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八个识彻底转成「智慧」。为什么呢?
因为如果未转业力习气,种子识(阿赖耶识)只要一遇因缘聚会,就会转世投胎,没有超越五徧行(作意、触、受、想、思),就会继续在六道中轮回。
二十二、之所以不容易超越五徧行的原因,是因为种子识之所以称为种子,它有三种功用:
透过前面七个识,生生世世乱抓、狠抓一切,这叫作「能藏」;
将经历的一切人、事、物影像(主观的、客观的)藏在种子识里面,这就叫作「所藏」;
一旦构成了「能藏」与「所藏」,便紧紧的抓住它们不放,这叫作「执藏」。
二十三、人紧紧抓着不放(执藏),有几方面,即追求:
男女、饮食、名、利、权力、知识、长寿、社会关系(家庭、亲朋戚友、天下国家)。
此种追求,固然是因为有种子识,但也因为有第七识(末那识)。
二十四、末那识又称作「情执」,之所以称作「情执」,就是它永远的抓着种子识不放,也就是自己恋自己。从这一意义和理解来说,世上除了菩萨,每个人都是绝对自我恋的自己爱自己。
二十五、人类的根本问题,不能解决在此,所以要:
二十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要「菩萨慈悲」。
释迦牟尼佛更慈悲,祂在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中,要大家转识成智。
二十七、转识成智是这样的:
(一)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人生在世,整天昏昏扰相,不得宁静,所以在五识不得不起用时,要能作到如六祖惠能所说的:
成所作智同圆镜│即具有智慧的明镜,朗照一切。
(二)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意识不可盲动。不盲动的方法:一切修为与活动无我、无法,全在菩萨道中,生生世世为人的无功用行中。所以六祖说:
妙观察智见非功。
(三)转第七识末那识为「平等性智」│第七识即情执,紧紧的抓住自己的种子识(即第八识),认为这就是「我」,实际上,它是「假我」,所以《唯识三十颂》一开头就说:
「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
之所以为「假我」,在以上说明「能藏、所藏与执藏」,便可理解。
唯识说第八识是无覆无记,而第七识则是有覆无记。「有覆」也者,就是自己染污自己,「覆」即染污义。从这一理解来说,人生在世,好也罢,坏也好,都是自己搞自己,谁也救不了谁。所以
释迦牟尼佛说,人要:
「自觉」。
因此《金刚经》说:
「度尽一切众生,实无众生可度者。」
六祖惠能说:
平等性智心无病。
(四)转第八识(种子识)为「大圆镜智」│吾人本来佛(本来自性清净),只是一念不觉,也就是悟道的《楞严经》所说的:「背觉合尘,故发尘劳」。如果「灭尘合觉」则「发真如妙觉明性」,问题是如何灭尘?
二十八、《楞严经》说:「心中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菩提」即本来「大圆镜智」,所以六祖惠能才说:
大圆镜智性清净。
如此说来,问题在个人、社会、团体、天下国家能否放下「狂心」,能否「放下」也「放下」。如何「放下」?「放下」就是提起。如何「提起」?一切莫「狂心」,一切都在「理」与「礼」中。
说明了唯识的转八识成四智以后,现在有一个大问题:
为什么有如此八识的设计?
了解唯识最重要的一个关键是:它是在经验中来谈经验的。唯识体会和观察到我们自己存在的经验,无非是在五类范畴中:
1、心法。
2、心所有法。
3、色法。
4、不相应行法。
5、无为法。
一起构成为百法。
百法是:
心法:有八种│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种子识。
心所有法:有五十一种,如下:
徧行五│作意、触、受、想、思;
别境五│欲、解、念、定、慧;
善心十一│信、精进、惭、愧、不贪、不瞋、不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根本六│贪、瞋、痴、慢、疑、不正见;
小随十│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
大随八│不信、懈怠、放逸、昏沈、掉举、失正念、不正知、散乱;
中随二│无惭、无愧;
不定四│悔、眠、寻、伺。
色法:有十一种│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
不相应行法:有二十四种│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无想报、名身、句身、文身、生、住、老、无常、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时、方、数、和合性、不和合性。
无为法:有六种│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想受灭无为、真如无为。
在百法中,前四类为有为法,后一为无为法。若一直沉在有为法中,便是凡夫;如在有为而无为,无为而又有为中,则是菩萨。佛便是成就无为而又超越无为,所以《楞伽经》卷首即说:
「智(佛智)不得有无」,也就是佛智是超越了「有」与「空」的。
二十九、佛的超越「有」与「空」,也就是超越「色」与「识」,《楞严经》说:
「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的道理在此。
「色」即一切有形的存在,它当然蕴含着物质性、生物性、化学性……种种有形的存在在内。不过唯识认为「色」是识之所「变」,这就难体会和理解了。真要理解,必须透过极深的禅定与修持,达到一种阶段,那就是:
唐玄奘所著《八识规矩颂》所说的:
「不动地前纔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剎中。」
这一颂(颂即章节),是解释第八识的最后一颂。
「不动地前纔舍藏」是说八地菩萨叫作第八不动地。到了不动地之成就,便克服了第七识抓自己的作用,不再在生死海中轮转,这时烦恼障和所知障已相当克服,故超越了种子识能藏、所藏、执藏,称为「舍藏」。
但是即使到了第八地,尚有第九地、十地,到了十地菩萨的(法云地),还有等觉、妙觉,然后成佛。在此说「金刚道后异熟空」,是指菩萨即使到了第八地以后,我执虽已破,但仍有细微法执(就是智慧并未登峰造极),一切差别智(认识和面对一切的力道)并未全部圆融,要到金刚道后异熟空。意思是说从此以后,自己在任何时空中,不再受世累和三世因果的捆绑了。
在此,可引《瑜伽师地论》卷十二的一段话,便可瞭知什么是金刚道,原文是这样说的:
「复次,云何金刚喻三摩地,谓最后边学三摩地。此三摩地最第一故,最尊胜故,极坚牢故,上无烦恼能摧伏故,摧伏一切诸烦恼故,是故此定名金刚喻。譬如金刚其性坚固,诸末尼等不能穿坏,穿坏一切末尼宝等,此定亦尔,故喻金刚。」
唯识的经典和论著,「经」是归到「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华严经》│归到毘卢遮那佛和华严性海(十法界、十玄门……。),以及普贤菩萨的「普贤行愿品」。
「论」则是弥勒菩萨所讲的一百卷《瑜伽师地论》,从凡夫意地、罗汉、辟支佛、菩萨一直到佛,如何一步一步的亲修亲证,一起有十七地。 曾与道友一起恭读此论二十多年。
再应一提的是,唯识有五位:
悟入唯识实性的究竟佛果,必须发起无量的善行,依伏断我执法执之位次,分为五位:
(一)资粮位:
资粮位有十住、十行、十回向,是修集福智之行门,亦即修大乘顺解脱分。
(二)加行位:
加行位有暖、顶、忍、世第一法,是修大乘顺抉择分。
(三)通达位:即菩萨所住见道之位。
(四)修习位:
修习位是讲菩萨所住修道之位。
(五)究竟位:
究竟位是讲住无上正等菩提之位。
肆、人的问题与文明的困境
人一旦活着就有六大问题:
一、生理是什么?
二、心理是什么?
三、生理与心理合在一起是什么?
四、与外界人事物的关系是什么?
五、如何起用?
六、如何超越起用?
现代的文明,有许多困境:
家的困境
在过去人类的文明中,解决自己的问题,可以有几方面,其中之一就是归到自己温暖而彼此相依相亲的家庭。像中国五代同堂的祠堂文化,把自己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连在一起,落实在对祖宗的追远和对后代的继往开来上。在这种对祖宗慎终追远与对后代子孙的继往开来中,将自己落实到敬天、敬地中。台湾有许多极宝贵的资产,从南到北,在光天化日和月白风清的古老榕树下的土地公文化,让大家活得平静、安稳而高贵,只此一点,在传统文化上,台湾就足以自豪了。在如此生活中,又强调和落实尊师重道的传统,这样的社会,上层即使因政治权力的变动,基层却永远牢固,这就是农业社会家庭稳靠的原因之一。
非常可惜的是,现代的文明让无数家庭,陷在不稳定状态中,这就是现代文明的困境之一。有一句顺口溜说:
「结婚是错误,生小孩是失误,离婚是醒悟,离了婚再结婚是执迷不悟,不结婚是大彻大悟。」
前年台湾有一县市,一年结婚三千人,离婚有一千五百人,这就难怪现今世界把结婚当儿戏,离婚是那样多,就连所谓的高级知识分子,早上结婚,晚上就离婚。英国大哲学家罗素(Russell,Bertrand,1872 -1970),自己就离婚好几次,他在《婚姻与道德》一书中主张「试婚」,如果试婚能解决家庭问题,那过去皇帝有宫女三千,问题早就解决了,而在宫廷最难解决的,就是婚姻问题,如今在小学的教室中,充斥着单亲儿童,老师也有许多单亲,那教育如何是好呢?
目前男女平等了,家庭可以说没有妈妈了。人永远是要母亲的,农业文化究实说来,就是一种母亲文化,所谓男主外、女主内。就以饮食来说,以前农业社会家庭,没有一位母亲不重视…
《全面解决人类社会问题在重建印度的唯识哲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