的约1600座藏传佛寺的历史、沿革、现状作了详悉介绍。汉传佛寺研究方面,80年代以来陆续有《龙华寺》、《静安古寺》、《玉佛禅寺》、《大兴善寺》、《法门寺》、《香积寺》、《草堂寺》、《净寺古刹玄中寺》、《白马寺》、《广胜寺志》、《新编少林寺志》、《山西寺庙志》(1994)等书出版。谢重光的《汉唐佛教社会史论》(1990)将寺院看作社会文化中心,论述了其多重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张弓《汉唐佛寺文化史》(1997)长篇从文化视角,对自汉至唐佛寺的建造、沿革、制度、社会文化功能及与之相关的文学艺术、茶道、医药、历算等作了系统论述。
在佛教辞书方面,自华人所编首部《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1919)问世以来, 相继出版的佛教工具书有孙祖烈编《佛学小辞典》(1919)、上海佛学书局编辑部编《实用佛学辞典》(1934)、熊十力著《佛家名相通释》(1937)、朱芾煌编《法相辞典》(1939)、明复编《中国佛学人名辞典》(1974)、王沂暖、健白平主编《藏汉佛学辞典》(1986)、万长春编《佛教文学辞典》(1986)、慈怡等编《佛光大辞典》(1988)、佛光山出版社编《中英佛学辞典》、林忠亿编《中英梵巴佛学名词汇集》(1990)、李明权编《佛学典故汇释》(1990)、任道斌主编《佛教文化辞典》(1991)、陈聿东主编《佛教文化百科》(1993)、宽忍主编《佛学辞典》(1994)、陈兵编著《新编佛教辞典》(1994)、吴汝钧著《佛教大辞典》(1994)、袁宾主编《禅宗辞典》(1994)、刘保金著《佛书解说辞典》(1995)等,以丁福保编《佛学大辞典》发行量最大,《佛光大辞典》卷帙最巨。
论述佛法的现代意义,及将佛学与现代新思潮作比较研究,从20世纪初以来便为太虚、梁漱溟、熊十力等人所注重。太虚“抱定以佛教为中心的观念,去观察现代的一切新的经济、政治、教育、文艺及科学、哲学诸文化”(注:《太虚全书》第二册。),发表了数十篇文章和讲演,论述佛学与东西方诸家哲学、宗教、社会学说、伦理学、心理学、文艺等的关系。80年代以来,港台和大陆的各种佛刊上,这方面的文章逐渐增多,重要者如陈荣波《禅与存在主义》,陈兵《佛法与现代文明》、《佛法依正不二论的现代意义》、《自我实现与自性成佛》、《佛学与死亡学》,杨惠南《从境解脱到心解脱——建立心境平等的佛教生态学》、洪启嵩《器官捐赠与佛教生命关怀》、吕建福《佛法与时代文化之省思》等。法音编辑部编印的《佛教与现代文明》,选编了该刊发表的此类文章十余篇。台湾出版的此类著作有晓云《佛教与时代》、圣严等《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萧武桐《禅的智慧VS现代管理》等。这方面的译作有铃木大拙等的《禅宗与精神分析》(王雷泉、冯川译)、阿部正雄《禅与西方思想》(王雷泉、张汝伦译)等。
百年来的佛学研究,中间虽经低潮,但于80年代后日趋兴盛,正如黄夏年《四十年来汉传佛教研究综述》一文结语所说:“佛教研究的成果一方面保持了传统的佛教史、佛教哲学、教义、经典、宗派和人物等领域,另一方面又扩大到佛教心理学、伦理学、政治、经济、医学、语言学、文学、艺术、音乐、教育、文献学、美学等新领域,……并且形成了专题和普及知识两个写作系统”。 (注:《佛学研究》创刊号页258。)成果尽管丰硕,前景无疑辉煌,但回顾历史,不难发现20 世纪的佛教研究明显存在薄弱环节:如对宋代以后的佛教、西域佛教、南传佛教、净土宗、居士佛教、女众佛教、戒定二学等研究较少,海峡两岸,至今尚未能完成一部分量重、水平高、持论公允的中国佛教通史;对传统佛教尤明清佛教的弊端批判不力,对当代佛教的现状和问题研究太少,整个佛学研究存在着与佛教现实脱节的倾向;很多著作、论文中,对佛学理解有失准确的地方太多,佛学论文虽然不少,但真正有水平、有价值的嫌少,重复劳动和可有可无者太多。佛学研究的广度、深度、精密度,都有待于在下一世纪的不断提高。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澄的繁体字
@②原字上半部为均下加金
@③原字左半部为山加豆组成右加页
@④原字为铁的左半部右加昌
@⑤原字为袖的左边右加答字去掉一横
《中国20世纪佛学研究的成果》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