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雅隆尊者教法史》、《直貢法嗣》等,及米拉日巴、阿底峽、崗波巴、瑪爾巴、熱穹巴、宗喀巴等祖師傳記,也相繼被譯爲漢文。
關于域外佛教史,自30年代以來陸續譯出的專書有日本島地墨富等的《叁國(印、中、日)佛教略史》、多羅那他《印度佛教史》、渥德爾《印度佛教史》、查爾斯·埃裏奧特《印度教與佛教史綱》、村上專精《日本佛教史綱》、愛宕顯昌《韓國佛教史》、道端良秀《日中佛教友好兩千年史》、佐佐木教悟等的《印度佛教史概況》等。中國學者撰寫的域外佛教史專著,有呂chéng@①《印度佛教史略》(1935)、周叔迦《印度佛教史》、楊曾文《日本佛教史》(1995)、淨海《南傳佛教史》、鄧殿臣《南傳佛教史略》等。
近百年來,中國佛教內外學者在佛教史尤其是中國佛教史研究方面可謂成果巨大,基本上厘清了其興衰衍變的規律和曆史教訓,揭示了佛教傳播與中國社會、政治、文化等的關系,對中國佛教史上的許多疑難問題進行了討論考辨,對曆來暗昧不明的西夏佛教、滇密、藏傳覺朗派等作了較爲深入的研究。
二、佛教思想、思想史的研究
對佛教教義、思想及思想史曆程的研究,百年以來一直是佛學研究的熱門課題。最早用近代方法綜述佛教思想者,爲謝無量的《佛學大綱》(1916)一書。該書介紹了佛教創立及流傳的簡史、中國佛教十宗概況,將佛教教義分爲論理學、心理學、倫理學叁大板塊予以論述,爲一本較好的佛學概論。繼之,梁漱溟在其《印度哲學概論》(1919)、《東亞文化及其哲學》(1922)二書中論述了佛家思想,提出了佛法非哲學、佛法是無神論的獨特見解。此二書享譽一時,對國人尤青年知識分子認識佛學發生過不小的影響。此後陸續問世的佛學概論著作,有蔣維喬《佛教概論》(1930)、太虛《佛學ABC》、《真現實論》(1930 ),黃忏華《佛學概論》(1935)、王恩洋《佛學通釋》(1946)、印順《佛法概論》(1949)、鄭金德《現代佛學原理》(1982)、正果《佛教基本知識》(1982)、林傳芳《佛學概論》、黃公偉《佛學原理通釋》、方立天《佛教哲學》(1986)、陳兵《自淨其心——重讀釋迦牟尼》(1998)等。國外學者的同類作品陸續譯出者有上野井清《佛教哲學》(張绂譯,1925)、邁格文《佛家哲學通釋》(江紹原譯,1927)、木村泰賢《原始佛教思想論》(歐陽瀚存譯,1970)、池田大作《我的佛教觀》(潘桂明,業露華譯,1986)等。研究佛教思想的論文爲數甚多,結集成集者有任繼愈《漢唐佛教思想論集》(1964)、方立天《魏晉南北朝佛教論叢》(1982)、張曼濤《佛教思想文集》(1980)、霍韬晦《絕對與圓融》(1986)、《法尊法師論文集》(1990)、印順《妙雲集》及臺灣佛光山1978—1996年的《佛學研究論文集》年刊、《中日佛教學術會議論文集》(1997)等。概述中國佛教諸宗思想的專書有楊文會《十宗略說》、黃忏華《佛教各宗大意》、周叔迦《八宗概要》、高觀如《佛乘宗要》等。教外學者中,任繼愈首開以馬克思主義觀點研究佛教思想之先河。
在佛教思想的專宗專題研究方面,20世紀上半葉以法相唯識學的研究最爲熱烈。闡述唯識思想的著作,有太虛《法相唯識學》(1938)、王恩洋《唯識通論》、黃忏華《唯識學輪廓》、周叔迦《唯識要義》、梅光羲《相宗綱要》、梁漱溟《唯識述義》、熊十力《新唯識論》、吳汝鈞《唯識哲學》、徐典正《唯識思想要義》、楊白衣《唯識要義》等一二十種。印順的《唯識學探源》一書,溯唯識思想之源于原始佛教,是一本關于唯識思想研究的上乘學術著作。研究唯識思想的論文頗多,重要者有歐陽漸《唯識抉擇談》、太虛《阿陀那識論》、《論法相必宗唯識》,法尊《唯識叁十頌懸論》、《駁歐陽漸辨虛妄分別》,福善《安難陳護四分義之看法》、《地攝兩系與奘系法相》,守培《唯識新舊兩譯不同意見》、梅光羲《相宗新舊兩譯不同論》、劉洙源《唯識學綱要》、景昌極《見相別種辨》、《唯識今釋補義》、缪風林《唯識今釋》、熊十力《唐代佛學舊派反對玄奘之暗潮》、蒙文通《唯識新羅學》、霍韬晦《如來藏與阿賴耶識》等。
在印度佛教思想研究方面,印順的《中觀今論》、《如來藏之研究》(1981)等著作,對大乘中觀、如來藏二系學說的淵源與義蘊作了深入研究,影響不小。惠敏的《中觀與瑜伽》論述了空有二宗的宗要。演培《佛教的緣起觀》、《印度部派佛教思想觀》論述了早期印度佛教思想。郭良yún@②的《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1997)是一部用巴利文原典研究始佛教的佳作。李明芳《大乘佛教思想研究》、陳兵《生與死——佛教輪回說》(1994)、永明《佛教的女性觀》、昭慧《佛教倫理學》(1995)等書,分別論述了佛教思想的某一方面。牟宗叁《佛性與般若》比較西方哲學論述了佛教的佛性與般若學說。賴永海《中國佛性論》(1988)以範疇爲線索,論述中國佛性思想內涵及衍變。
在天臺宗思想的研究方面,有聖嚴《大乘止觀法門研究》、陳英善《天臺緣起中道實相論》、王志遠《宋初天臺佛學窺豹》(1989)、曾其海《天臺佛學導論》(1993)等專著。研究華嚴宗思想的專著有方東美《華嚴宗哲學》、李世傑《華嚴思想要義》等。研究密教的專著有持松《密教通關》(1936)、根造編《藏密發凡》(1953)、陳健民《大手印教授抉微》、尕藏加《西藏佛教神秘文化—密宗》(1992)等。研究淨土宗思想的專著,僅有臺灣廖閱鵬的《淨土叁系之研究》一書。關于佛教教義及中印藏諸宗思想的論文極多,不勝枚舉。
20世紀80年代以來,禅宗研究成爲中國大陸佛學研究的熱點,至今尚未降溫,這方面的著作和文章最多。在禅宗思想、思想史方面,陸續出版的專著有葛兆光《禅宗與中國文化》(1986)、正果《禅宗大意》(1986)、賈題韬《論開悟》(1986)、顧偉康《禅宗:文化交融和曆史選擇》(1990)、洪修平《禅宗思想的形成與發展》(1992)、潘桂明《中國禅宗思想曆程》(1992)、徐小躍《禅與老莊》(1992)、邢東風《禅悟之道》(1992)、葛兆光《中國禅思想史——從6世紀到9世紀》(1995)、麻天祥《中國禅宗思想發展史》(1997)等一二十部,臺灣學者的此類著作有陳榮波《禅宗闡微》(1992)等。
關于佛教思想的通史類專著,以呂chéng@①《印度佛學源流略講》(1979)、《中國佛學源流略講》(1976)二書最見功力,乃據作者在佛學研究班的講稿整理而成,被很多學校采用爲佛教專業研究生的課本。嚴北溟的《中國佛教哲學簡史》(1986)概述了從原始佛教思想史到中國近代的佛教哲學,郭朋的《中國佛教思想史》(1995)是訖今爲止卷帙最大的中國佛教思想通史。郭朋還與廖自力、張新鷹合著有《中國近代佛學思想史稿》(1989),同類著作另有麻天祥《晚清佛學與近代社會思潮》(1991)、李向平《救世與救心》(1993)。呂chéng@①的《西藏佛學原論》(1933)是藏傳佛教思想方面的開創性著作,班班多傑的《藏傳佛教思史綱》(1996)則爲藏族學者用漢文所寫的一部較爲系統的藏傳佛學通史,班班多傑還著有《拈花微笑——藏傳佛教哲學境界》(1996)一書。
如果說佛教哲學思想的研究屬佛教“叁學”中慧學的研究,成果相當豐碩,那麼戒、定二學的研究則相形薄弱。戒律學方面的專著,只有聖嚴《戒律學綱要》和真慧《七佛通誡偈思想研究》二書,這方面的論文爲數亦不多。定學方面,南懷瑾的《禅觀正脈研究》(1989)闡釋了《禅秘要法經》所述小乘禅法。南氏的《禅法蠡測》(1955)、《如何修證佛法》(1989)二書,運用現代生理、心理、物理學知識,聯系密法、丹道、氣功,從實修的角度,對禅宗之禅法作了深入闡發,被譽爲佛教修持法的力作,在海峽兩岸影響較大。陳健民的《禅海塔燈》亦屬同類著作。陳氏在國外用英文口述的《佛教禅定》一書,從實修角度對佛教顯密禅法作了系統闡述,該書中譯本已在大陸出版(1997)。陳兵《佛教禅學與東方文明》(1992)一書,從氣功人體科學角度,對佛教諸宗的禅定之學及禅定與東方文化、當代“人學”的關系進行了全方位的論述。
在佛教人物思想的專題研究方面,陸續出版的專著有方立天的《慧遠及其佛學》(1984)、《法藏》(1991),田光烈《玄奘哲學研究》(1986)、楊廷福《玄奘論集》(1986)、塗豔秋《僧肇思想探究》、果詳《紫柏大師研究》、鄧克銘《大慧宗杲之禅法》、見正《印光大師的生平與思想》、洪金蓮《太虛大師佛教現代化之研究》、郭朋《印順佛學思想研究》(1991)、江燦騰《太虛大師前傳》(1993)、陳慧劍《寒山子研究》、潘桂明《智@③評傳》(1997)、張風雷《智@③評傳》(1995)等。這方面的學術論文爲數甚多,論文集有黃心川主編的《玄奘研究文集》(1995)、霍韬晦主編《太虛誕生一百周年國際會議論文集》(1990)等。
隨法相唯識學的一度複興,與此學密切相關的佛家因明學研究自20世紀初以來再次掀起高潮,梁啓超、章太炎、章士钊、譚戒甫等名家競相研習因明,將其與中國名辯學作比較研究。呂chéng@①的《因明綱要》(1926)爲現代首部因明學的通論性專著。熊十力的《因明大疏刪注》(1926)雖有失誤,而基本刪注得當。語言學家陳望道的《因明學》(1931)爲首部以白話文寫作的因明學通論。名作家…
《中國20世紀佛學研究的成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