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国20世纪佛学研究的成果▪P2

  ..续本文上一页《雅隆尊者教法史》、《直贡法嗣》等,及米拉日巴、阿底峡、岗波巴、玛尔巴、热穹巴、宗喀巴等祖师传记,也相继被译为汉文。

  关于域外佛教史,自30年代以来陆续译出的专书有日本岛地墨富等的《三国(印、中、日)佛教略史》、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渥德尔《印度佛教史》、查尔斯·埃里奥特《印度教与佛教史纲》、村上专精《日本佛教史纲》、爱宕显昌《韩国佛教史》、道端良秀《日中佛教友好两千年史》、佐佐木教悟等的《印度佛教史概况》等。中国学者撰写的域外佛教史专著,有吕chéng@①《印度佛教史略》(1935)、周叔迦《印度佛教史》、杨曾文《日本佛教史》(1995)、净海《南传佛教史》、邓殿臣《南传佛教史略》等。

  近百年来,中国佛教内外学者在佛教史尤其是中国佛教史研究方面可谓成果巨大,基本上厘清了其兴衰衍变的规律和历史教训,揭示了佛教传播与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等的关系,对中国佛教史上的许多疑难问题进行了讨论考辨,对历来暗昧不明的西夏佛教、滇密、藏传觉朗派等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二、佛教思想、思想史的研究

  对佛教教义、思想及思想史历程的研究,百年以来一直是佛学研究的热门课题。最早用近代方法综述佛教思想者,为谢无量的《佛学大纲》(1916)一书。该书介绍了佛教创立及流传的简史、中国佛教十宗概况,将佛教教义分为论理学、心理学、伦理学三大板块予以论述,为一本较好的佛学概论。继之,梁漱溟在其《印度哲学概论》(1919)、《东亚文化及其哲学》(1922)二书中论述了佛家思想,提出了佛法非哲学、佛法是无神论的独特见解。此二书享誉一时,对国人尤青年知识分子认识佛学发生过不小的影响。此后陆续问世的佛学概论著作,有蒋维乔《佛教概论》(1930)、太虚《佛学ABC》、《真现实论》(1930 ),黄忏华《佛学概论》(1935)、王恩洋《佛学通释》(1946)、印顺《佛法概论》(1949)、郑金德《现代佛学原理》(1982)、正果《佛教基本知识》(1982)、林传芳《佛学概论》、黄公伟《佛学原理通释》、方立天《佛教哲学》(1986)、陈兵《自净其心——重读释迦牟尼》(1998)等。国外学者的同类作品陆续译出者有上野井清《佛教哲学》(张绂译,1925)、迈格文《佛家哲学通释》(江绍原译,1927)、木村泰贤《原始佛教思想论》(欧阳瀚存译,1970)、池田大作《我的佛教观》(潘桂明,业露华译,1986)等。研究佛教思想的论文为数甚多,结集成集者有任继愈《汉唐佛教思想论集》(1964)、方立天《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1982)、张曼涛《佛教思想文集》(1980)、霍韬晦《绝对与圆融》(1986)、《法尊法师论文集》(1990)、印顺《妙云集》及台湾佛光山1978—1996年的《佛学研究论文集》年刊、《中日佛教学术会议论文集》(1997)等。概述中国佛教诸宗思想的专书有杨文会《十宗略说》、黄忏华《佛教各宗大意》、周叔迦《八宗概要》、高观如《佛乘宗要》等。教外学者中,任继愈首开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佛教思想之先河。

  在佛教思想的专宗专题研究方面,20世纪上半叶以法相唯识学的研究最为热烈。阐述唯识思想的著作,有太虚《法相唯识学》(1938)、王恩洋《唯识通论》、黄忏华《唯识学轮廓》、周叔迦《唯识要义》、梅光羲《相宗纲要》、梁漱溟《唯识述义》、熊十力《新唯识论》、吴汝钧《唯识哲学》、徐典正《唯识思想要义》、杨白衣《唯识要义》等一二十种。印顺的《唯识学探源》一书,溯唯识思想之源于原始佛教,是一本关于唯识思想研究的上乘学术著作。研究唯识思想的论文颇多,重要者有欧阳渐《唯识抉择谈》、太虚《阿陀那识论》、《论法相必宗唯识》,法尊《唯识三十颂悬论》、《驳欧阳渐辨虚妄分别》,福善《安难陈护四分义之看法》、《地摄两系与奘系法相》,守培《唯识新旧两译不同意见》、梅光羲《相宗新旧两译不同论》、刘洙源《唯识学纲要》、景昌极《见相别种辨》、《唯识今释补义》、缪风林《唯识今释》、熊十力《唐代佛学旧派反对玄奘之暗潮》、蒙文通《唯识新罗学》、霍韬晦《如来藏与阿赖耶识》等。

  在印度佛教思想研究方面,印顺的《中观今论》、《如来藏之研究》(1981)等著作,对大乘中观、如来藏二系学说的渊源与义蕴作了深入研究,影响不小。惠敏的《中观与瑜伽》论述了空有二宗的宗要。演培《佛教的缘起观》、《印度部派佛教思想观》论述了早期印度佛教思想。郭良yún@②的《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1997)是一部用巴利文原典研究始佛教的佳作。李明芳《大乘佛教思想研究》、陈兵《生与死——佛教轮回说》(1994)、永明《佛教的女性观》、昭慧《佛教伦理学》(1995)等书,分别论述了佛教思想的某一方面。牟宗三《佛性与般若》比较西方哲学论述了佛教的佛性与般若学说。赖永海《中国佛性论》(1988)以范畴为线索,论述中国佛性思想内涵及衍变。

  在天台宗思想的研究方面,有圣严《大乘止观法门研究》、陈英善《天台缘起中道实相论》、王志远《宋初天台佛学窥豹》(1989)、曾其海《天台佛学导论》(1993)等专著。研究华严宗思想的专著有方东美《华严宗哲学》、李世杰《华严思想要义》等。研究密教的专著有持松《密教通关》(1936)、根造编《藏密发凡》(1953)、陈健民《大手印教授抉微》、尕藏加《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1992)等。研究净土宗思想的专著,仅有台湾廖阅鹏的《净土三系之研究》一书。关于佛教教义及中印藏诸宗思想的论文极多,不胜枚举。

  20世纪80年代以来,禅宗研究成为中国大陆佛学研究的热点,至今尚未降温,这方面的著作和文章最多。在禅宗思想、思想史方面,陆续出版的专著有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1986)、正果《禅宗大意》(1986)、贾题韬《论开悟》(1986)、顾伟康《禅宗:文化交融和历史选择》(1990)、洪修平《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992)、潘桂明《中国禅宗思想历程》(1992)、徐小跃《禅与老庄》(1992)、邢东风《禅悟之道》(1992)、葛兆光《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9世纪》(1995)、麻天祥《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1997)等一二十部,台湾学者的此类著作有陈荣波《禅宗阐微》(1992)等。

  关于佛教思想的通史类专著,以吕chéng@①《印度佛学源流略讲》(1979)、《中国佛学源流略讲》(1976)二书最见功力,乃据作者在佛学研究班的讲稿整理而成,被很多学校采用为佛教专业研究生的课本。严北溟的《中国佛教哲学简史》(1986)概述了从原始佛教思想史到中国近代的佛教哲学,郭朋的《中国佛教思想史》(1995)是讫今为止卷帙最大的中国佛教思想通史。郭朋还与廖自力、张新鹰合著有《中国近代佛学思想史稿》(1989),同类著作另有麻天祥《晚清佛学与近代社会思潮》(1991)、李向平《救世与救心》(1993)。吕chéng@①的《西藏佛学原论》(1933)是藏传佛教思想方面的开创性著作,班班多杰的《藏传佛教思史纲》(1996)则为藏族学者用汉文所写的一部较为系统的藏传佛学通史,班班多杰还著有《拈花微笑——藏传佛教哲学境界》(1996)一书。

  如果说佛教哲学思想的研究属佛教“三学”中慧学的研究,成果相当丰硕,那么戒、定二学的研究则相形薄弱。戒律学方面的专著,只有圣严《戒律学纲要》和真慧《七佛通诫偈思想研究》二书,这方面的论文为数亦不多。定学方面,南怀瑾的《禅观正脉研究》(1989)阐释了《禅秘要法经》所述小乘禅法。南氏的《禅法蠡测》(1955)、《如何修证佛法》(1989)二书,运用现代生理、心理、物理学知识,联系密法、丹道、气功,从实修的角度,对禅宗之禅法作了深入阐发,被誉为佛教修持法的力作,在海峡两岸影响较大。陈健民的《禅海塔灯》亦属同类著作。陈氏在国外用英文口述的《佛教禅定》一书,从实修角度对佛教显密禅法作了系统阐述,该书中译本已在大陆出版(1997)。陈兵《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1992)一书,从气功人体科学角度,对佛教诸宗的禅定之学及禅定与东方文化、当代“人学”的关系进行了全方位的论述。

  在佛教人物思想的专题研究方面,陆续出版的专著有方立天的《慧远及其佛学》(1984)、《法藏》(1991),田光烈《玄奘哲学研究》(1986)、杨廷福《玄奘论集》(1986)、涂艳秋《僧肇思想探究》、果详《紫柏大师研究》、邓克铭《大慧宗杲之禅法》、见正《印光大师的生平与思想》、洪金莲《太虚大师佛教现代化之研究》、郭朋《印顺佛学思想研究》(1991)、江灿腾《太虚大师前传》(1993)、陈慧剑《寒山子研究》、潘桂明《智@③评传》(1997)、张风雷《智@③评传》(1995)等。这方面的学术论文为数甚多,论文集有黄心川主编的《玄奘研究文集》(1995)、霍韬晦主编《太虚诞生一百周年国际会议论文集》(1990)等。

  随法相唯识学的一度复兴,与此学密切相关的佛家因明学研究自20世纪初以来再次掀起高潮,梁启超、章太炎、章士钊、谭戒甫等名家竞相研习因明,将其与中国名辩学作比较研究。吕chéng@①的《因明纲要》(1926)为现代首部因明学的通论性专著。熊十力的《因明大疏删注》(1926)虽有失误,而基本删注得当。语言学家陈望道的《因明学》(1931)为首部以白话文写作的因明学通论。名作家…

《中国20世纪佛学研究的成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