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全面解決人類社會問題在重建印度的唯識哲學▪P2

  ..續本文上一頁葛亮,本來要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後來卻又混迹「叁國演義」的舞臺上,究竟是運也、命也,還是自己的貪與癡,這就要後人,各憑自己的人生閱曆與智慧,在人性上去作判斷了。

  弟絕對認識自己既沒有權威,且一生努力不作任何權威的奴隸,希望在此向各位表達自己的真實立場。在這種立場中,弟因爲多年來和許多朋友一起恭讀唯識經典,也企求把唯識的一般道理,一方面透過文字解說,另一方面在口頭上,用最簡單、通俗的語言,向大家作心得報告,不引經據典和盡量不摻雜個人的主觀意見。在如此前提下,我和大家一起來檢視現代文明的困境,希望對自己、社會和整個人類的命運,做深一層的觀察、反省與檢討。若人類仍隨現在的文明,往前狂奔,試想未來的命運、人的不安與無助,是不是比現在更慘?要了解這一點,就必須了解現代文明的困境與人的問題在哪裏?

  參、什麼是唯識?

  「唯識」是解釋我們過去、現在、未來存在是在六道(地獄、餓鬼、畜生、人、天、阿修羅)中輪回,還是成大菩薩或成佛。其解釋大略有二十九點:

  一、一切的存在是因緣生、因緣滅,在我們自己未存在以前,是在無何有之鄉,也就是在「本無」中。

  依《楞伽經》和《解深密經》來說,是從叁性叁無性的論點來解釋的,我們人的本質性和活動本來就有叁性和叁無性。

  叁性:徧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

  徧計所執性:

  「徧」就是徧一切,「計」即計度、分別,「執」爲執著,死死的抓著不放也。

  「徧計所執性」者,就是我們凡夫妄情執著一切的存在爲實有,其實是諸法空相,且一切的存在,因「識」才顯其境,而「識」的本身,本爲一妄情業力所致。究實和通體的說來,我們生生世世的徧計搞在一團,就叫作「識」。

  依他起性:

  「依他起性」者,「依」即依恃、互依、互緣、互對、互斥;「他」者,主觀(識)以外之一切存在。「依」與「他」互合,意謂主觀(識)與客觀相合,便成依他起,亦即依因緣而生之一切萬法,也就是緣起性空。「他」乃因緣,其主因或第一因當然爲吾人之種子識,而非如西洋文化所稱之上帝。我們的主因(種子識),透過我執(第七末那識)六根相合,而生六塵,于是六識、六根、六塵而起,便成十八界,這就是依他起。應注意的是,沒有八識(主觀),就反應不出客觀(他),此所以主客是合而爲一的。因此「唯識」也者,既亦心亦物,又非心非物,更超越心物,而超越心物者,乃圓成實性。

  圓成實性:

  「圓成實性」者,「圓」即不多不少,「成」爲成滿,「實」系實在。合而言之,意謂圓滿成就之真實性。

  在唯識上,有時候圓成實性稱作真如,而真如者,要轉識成智方稱其爲真如。有時又將無爲法稱作圓成實性,例如百法中的六無爲即圓成實,另九十四法則爲依他起,而認爲一切法爲實者,則徧計所執也。

  對應于叁性來說,又有叁無性。

  叁無性:相無性、生無性、勝義無性。

  相無性:

  「相無性」即主觀和客觀存在之無本質性,它是相對于徧計所執來說的。衆生的徧計所執,以妄心執著計假我假法爲真我真法,假我假法所顯之相,本非實有,非實有者,即無性也,因之謂相無性。在此要注意的是,相雖無性,但並非否定相之存在,意在言其存在乃幻化,即「假」也。

  生無性:

  「生無性」者,「生」爲生起,生起無本質性,一切的生起,離不開因緣和合,緣起緣滅。「生無性」是相對于依他起性來說的。生既爲因緣和合,而即爲依他起。既爲依他起,則此依他起(因緣所生法)即無實性,既無實性,即生也者無性,所以生無性。而生是因緣和合而來的,那就是因緣也無實性。既然因緣無實性,這就難怪釋迦牟尼佛在《楞嚴經》中說:

  「本非因緣」了。

  勝義無性:

  「勝義無性」是相對于圓成實性來說的,所稱圓成實性,意謂斷煩惱、所知二障,入真如,契法界,成就一切功德,也就是將徧計所執與依他起性轉過來,化爲絕對的智慧。再往上一推,不住圓成實,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即一切法,離一切相,也就是法融禅師說:「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當用恰恰無。」這樣就爲勝義無性。

  其次在唯識系統裏面,有「五法」:

  名、相、分別、正智、如如。

  簡單的說,「名」就是由意識和人的活動所産生的種種語言、符號、記述,甚至像現在的大哥大,一切的密碼,任何溝通之種種,都可視爲在「名」的範疇中。

  「相」就是各類現象,特別是指自己的主觀可以化爲客觀│作爲一種自我的對象去作理解。所以唯識就有所謂「四分」:

  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

  「相」已于前言。「見分」就是個人八識的認識作用與功能,例如第七識抓第八識,以假我爲真我,就是第七識的見分抓第八識的見分當作相分。「自證分」即自己的認識功能,能知道自己認識相分與見分。再往前推,「證自證分」就是自己有洞悉「自證分」的功能,用哲學語言來說,這叫作先驗的統覺。

  「分別」就是認知、意欲等等的分別作用與功能,這包括感覺經驗的認識與迎拒,邏輯、辯證思惟以及歸納實驗和綜合的冥思觀想,都可以歸到分別作用。

  至于「正智」,也就是超越名、相、分別後,所歸到自身的智慧,例如知四念處,證知四聖谛,歸到菩薩道等等,都屬于正智範疇。

  「如如」則是「法爾如是」,爲本來佛、或佛的性狀與境界,也就是一切形而上本體的本身,它和佛、寂滅、涅槃、真如、實相……等等爲同一意謂。 

  二、一旦我們存在以後,我們便有「中陰身」,「中陰身」也就是基督教所說的「靈魂」,道家所稱的「魂」。

  叁、我們存在的「肉體」,是隨我們在綿延的空間與時間中轉換而存在的,至高的善法可以成佛,極壞的惡法會下地獄或墮爲餓鬼與畜生。

  四、以上的這種理解和設計,叫作「賴耶緣起」。

  五、之所以稱作「賴耶緣起」,因爲我們的存在,是存在于八個識中,八個識是:

  1、阿賴耶識(第八識),

  2、末那識(第七識),

  3、意識(第六識),

  4、眼、耳、鼻、舌、身識(前五識)。

  唯識學說,稱第八識是「種子識」。「種子」哪裏來的,沒有解釋。只是說一旦陷在自己的種子識中,就一直:

  我要活下去,要按照自己盲目意欲的形式和內涵活下去。

  之所以要如此活下去,是因爲我們自己老是受「習氣」累積的左右。

  六、所謂「習氣累積的左右」,是說:只要我們存在,就帶著過去世的種子習氣,面對當世的人、事、物。不斷的搞喜歡、不喜歡;要得、要不得的種種情、意、欲之選擇與分別。

  七、這種生生世世在情、意、欲中,不斷的選擇與分別,唯識稱作:

  八、「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

  九、在「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中,一個時代的個人、家庭、團體、社會、天下國家種種,如果在善法中,便是「淨熏」;若在惡法中,則爲「垢熏」。

  十、就唯識對人的解釋來說,人有善、惡、不善不惡(無記)叁方面。惡的方面有:

  根本煩惱六│貪、瞋、癡、慢、疑、不正見;

  小隨煩惱十│忿、恨、惱、覆、诳、谄、憍、害、嫉、悭;

  大隨煩惱八│不信、懈怠、放逸、昏沈、掉舉、失正念、不正知、散亂;

  中隨煩惱二│無慚、無愧。

  善法有十一個│信、精進、慚、愧、不貪、不瞋、不癡、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去掉或克服了惡法,如不在無記中(大阿羅漢在非想非非想中,爲廣泛意義的無記),便可實現善法│所以要行菩薩道。

  十一、惡法或善法,涉及到社會、天下國家的思想、生活、製度、信仰與整體的生存目標是否良善或敗壞。

  十二、所以現代整個人類文明要檢討的,究竟是往善法大道前進,還是往惡法奔馳?

  十叁、就唯識系統的解說與設計來說,人要得到自在和歸到本來的平靜與寂然,就應努力去掉六個根本煩惱和大、中、小二十個隨煩惱。

  十四、要去掉各種煩惱,就要將曹操說的翻轉過來,曹操說:

  「甯肯我負人,不肯人負我。」

  翻過來是說:

  「甯肯人負我,絕不我負人。」

  于此:

  十五、便是菩薩道,因而「莫以善小而不爲,莫以惡小而爲之」;就不會事事在搞買賣、功利的計較與分別中。

  十六、不在功利中搞利害的買賣、計較與分別,而又將自己交給衆生,生生世世作好事,稱作:

  「無功用行」。

  十七、無功用行的達成,是在爲而不爲,不爲而爲的舍己爲人的活動中。

  十八、這種舍己爲人,爲而不爲,不爲而爲的活動,屬于唯識所說的:

  「六無爲」。

  「六無爲」是:

  (一)虛空無爲。

  (二)擇滅無爲。

  (叁)非擇滅無爲。

  (四)不動無爲。

  (五)想受滅無爲。

  (六)真如無爲。

  成就六無爲法,便是成就了印心的《楞伽經》所說的成佛。

  釋迦牟尼佛在印心的《楞伽經》說佛的境界是:

  (一)去掉一切妄想。

  (二)轉識成智。

  (叁)歸到寂靜。

  (四)淨。

  (五)起用,即慈悲喜舍。

  若完全「轉識成智」了,便是成就了「圓成實」│佛。

  十九、成佛是經由「無爲法」而達成的,但唯識重要的經典《解深密經》說:

  成就了無爲法以後,也要超越無爲法│意思是說,成佛了,絕莫認爲自己是佛。

  二十、成佛要經過叁大阿僧祇劫,也就是要經過好多億萬年,沒有關系,慢慢的修,所以要修六波羅蜜。六波羅蜜是: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和智慧」。

  修六波羅蜜的目的,在轉識成智。

  二十一、轉識成智,是要將…

《全面解決人類社會問題在重建印度的唯識哲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