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生態哲學的現代啓示▪P2

  ..續本文上一頁的定位: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參與自然衍化的一部分;人不是絕對的實體存在,而是緣起關系的存在;人與自然萬物是平等的,要尊重自然;人要有積極向上的自覺,要有道德操守,爲完善生態做貢獻。由此,佛教形成了獨特的環境倫理實踐模式,這對當前的生態文明建設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一)破我執、斷貪欲。“我執”,就是執著實我,這被視爲萬惡之本,謬誤之源。我執在心理上表現爲貪著之心及執取之欲望,在認識上表現爲無明(無知),貪欲與無明成爲衆生不斷輪回流轉痛苦的根本原因。貪欲産生執取外物的意向,這種意向決定“業”即行爲的性質,是一種以自我利益爲中心的巧取物質、豪奪自然的惡行。佛教破我執、斷貪欲的主張,是爲了滅除衆生輪回流轉之苦,獲得解脫,客觀上也有利于生態建設。《維摩诘所說經》卷上說:“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心的染淨與環境直接相關。佛土的清淨取決于心的清淨,一顆清淨的心最終爲我們帶來一個清淨的世界。

   (二)不殺生、放生和護生。不殺生戒是佛教戒律中的首戒,即首要的道德規範。《大智度論》卷十叁說:“諸余罪中,殺罪最重。諸功德中,不殺第一。世間中惜命爲第一。”由不殺生戒又衍化出“放生”的傳統,即用錢買來被捕的鳥禽魚龜等動物,將其放回山林湖池,使之重獲生命自由。同時,佛教又提倡“護生”,即運用各種有利于野生動物生存的手段、方式,積極保護野生動物。另外,一個以不殺生爲首戒的宗教自然也是提倡和平、反對戰爭的宗教。戰爭不僅直接帶來人類的互相殘殺,而且也必然帶來生態的嚴重破壞。佛教素有反對戰爭的傳統。在當代,呼籲和平,製止戰爭,更是佛教的重要實踐活動。

   在階級社會,不殺生戒的社會作用是非常複雜的,它對古代農業生産的影響也是多重的。然而從總體來看,佛教戒殺的主張體現了生命的平等觀和自由觀,是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佛教尊重生命、尊重自然的觀念,不僅有助于維護生態平衡,而且有助于培養人的平等心、慈悲心,進而有助于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的構建。

   (叁)素食。《大乘入楞伽經》卷第六說:“凡殺生者,多爲人食。人若不食,亦無殺事,是故食肉與殺同罪。”佛教提倡素食,其主觀動機是恪守不殺生戒,培養修行者的善良之心、慈悲之心,保護動物。從客觀效果來看,這不僅保護了野生動物資源免遭破壞,也有利于保護動物品種的多樣性。另外,肉食動物的飼養需要相應的土地、飼料和水等,自然資源的消耗量大;而作爲素食來源的植物,它的生長所消耗的自然資源相對較少,這就有助于土地和水等的節約利用。並且,多食谷物、蔬果、豆製品、菌類等食品,也確實有益于人的身體健康。

   (四)惜福、報恩。福,通常指福分、福氣,是享受幸福生活的命運。佛教依據不斷向上追求解脫的立場,認爲惜福也是一種獲得解脫的行爲,強調要正確對待自己的福分,主張即使有十分福氣,也只能享受二叁分,甚至主張以惜福代替幸福。惜福就是要珍惜福氣,這要求人們正確對待消費、享受,節約衣、食、住、行等一切生活資源,合理使用和積極保護自然資源,樹立正確的、適度的、節約的消費觀。

   在萬物緣起而有和互相依存的理論基礎上,佛教還提出“知恩報恩”的主張。在應報的多項恩德中,有互相聯系的兩項是報“天下恩”和“國土恩”。“天下”,相當于世界;“國土”,即所在國的土地。天下和國土是衆生的住處,生存的環境。衆生因獲得天下和國土中的自然資源與社會資源而生存,當知天下和國土的恩德,尊重、敬畏、感恩天地,盡力報恩。當代中國佛教提倡信徒積極參與環境保護,植樹造林,美化環境,保護自然資源,竭力避免自然資源的透支,這也是報天下恩和國土恩的具體實踐。

  小 結

   長期以來,隨著工業化、現代化的發展,人們對大自然無休止地索取、掠奪、踐踏,造成各類資源的枯竭,森林面積銳減,荒漠化面積擴大,物種消亡加速,全球氣候變暖,乃至瘋牛病、禽流感等疾病流行。地球已經越來越不堪人類需求的重負,越來越面臨生態惡化帶來的毀滅的可能,人類也面臨著生態失衡後的死神威逼。嚴峻的現實,要求人們從根本上對人類的生活方式、價值取向和對待自然的態度進行深入反思,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良性互動的兩全其美格局。

   佛教以超越人類本位的立場和重精神解脫的價值取向,觀察和探究宇宙與人生的真實本質,從而以獨特的視角闡發了宇宙發生論、結構論以及人生規律和道德責任,爲人類處理與自然的關系提供了另一類型的理念,爲認識人類生活的意義、人類生命和其他生物的生命意義提供了參照。這有助于人們改變價值觀念,調整生命方向,轉換生活態度,緩解人與自然的緊張關系,增進人與自然的和諧,促成現代化與自然環境的互利耦合。

   佛教生態哲學爲解決生態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啓示,而要使之落到實處,落實于行動,還必須對佛教生態哲學思想進行缜密分析,揭示其合理而有效的因素,運用現代語言,結合具體實踐,闡揚佛教生態哲學的合理思想,並廣泛宣傳、動員群衆,變爲群衆的生態意識和自覺行動。這種轉化工作是佛教生態哲學思想能否發生實際作用的關鍵所在。

  

《佛教生態哲學的現代啓示》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