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慈悲理念的特質及現代意義
方立天
慈悲是佛教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佛教的重要倫理准則和理想價值觀念,鮮明地體現了佛教的人文精神,構成爲佛教人道主義思想的重要形態。闡述中國佛教慈悲理念的內涵和特質,進而揭示其現代意義,是本文所要著意論述的內容。
一、慈悲理念的哲學基礎
佛教的慈悲理念是奠立在佛教世界觀——緣起論的哲學基礎上的。緣起論是說,世界萬事萬物都由因(直接原因)緣(間接原因)和合而生,也由因緣散失而滅。這是佛教解釋人生、社會和宇宙種種現象産生、變化和消亡的基本理論。從緣起論又推導出“無我”論:就人來說,也是由各種因緣聚會而生,即生理的、心理的多種成分的組合,並沒有一個真正的獨立的自我存在。既然人不能作爲自身的主宰,人生無常,畢竟空無,這就構成了人生痛苦、一切皆苦的價值基礎。人有生老病死的痛苦,有欲望和追求得不到滿足與實現的痛苦。這就形成人生的一種根本的需要——撫慰痛苦,緩解痛苦,祓除痛苦。佛教慈悲理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由此而被凸顯出來。
從緣起論還推導出“同體”論和“平等”論。按照緣起論,沒有任何事物可以離開因緣而獨立産生和獨立存在,同樣,每個人也都與其他衆生息息相關。從叁世因果關系來看,其他衆生的某某在過去世可能就是自己的父母等親人,宇宙間各類生命實質上是一個整體。進一步說,佛、菩薩觀照衆生與己身具有同一的本性(同體),也就是說,一切衆生皆具有存在的同一性、本質的同一性和至善的同一性。佛、菩薩也由此而生起與衆生的絕對平等心,生起爲衆生祓苦與樂的慈悲心。這是佛教提出慈悲理念的必然性和踐行慈悲理念的可能性的理論基礎。
建立在緣起論哲學基礎上的慈悲理念,成爲佛教弘法度生的出發點。《長阿含經·大本經》雲:“以慈悲心故,爲說四真谛。”《法集要頌經·有爲品》也雲:“如是佛世尊,一切智中師,慈悲爲有情,廣說真實語。”慈悲心是佛爲衆生闡說苦、集、滅、道四谛的內在動因,慈悲精神也貫穿于四谛的學說之中。《中阿含經·說處經》和《增一阿含經·苦樂品》分別講到慈、悲、喜、舍“四無量心”與慈、悲、喜、護“四等心”。四無量心亦即四等心,是佛教修持者藉以成就阿羅漢果位的解脫心願和精神力量。在小乘佛教慈悲理念的基礎上,大乘佛教進一步深化慈悲理念,宣傳慈悲思想,弘揚慈悲精神,並把四無量心發展爲四種廣大的利他心願,以引導和輔助無量衆生成就佛果。許多大乘佛教經典都宣揚慈悲理念,如《妙法蓮華經》,尤其是其中的《妙音菩薩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更是集中地宣揚菩薩,特別是觀音菩薩的大慈大悲精神。菩薩的這種大慈大悲精神,集中表現了佛、菩薩對衆生平等的深切關懷,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慈悲標志著中國佛教的根本精神。
二、慈悲理念的思想含義
慈悲是梵語Maitri-Karun的意譯。“慈”是慈愛衆生,給與快樂,“悲”是悲憫衆生,拔除痛苦,二者合稱爲慈悲。簡言之,慈悲就是“與樂拔苦”。佛教認爲,慈從悲來,悲必爲慈。“悲”原意爲痛苦,由痛苦而生悲情。一個人深刻感受到自身的痛苦,也就能對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産生悲情,自然地由衷地衍生出對他人的友情,並擴展爲對一切衆生的普遍的平等的慈愛。慈與悲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只有慈悲相連,才能産生“與樂拔苦”的踐行和作用。
大乘佛教把慈悲分爲叁種,稱爲“叁緣慈悲”。《大智度論》卷四十雲:“慈悲心有叁種:衆生緣、法緣、無緣。凡夫人,衆生緣;聲聞、辟支佛及菩薩,初衆生緣,後法緣;諸佛善修行畢竟空,故名爲無緣。”這叁種緣是根據大乘佛教空宗思想劃分的,認爲以衆生爲對象的慈悲,是凡夫的慈悲,稱“衆生緣慈悲”;“法緣慈悲”是指覺悟衆生無我進而覺悟諸法無我的道理而生起的慈悲,是聲聞、辟支佛和菩薩的慈悲;心無所緣,離一切差別,超越對立,畢竟空無,此爲佛的“無緣慈悲”。
隋代佛教義學高僧慧遠著《大乘義章》,他在該著第十四卷中把“叁緣慈悲”,分解爲叁種悲和叁種慈,即衆生緣悲、法緣悲、無緣悲和衆生緣慈、法緣慈、無緣慈,並分別就其意義,作出明確解釋,反映了中國佛教學者對慈悲概念的重視和理解。
與上述叁種慈悲緊密相關,佛教還把慈悲層次化,分爲小慈悲、中慈悲和大慈悲叁個層次。《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七雲:
大慈與一切衆生樂,大悲拔一切衆生苦;大慈以喜樂因緣與衆生,大悲以離苦因緣與衆生。譬如,有人諸子系在牢獄,當受大辟。其父慈恻,以若幹方便,令得免苦,是大悲;得離苦已,以五所欲給與諸子,是大慈。如是等種種差別。問曰:“大慈大悲如是,何等是小慈小悲?因此小而名爲大?”答曰:“四無量心中,慈悲名爲小,此中十八不共法次第說大慈悲,名爲大。複次,諸佛心中慈悲,名爲大,余人心中(慈悲),名爲小。”問曰:“若爾者,何以言菩薩行大慈大悲?”答曰:“菩薩大慈者,于佛爲小,于二乘爲大。此是假名爲大,佛大慈大悲,真實最大。”複次,小慈但心念與衆生樂,實無樂事;小悲名觀衆生種種身苦、心苦,憐憫而已,不能令脫。大慈者,令衆生得樂,亦與樂事;大悲憐憫衆生苦,亦能令脫苦。
據上所引,區別慈悲層次的標准有叁:一是慈悲踐行者身份的不同。佛的慈悲爲大:菩薩的慈悲相對于佛爲小,相對于二乘爲大,也可說菩薩的慈悲是中,是中慈悲;二乘即聲聞與緣覺的慈悲爲小,是小慈悲。二是動機與效果的差異。小慈悲只是主觀的同情、憐憫,停留在心念、心願上面,而大慈悲則給予衆生以實際的關懷、幫助,使衆生真正得到快樂,脫離痛苦。叁是自他有別與平等一體的區別。小慈悲是主客有別、自他有別的,大慈悲則主衆生平等、佛與衆生平等,是一種無差別的、普遍的慈悲,這也稱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最高層次的慈悲。
叁緣慈悲偏重于從慈悲的對象來區分,大、中、小慈悲則偏于從佛教修持者的認知和思想境界的高下來立論。兩者的關系錯綜複雜,如以衆生爲對象的“衆生緣慈悲”,也可以從動機與效果的差異角度區分爲小慈悲與大慈悲。又如“法緣慈悲”,因慈悲踐行主體二乘與菩薩的不同而有小慈悲與大慈悲之別。至于“無緣慈悲”即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與佛的大慈大悲異名同實。慈悲的種類與層次的關系,雖然複雜,但從思想實質來看,兩者又是統一的。
大乘佛教強調慈悲是佛教的根本,《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七雲:
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所以者何?菩薩見衆生生老病死苦、身苦、心苦、今世後世苦等諸苦所惱,生大慈悲,救如是苦,然後發心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亦以大慈悲力故,于無量阿僧祗世生死中,心不厭沒。以大慈悲力故,久應得涅槃而不取證。以是故,一切諸佛法中慈悲爲大。
“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意爲無上覺悟。“阿僧祗”,意爲極爲漫長的時間。就是說,慈悲是佛法中最重大的原則,是佛教的根本所在。大乘佛教菩薩的特征就是全力踐行大慈大悲的原則,以普度衆生爲自己的崇高職責和偉大理想。
中國佛教極度推崇慈悲精神,唐代釋道世在《法苑珠林》中就說:“菩薩興行救濟爲先,諸佛出世大悲爲本。”中國佛教以諸佛、菩薩爲理想人格的化身和學習修持的榜樣,也以救度一切衆生爲最高願望。這正如《大乘起信論》所說:“衆生如是,甚爲可憫。作此思惟,即應勇猛立大誓願,願令我心離分別故,遍于十方修行一切諸善功德。盡其未來,以無量方便救拔一切苦惱衆生,令得涅槃第一義樂。”菩薩都有大悲願,慈悲濟世,救度衆生,不度盡衆生,誓不證菩提,不成佛道,這也構成爲中國佛教的主導思想之一。
叁、慈悲理念的善行要點
隨著小乘佛教向大乘佛教發展,佛教越來越強調慈悲與智慧的結合是解脫之道的兩大環節,也是大乘菩薩德性的兩個方面。慈悲是在踐行上要求自我犧牲和無私奉獻,智慧是在認識上證悟宇宙、人生的真谛。悲智結合,悲智雙運,是爲解脫成佛的正道。大乘佛教把“戒、定、慧”叁學的戒學、定學歸結爲慈悲,慧學爲智慧。“六度”中的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也被定爲慈悲之度,最後第六度智慧即是智慧之度。于此可見,慈悲在佛教修持中占有極爲重要的地位。
大乘佛教,尤其中國佛教對慈悲理念的踐行主要側重于布施和不殺生兩個方面。佛教崇尚布施,認爲布施具有無上功德。小乘佛教的布施有兩種:一是“財施”,將財物布施于他人,破除自我的貪心和吝啬,以免除來世貧窮;二是“法施”,向人說法傳教,使人成就解脫智慧。大乘佛教在此基礎上又增加“無畏施”,給人增強無畏的信心,使之面對茫茫人生之苦而無所畏懼,在修持解脫的漫漫長途上勇猛精進。大乘佛教還將布施與慈悲教義聯系起來,用以濟世利他,普度衆生,把布施的對象擴大到遍及一切有情(衆生),並把它納入“四攝”和“六度”之中,且居于兩者之首項,這就表明,布施是大乘佛教道德修養與解脫修持中最重要的善行。
不殺生是佛教“五戒”的首戒,指不殺人,也指不殺鳥獸蟲蟻,還指不亂折草木等,表現了對一切生命的尊重,也體現了戒律所包含的慈悲的本質特性。佛教也認爲,對社會和自然有害的東西,如害蟲害鼠,非殺不可,殺了,也是慈悲心的一種體現。中國佛教還特別反對戰爭和刑殺,並提出斷酒肉、素食、放生的主張。自南朝梁武帝提倡斷酒肉以來,素食成爲漢地僧人普遍的飲食生活准則。
四、慈悲理念的形象創造
對于廣大信徒來說,任何一個宗教的神格形象,對宗教教化的神聖性、權威性的確立,都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在大乘佛教諸多佛菩薩中,集中體現慈悲理念的神格形象是阿彌陀佛和觀音菩薩、地藏菩薩。
阿彌陀佛是西…
《中國佛教慈悲理念的特質及現代意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