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生态哲学的现代启示▪P2

  ..续本文上一页的定位: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参与自然衍化的一部分;人不是绝对的实体存在,而是缘起关系的存在;人与自然万物是平等的,要尊重自然;人要有积极向上的自觉,要有道德操守,为完善生态做贡献。由此,佛教形成了独特的环境伦理实践模式,这对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破我执、断贪欲。“我执”,就是执著实我,这被视为万恶之本,谬误之源。我执在心理上表现为贪著之心及执取之欲望,在认识上表现为无明(无知),贪欲与无明成为众生不断轮回流转痛苦的根本原因。贪欲产生执取外物的意向,这种意向决定“业”即行为的性质,是一种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巧取物质、豪夺自然的恶行。佛教破我执、断贪欲的主张,是为了灭除众生轮回流转之苦,获得解脱,客观上也有利于生态建设。《维摩诘所说经》卷上说:“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心的染净与环境直接相关。佛土的清净取决于心的清净,一颗清净的心最终为我们带来一个清净的世界。

   (二)不杀生、放生和护生。不杀生戒是佛教戒律中的首戒,即首要的道德规范。《大智度论》卷十三说:“诸余罪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世间中惜命为第一。”由不杀生戒又衍化出“放生”的传统,即用钱买来被捕的鸟禽鱼龟等动物,将其放回山林湖池,使之重获生命自由。同时,佛教又提倡“护生”,即运用各种有利于野生动物生存的手段、方式,积极保护野生动物。另外,一个以不杀生为首戒的宗教自然也是提倡和平、反对战争的宗教。战争不仅直接带来人类的互相残杀,而且也必然带来生态的严重破坏。佛教素有反对战争的传统。在当代,呼吁和平,制止战争,更是佛教的重要实践活动。

   在阶级社会,不杀生戒的社会作用是非常复杂的,它对古代农业生产的影响也是多重的。然而从总体来看,佛教戒杀的主张体现了生命的平等观和自由观,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佛教尊重生命、尊重自然的观念,不仅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而且有助于培养人的平等心、慈悲心,进而有助于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构建。

   (三)素食。《大乘入楞伽经》卷第六说:“凡杀生者,多为人食。人若不食,亦无杀事,是故食肉与杀同罪。”佛教提倡素食,其主观动机是恪守不杀生戒,培养修行者的善良之心、慈悲之心,保护动物。从客观效果来看,这不仅保护了野生动物资源免遭破坏,也有利于保护动物品种的多样性。另外,肉食动物的饲养需要相应的土地、饲料和水等,自然资源的消耗量大;而作为素食来源的植物,它的生长所消耗的自然资源相对较少,这就有助于土地和水等的节约利用。并且,多食谷物、蔬果、豆制品、菌类等食品,也确实有益于人的身体健康。

   (四)惜福、报恩。福,通常指福分、福气,是享受幸福生活的命运。佛教依据不断向上追求解脱的立场,认为惜福也是一种获得解脱的行为,强调要正确对待自己的福分,主张即使有十分福气,也只能享受二三分,甚至主张以惜福代替幸福。惜福就是要珍惜福气,这要求人们正确对待消费、享受,节约衣、食、住、行等一切生活资源,合理使用和积极保护自然资源,树立正确的、适度的、节约的消费观。

   在万物缘起而有和互相依存的理论基础上,佛教还提出“知恩报恩”的主张。在应报的多项恩德中,有互相联系的两项是报“天下恩”和“国土恩”。“天下”,相当于世界;“国土”,即所在国的土地。天下和国土是众生的住处,生存的环境。众生因获得天下和国土中的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而生存,当知天下和国土的恩德,尊重、敬畏、感恩天地,尽力报恩。当代中国佛教提倡信徒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植树造林,美化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竭力避免自然资源的透支,这也是报天下恩和国土恩的具体实践。

  小 结

   长期以来,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人们对大自然无休止地索取、掠夺、践踏,造成各类资源的枯竭,森林面积锐减,荒漠化面积扩大,物种消亡加速,全球气候变暖,乃至疯牛病、禽流感等疾病流行。地球已经越来越不堪人类需求的重负,越来越面临生态恶化带来的毁灭的可能,人类也面临着生态失衡后的死神威逼。严峻的现实,要求人们从根本上对人类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和对待自然的态度进行深入反思,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良性互动的两全其美格局。

   佛教以超越人类本位的立场和重精神解脱的价值取向,观察和探究宇宙与人生的真实本质,从而以独特的视角阐发了宇宙发生论、结构论以及人生规律和道德责任,为人类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另一类型的理念,为认识人类生活的意义、人类生命和其他生物的生命意义提供了参照。这有助于人们改变价值观念,调整生命方向,转换生活态度,缓解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增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促成现代化与自然环境的互利耦合。

   佛教生态哲学为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而要使之落到实处,落实于行动,还必须对佛教生态哲学思想进行缜密分析,揭示其合理而有效的因素,运用现代语言,结合具体实践,阐扬佛教生态哲学的合理思想,并广泛宣传、动员群众,变为群众的生态意识和自觉行动。这种转化工作是佛教生态哲学思想能否发生实际作用的关键所在。

  

《佛教生态哲学的现代启示》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