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全面解决人类社会问题在重建印度的唯识哲学▪P2

  ..续本文上一页葛亮,本来要茍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后来却又混迹「三国演义」的舞台上,究竟是运也、命也,还是自己的贪与痴,这就要后人,各凭自己的人生阅历与智慧,在人性上去作判断了。

  弟绝对认识自己既没有权威,且一生努力不作任何权威的奴隶,希望在此向各位表达自己的真实立场。在这种立场中,弟因为多年来和许多朋友一起恭读唯识经典,也企求把唯识的一般道理,一方面透过文字解说,另一方面在口头上,用最简单、通俗的语言,向大家作心得报告,不引经据典和尽量不掺杂个人的主观意见。在如此前提下,我和大家一起来检视现代文明的困境,希望对自己、社会和整个人类的命运,做深一层的观察、反省与检讨。若人类仍随现在的文明,往前狂奔,试想未来的命运、人的不安与无助,是不是比现在更惨?要了解这一点,就必须了解现代文明的困境与人的问题在哪里?

  参、什么是唯识?

  「唯识」是解释我们过去、现在、未来存在是在六道(地狱、饿鬼、畜生、人、天、阿修罗)中轮回,还是成大菩萨或成佛。其解释大略有二十九点:

  一、一切的存在是因缘生、因缘灭,在我们自己未存在以前,是在无何有之乡,也就是在「本无」中。

  依《楞伽经》和《解深密经》来说,是从三性三无性的论点来解释的,我们人的本质性和活动本来就有三性和三无性。

  三性:徧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

  徧计所执性:

  「徧」就是徧一切,「计」即计度、分别,「执」为执着,死死的抓着不放也。

  「徧计所执性」者,就是我们凡夫妄情执着一切的存在为实有,其实是诸法空相,且一切的存在,因「识」才显其境,而「识」的本身,本为一妄情业力所致。究实和通体的说来,我们生生世世的徧计搞在一团,就叫作「识」。

  依他起性:

  「依他起性」者,「依」即依恃、互依、互缘、互对、互斥;「他」者,主观(识)以外之一切存在。「依」与「他」互合,意谓主观(识)与客观相合,便成依他起,亦即依因缘而生之一切万法,也就是缘起性空。「他」乃因缘,其主因或第一因当然为吾人之种子识,而非如西洋文化所称之上帝。我们的主因(种子识),透过我执(第七末那识)六根相合,而生六尘,于是六识、六根、六尘而起,便成十八界,这就是依他起。应注意的是,没有八识(主观),就反应不出客观(他),此所以主客是合而为一的。因此「唯识」也者,既亦心亦物,又非心非物,更超越心物,而超越心物者,乃圆成实性。

  圆成实性:

  「圆成实性」者,「圆」即不多不少,「成」为成满,「实」系实在。合而言之,意谓圆满成就之真实性。

  在唯识上,有时候圆成实性称作真如,而真如者,要转识成智方称其为真如。有时又将无为法称作圆成实性,例如百法中的六无为即圆成实,另九十四法则为依他起,而认为一切法为实者,则徧计所执也。

  对应于三性来说,又有三无性。

  三无性: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

  相无性:

  「相无性」即主观和客观存在之无本质性,它是相对于徧计所执来说的。众生的徧计所执,以妄心执着计假我假法为真我真法,假我假法所显之相,本非实有,非实有者,即无性也,因之谓相无性。在此要注意的是,相虽无性,但并非否定相之存在,意在言其存在乃幻化,即「假」也。

  生无性:

  「生无性」者,「生」为生起,生起无本质性,一切的生起,离不开因缘和合,缘起缘灭。「生无性」是相对于依他起性来说的。生既为因缘和合,而即为依他起。既为依他起,则此依他起(因缘所生法)即无实性,既无实性,即生也者无性,所以生无性。而生是因缘和合而来的,那就是因缘也无实性。既然因缘无实性,这就难怪释迦牟尼佛在《楞严经》中说:

  「本非因缘」了。

  胜义无性:

  「胜义无性」是相对于圆成实性来说的,所称圆成实性,意谓断烦恼、所知二障,入真如,契法界,成就一切功德,也就是将徧计所执与依他起性转过来,化为绝对的智慧。再往上一推,不住圆成实,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即一切法,离一切相,也就是法融禅师说:「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当用恰恰无。」这样就为胜义无性。

  其次在唯识系统里面,有「五法」:

  名、相、分别、正智、如如。

  简单的说,「名」就是由意识和人的活动所产生的种种语言、符号、记述,甚至像现在的大哥大,一切的密码,任何沟通之种种,都可视为在「名」的范畴中。

  「相」就是各类现象,特别是指自己的主观可以化为客观│作为一种自我的对象去作理解。所以唯识就有所谓「四分」:

  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

  「相」已于前言。「见分」就是个人八识的认识作用与功能,例如第七识抓第八识,以假我为真我,就是第七识的见分抓第八识的见分当作相分。「自证分」即自己的认识功能,能知道自己认识相分与见分。再往前推,「证自证分」就是自己有洞悉「自证分」的功能,用哲学语言来说,这叫作先验的统觉。

  「分别」就是认知、意欲等等的分别作用与功能,这包括感觉经验的认识与迎拒,逻辑、辩证思惟以及归纳实验和综合的冥思观想,都可以归到分别作用。

  至于「正智」,也就是超越名、相、分别后,所归到自身的智慧,例如知四念处,证知四圣谛,归到菩萨道等等,都属于正智范畴。

  「如如」则是「法尔如是」,为本来佛、或佛的性状与境界,也就是一切形而上本体的本身,它和佛、寂灭、涅槃、真如、实相……等等为同一意谓。 

  二、一旦我们存在以后,我们便有「中阴身」,「中阴身」也就是基督教所说的「灵魂」,道家所称的「魂」。

  三、我们存在的「肉体」,是随我们在绵延的空间与时间中转换而存在的,至高的善法可以成佛,极坏的恶法会下地狱或堕为饿鬼与畜生。

  四、以上的这种理解和设计,叫作「赖耶缘起」。

  五、之所以称作「赖耶缘起」,因为我们的存在,是存在于八个识中,八个识是:

  1、阿赖耶识(第八识),

  2、末那识(第七识),

  3、意识(第六识),

  4、眼、耳、鼻、舌、身识(前五识)。

  唯识学说,称第八识是「种子识」。「种子」哪里来的,没有解释。只是说一旦陷在自己的种子识中,就一直:

  我要活下去,要按照自己盲目意欲的形式和内涵活下去。

  之所以要如此活下去,是因为我们自己老是受「习气」累积的左右。

  六、所谓「习气累积的左右」,是说:只要我们存在,就带着过去世的种子习气,面对当世的人、事、物。不断的搞喜欢、不喜欢;要得、要不得的种种情、意、欲之选择与分别。

  七、这种生生世世在情、意、欲中,不断的选择与分别,唯识称作:

  八、「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

  九、在「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中,一个时代的个人、家庭、团体、社会、天下国家种种,如果在善法中,便是「净熏」;若在恶法中,则为「垢熏」。

  十、就唯识对人的解释来说,人有善、恶、不善不恶(无记)三方面。恶的方面有:

  根本烦恼六│贪、瞋、痴、慢、疑、不正见;

  小随烦恼十│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

  大随烦恼八│不信、懈怠、放逸、昏沈、掉举、失正念、不正知、散乱;

  中随烦恼二│无惭、无愧。

  善法有十一个│信、精进、惭、愧、不贪、不瞋、不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去掉或克服了恶法,如不在无记中(大阿罗汉在非想非非想中,为广泛意义的无记),便可实现善法│所以要行菩萨道。

  十一、恶法或善法,涉及到社会、天下国家的思想、生活、制度、信仰与整体的生存目标是否良善或败坏。

  十二、所以现代整个人类文明要检讨的,究竟是往善法大道前进,还是往恶法奔驰?

  十三、就唯识系统的解说与设计来说,人要得到自在和归到本来的平静与寂然,就应努力去掉六个根本烦恼和大、中、小二十个随烦恼。

  十四、要去掉各种烦恼,就要将曹操说的翻转过来,曹操说:

  「宁肯我负人,不肯人负我。」

  翻过来是说:

  「宁肯人负我,绝不我负人。」

  于此:

  十五、便是菩萨道,因而「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就不会事事在搞买卖、功利的计较与分别中。

  十六、不在功利中搞利害的买卖、计较与分别,而又将自己交给众生,生生世世作好事,称作:

  「无功用行」。

  十七、无功用行的达成,是在为而不为,不为而为的舍己为人的活动中。

  十八、这种舍己为人,为而不为,不为而为的活动,属于唯识所说的:

  「六无为」。

  「六无为」是:

  (一)虚空无为。

  (二)择灭无为。

  (三)非择灭无为。

  (四)不动无为。

  (五)想受灭无为。

  (六)真如无为。

  成就六无为法,便是成就了印心的《楞伽经》所说的成佛。

  释迦牟尼佛在印心的《楞伽经》说佛的境界是:

  (一)去掉一切妄想。

  (二)转识成智。

  (三)归到寂静。

  (四)净。

  (五)起用,即慈悲喜舍。

  若完全「转识成智」了,便是成就了「圆成实」│佛。

  十九、成佛是经由「无为法」而达成的,但唯识重要的经典《解深密经》说:

  成就了无为法以后,也要超越无为法│意思是说,成佛了,绝莫认为自己是佛。

  二十、成佛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也就是要经过好多亿万年,没有关系,慢慢的修,所以要修六波罗蜜。六波罗蜜是: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

  修六波罗蜜的目的,在转识成智。

  二十一、转识成智,是要将…

《全面解决人类社会问题在重建印度的唯识哲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