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全面解决人类社会问题在重建印度的唯识哲学▪P4

  ..续本文上一页并操作饮食。一年到头醰醰罐罐、烧烧腊腊,从早到晚无不是为了满足亲人的食欲而忙碌。现在社会的麦当劳和肯德基,把家庭母亲全面杀掉,其威力更甚于原子弹。以前在传统文化中,强调食不语,寝不言,现在睡觉的枕头旁都放着大哥大,有的人还放着自卫手枪。一边走路,一边饮食,这种情形,在所谓高等教育的大学中更常见到。所以现在所谓的「母亲节」也者,只是一种口号而已,并无什么实际意义。在现代文明走向、社会结构、家庭式样中,无从让女性扮演好母亲的角色,家庭不崩溃,那才是怪事。

  现在可以说整个世界人类家庭已经几近完全崩溃了,每个人都感觉自己是流浪的孤儿。

  《瑜伽师地论》有一句话说:「家是邪门」。如果一个家的成员,彼此无情无义,把家里也当作一个争夺财富和权力的场所,那家当然是邪门。我有一位在社会上有成就的朋友,他告诉我。有一个人有三个儿子,有好多亿财产,死前没有交待,临终前不好断气。三个儿子在父亲弥留前,拼命问父亲:财产怎样处理。父亲知道三个儿子不是什么好东西,所以也就懒得在往生前处理,人生一场空,一走了之算了也。后来三个儿子为了遗产分配,就打起架来了。彼此打伤了,送到同一所医院,到了医院还是打。这是家为邪门最现成的例子。

  唐太宗李世民杀掉二个兄弟,其时的态势,李世民实力强大,不杀两个兄弟,也极可能被杀,历史上为夺权争利,六亲不认,所在多有。武则天不也杀掉两个儿子。一个社会「邪门」的家太多,那个社会当然也就是邪门。

  但是反过来说,一家的成员彼此讲理、有礼与和睦,大家勤劳节俭,有为有守,信天、信地、信人、信己、信物,那家当然不是邪门,所以读书、读经要从多方面来看。如果家完全是邪门,也就不会有儒家主张的「齐家」了。

  一个社会,上中下各阶层完全落在争权夺利上,无知无理,连宗教与教育都是在从事买卖,不但家是邪门,整个的社会天下国家也就是大邪门。反过来说,人人讲理,大家有礼貌,这个大社会也就是天国。所谓邪门不邪门,天国不天国,全在大家整个的一念之间。

  在现代文明的困境中,除了家庭的崩溃以外,另外崩溃的就是宗教。

  宗教的困境

  以前,人解决自己的问题,除了归到家庭外,另外就是可以投向宗教。

  人在许多方面来讲,绝对是一种宗教体,痛极不是呼唤母亲,就是吶喊:「天呀!」

  《中庸》一开头便说:「天命之谓性」。

  从儒家透过种种修为,依附、归到和遵从天命的实质与形式来讲,也可以说是一种宗教。实际上,儒家在中国过去社会发展,后来也变为一种儒教,有一定的服饰和祭拜的仪式。在基本信仰上,当然是信天地、信孔子、信往圣先贤,而最重要的是把自己和祖宗跟后代,以及宇宙整个的连结在一起,构成为生生不息的一个和谐的存在系统,这种生活系统的开展当然很好,台南市的「孔庙」,对台南传统文化的贡献,应是既深且巨的,此所以台南是文化古都。所以儒家是人人必须吃的粮食店。

  不过,在儒学的发展中,有几点歧路,也是值得在此一提的。

  一是宋明理学中的一些错解。

  另一则为打倒孔家店。

  几千年来,孔家店一下子被「英雄豪杰」和「别有用心」的文化人打倒,一下子又被权力拥有者抬出来赞叹,道理很简单,英雄豪杰未成事以前,什么都没有,不打倒一切,那又怎么能成其为英雄豪杰!「文化人」向来就是如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东说西说,毫无实义,那孔子说了那么多,且又流传了几千年,自然容易不时的成为文化人最好打倒的对象。至于一旦拥有权力,儒家原来是维护一切而又在一切中的(不拥护荒唐与流痞),不拿儒家来作拥护,又拿什么来作拥护!实际上用王霸杂家以治天下的汉武帝,也都表面上接受精研谶纬之学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道理即在此也。

  朱熹将《大学》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的「道」,解释为「路」,这就将原始儒家的核心概念,整个的错解了。原始儒家和道家一样都来自易经,实际上也就是落在「道学」之「道」上。由于朱熹有此错解,其整个学术系统,就有许多方面值得商榷了。这里只要指出其一首并非悟道的悟道诗,就知其梗概了。他说: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源头活水」,只是人在一种时空中,心理清净面性状,那人不存在之前和不存在以后,以及心理上陷入烦恼和痛苦的时候,这源头活水又在那里呢?

  宋朝有太多的理学大师,是在实际经验中,找不到相符应的经验之彻底自我肯定的唯心主义者,例如张载说的: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天地有个什么「心」?如果天地没有心,那谁能去立呢?谁又能阻止各种天灾?个人的命,个人当,谁要你去立命?往圣的「绝学」又在那里?如果真有绝学,那世界早就太平了。谁能阻止常常本不应该的人祸战争?

  蒋介石先生说了一辈子的:

  「生活的目的在增进人类全体的生活;生命的意义在创造宇宙继起的生命。」

  他一生的结局又如何呢!

  现在再述说一下王阳明先生:

  他说: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心既然无善无恶,那还有个什么「体」呢?「有善有恶意之动」,也值得商讨。其实人的大部份,常陷在无善无恶的无记状态中。在唯识哲学中,有两句极重要的话:

  「以心缘心,真带质;以心缘色,假带质。」

  「以心缘心」也就是自己的情执抓自己,用专门术语来说,便是第七识(末那识│情执),原始情执是无善无恶的,而此情执却是王阳明先生说的「意之动」的根根抓第八识(阿赖耶识、种子识,它无善无恶,是无记的),自己抓自己,唯识将其称作「真带质」。自己抓「色」,即抓有形的事与物,称作「以心缘色」,为假带质。

  在王阳明先生的四句教中,最可称道的是其「知善知恶是良知」,即此一点,也就成其所以为圣了。

  不过,王氏最后一句又出了问题:「为善去恶是格物」,将儒家的「格物」完全落到道德的范畴中了,这就无怪乎自宋明以后,中国学术完全不朝科学知识领域中发展了。

  朱熹之为圣,不在其学问周延性,而在其对人性的善意和自身的修为│就个人来说,这也就够了。 

  在庄子和老子的原始思想中,并没有宗教的意义,透过对老子「道可道,非常道」的理解,和经由对庄子的「道通为一」的洞识,人在不断存在的调整自己中,构成了在一切存在中而调整存在,经由社会的变迁,与人文历史的发展,原始道家慢慢化为一种宗教,从而透过种种的形式与修为,显示着道教所信仰的三清(玉清、上清、太清)。

  不过,总括一句来说:「道」是不可思议境界,是不能用意识思考,是超越语言的。 

  从一种意义来说,道家是很值得接受和欣赏的,道家是在物内而又超然物外。

  西洋的基督教发源于希伯来的一神教和希腊的二分法哲学相结合,一为生灭变化的现象世界,二为永恒不变的天国,二者融合在一起,构成了地狱与天堂概念,透过自己思惟的逻辑因果律思考(一切都有原因,上帝是他自己的原因,祂创造了一切),以及用人性本具有的意识清净面,将理性的逻辑思考和意识的清净面二者结合,同时对人类现实存在与情爱的无常和苦楚,做一番反省,就构成伊甸园亚当和夏娃所发生的原罪。这种原罪也就是佛教所说的无明。《圣经》杰里迈亚书更说:「人比万物都坏,有谁识透呢?」这和老子所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一样的说法。

  一句话:地球是不可爱的,必须到天国上帝那边去。其实佛教经中之王的《华严经》,在〈四圣谛品〉中,一开始也说:「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罪。」(地球是聚集着罪恶的。)

  从基督教的圣经来看,新约极大部份可以说与中国的禅门思想是无分轩轾的,例如〈约翰福音〉第一章说:「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马太福音〉第五章也说:「清心的人有福了」,禅门证道的初步,必须动地发光,然后常光现前,最后归到维摩诘所说的:「心净即国土净」,「清心」即「净心」。所以几年以前,有几十位英美人士参加我举行的禅七,我完全是用新约圣经来解释禅门的(禅门当然无门)。

  阿拉伯世界的回教,不吃猪肉,相信阿拉真主。最初传教,实行「信我者生,不信者死」。其实基督教也有这种思想,那就是「信主耶稣,不至灭亡,反得永生。」引申的说,若不信,便得下地狱。

  佛教不是如此的理论与信仰。佛教相信人人都有佛性,只要努力修持,人人都可成佛,即使是恶性至极的一阐提众生,堕入地狱,也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地藏王菩萨去救。佛教有一种最重要的理论,那就是菩萨是永远无我的去服务众生的。同时,若人要解除自己的痛苦与得到自在,就必须无我的舍己为人。而且不仅人无我,且要法无我。「法无我」是说,一切的存在,本来因缘生,因缘灭,由是不生不灭,在不生不灭中,就当然无我。

  谈及宗教,最后要说的是:

  宗教在现代文明中,普遍产生了几个问题:

  试以佛教来说,教门的条件是「财、侣、法、地」。「财」就是不仅是不愁而且不需张罗衣食住行。以前庙子自给自足,和尚不能也不必有隔宿之粮;现在的庙子就非靠信徒供养不可,整个社会于是……。

  「侣」即一起同修的道友,大家的信仰、目的、观念和生活式样,都是相同和一致的,所以就容易培养出「六和敬」:

  身和敬(同礼拜等的身业);

  口和敬(同赞咏等的口业);

  意和敬(同信心等的意业);

  戒和敬(同…

《全面解决人类社会问题在重建印度的唯识哲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