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全面解決人類社會問題在重建印度的唯識哲學▪P3

  ..續本文上一頁八個識徹底轉成「智慧」。爲什麼呢?

  因爲如果未轉業力習氣,種子識(阿賴耶識)只要一遇因緣聚會,就會轉世投胎,沒有超越五徧行(作意、觸、受、想、思),就會繼續在六道中輪回。

  二十二、之所以不容易超越五徧行的原因,是因爲種子識之所以稱爲種子,它有叁種功用:

  透過前面七個識,生生世世亂抓、狠抓一切,這叫作「能藏」;

  將經曆的一切人、事、物影像(主觀的、客觀的)藏在種子識裏面,這就叫作「所藏」;

  一旦構成了「能藏」與「所藏」,便緊緊的抓住它們不放,這叫作「執藏」。

  二十叁、人緊緊抓著不放(執藏),有幾方面,即追求:

  男女、飲食、名、利、權力、知識、長壽、社會關系(家庭、親朋戚友、天下國家)。

  此種追求,固然是因爲有種子識,但也因爲有第七識(末那識)。

  二十四、末那識又稱作「情執」,之所以稱作「情執」,就是它永遠的抓著種子識不放,也就是自己戀自己。從這一意義和理解來說,世上除了菩薩,每個人都是絕對自我戀的自己愛自己。

  二十五、人類的根本問題,不能解決在此,所以要:

  二十六、人人爲我、我爲人人,要「菩薩慈悲」。

  釋迦牟尼佛更慈悲,祂在明知其不可爲而爲中,要大家轉識成智。

  二十七、轉識成智是這樣的:

  (一)轉前五識爲「成所作智」│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人生在世,整天昏昏擾相,不得甯靜,所以在五識不得不起用時,要能作到如六祖惠能所說的:

  成所作智同圓鏡│即具有智慧的明鏡,朗照一切。

  (二)轉第六識爲「妙觀察智」│意識不可盲動。不盲動的方法:一切修爲與活動無我、無法,全在菩薩道中,生生世世爲人的無功用行中。所以六祖說:

  妙觀察智見非功。

  (叁)轉第七識末那識爲「平等性智」│第七識即情執,緊緊的抓住自己的種子識(即第八識),認爲這就是「我」,實際上,它是「假我」,所以《唯識叁十頌》一開頭就說:

  「由假說我法,有種種相轉」。

  之所以爲「假我」,在以上說明「能藏、所藏與執藏」,便可理解。

  唯識說第八識是無覆無記,而第七識則是有覆無記。「有覆」也者,就是自己染汙自己,「覆」即染汙義。從這一理解來說,人生在世,好也罷,壞也好,都是自己搞自己,誰也救不了誰。所以

  釋迦牟尼佛說,人要:

  「自覺」。

  因此《金剛經》說:

  「度盡一切衆生,實無衆生可度者。」

  六祖惠能說:

  平等性智心無病。

  (四)轉第八識(種子識)爲「大圓鏡智」│吾人本來佛(本來自性清淨),只是一念不覺,也就是悟道的《楞嚴經》所說的:「背覺合塵,故發塵勞」。如果「滅塵合覺」則「發真如妙覺明性」,問題是如何滅塵?

  二十八、《楞嚴經》說:「心中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菩提」即本來「大圓鏡智」,所以六祖惠能才說:

  大圓鏡智性清淨。

  如此說來,問題在個人、社會、團體、天下國家能否放下「狂心」,能否「放下」也「放下」。如何「放下」?「放下」就是提起。如何「提起」?一切莫「狂心」,一切都在「理」與「禮」中。

  說明了唯識的轉八識成四智以後,現在有一個大問題:

  爲什麼有如此八識的設計?

  了解唯識最重要的一個關鍵是:它是在經驗中來談經驗的。唯識體會和觀察到我們自己存在的經驗,無非是在五類範疇中:

  1、心法。

  2、心所有法。

  3、色法。

  4、不相應行法。

  5、無爲法。

  一起構成爲百法。

  百法是:

  心法:有八種│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種子識。

  心所有法:有五十一種,如下:

  徧行五│作意、觸、受、想、思;

  別境五│欲、解、念、定、慧;

  善心十一│信、精進、慚、愧、不貪、不瞋、不癡、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根本六│貪、瞋、癡、慢、疑、不正見;

  小隨十│忿、恨、惱、覆、诳、谄、憍、害、嫉、悭;

  大隨八│不信、懈怠、放逸、昏沈、掉舉、失正念、不正知、散亂;

  中隨二│無慚、無愧;

  不定四│悔、眠、尋、伺。

  色法:有十一種│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

  不相應行法:有二十四種│得、命根、衆同分、異生性、無想定、滅盡定、無想報、名身、句身、文身、生、住、老、無常、流轉、定異、相應、勢速、次第、時、方、數、和合性、不和合性。

  無爲法:有六種│虛空無爲、擇滅無爲、非擇滅無爲、不動無爲、想受滅無爲、真如無爲。

  在百法中,前四類爲有爲法,後一爲無爲法。若一直沈在有爲法中,便是凡夫;如在有爲而無爲,無爲而又有爲中,則是菩薩。佛便是成就無爲而又超越無爲,所以《楞伽經》卷首即說:

  「智(佛智)不得有無」,也就是佛智是超越了「有」與「空」的。

  二十九、佛的超越「有」與「空」,也就是超越「色」與「識」,《楞嚴經》說:

  「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的道理在此。

  「色」即一切有形的存在,它當然蘊含著物質性、生物性、化學性……種種有形的存在在內。不過唯識認爲「色」是識之所「變」,這就難體會和理解了。真要理解,必須透過極深的禅定與修持,達到一種階段,那就是:

  唐玄奘所著《八識規矩頌》所說的:

  「不動地前纔舍藏,金剛道後異熟空,大圓無垢同時發,普照十方塵剎中。」

  這一頌(頌即章節),是解釋第八識的最後一頌。

  「不動地前纔舍藏」是說八地菩薩叫作第八不動地。到了不動地之成就,便克服了第七識抓自己的作用,不再在生死海中輪轉,這時煩惱障和所知障已相當克服,故超越了種子識能藏、所藏、執藏,稱爲「舍藏」。

  但是即使到了第八地,尚有第九地、十地,到了十地菩薩的(法雲地),還有等覺、妙覺,然後成佛。在此說「金剛道後異熟空」,是指菩薩即使到了第八地以後,我執雖已破,但仍有細微法執(就是智慧並未登峰造極),一切差別智(認識和面對一切的力道)並未全部圓融,要到金剛道後異熟空。意思是說從此以後,自己在任何時空中,不再受世累和叁世因果的捆綁了。

  在此,可引《瑜伽師地論》卷十二的一段話,便可瞭知什麼是金剛道,原文是這樣說的:

  「複次,雲何金剛喻叁摩地,謂最後邊學叁摩地。此叁摩地最第一故,最尊勝故,極堅牢故,上無煩惱能摧伏故,摧伏一切諸煩惱故,是故此定名金剛喻。譬如金剛其性堅固,諸末尼等不能穿壞,穿壞一切末尼寶等,此定亦爾,故喻金剛。」

  唯識的經典和論著,「經」是歸到「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華嚴經》│歸到毘盧遮那佛和華嚴性海(十法界、十玄門……。),以及普賢菩薩的「普賢行願品」。

  「論」則是彌勒菩薩所講的一百卷《瑜伽師地論》,從凡夫意地、羅漢、辟支佛、菩薩一直到佛,如何一步一步的親修親證,一起有十七地。 曾與道友一起恭讀此論二十多年。

  再應一提的是,唯識有五位:

  悟入唯識實性的究竟佛果,必須發起無量的善行,依伏斷我執法執之位次,分爲五位:

  (一)資糧位:

  資糧位有十住、十行、十回向,是修集福智之行門,亦即修大乘順解脫分。

  (二)加行位:

  加行位有暖、頂、忍、世第一法,是修大乘順抉擇分。

  (叁)通達位:即菩薩所住見道之位。

  (四)修習位:

  修習位是講菩薩所住修道之位。

  (五)究竟位:

  究竟位是講住無上正等菩提之位。

  肆、人的問題與文明的困境

  人一旦活著就有六大問題:

  一、生理是什麼?

  二、心理是什麼?

  叁、生理與心理合在一起是什麼?

  四、與外界人事物的關系是什麼?

  五、如何起用?

  六、如何超越起用?

  現代的文明,有許多困境:

  家的困境

  在過去人類的文明中,解決自己的問題,可以有幾方面,其中之一就是歸到自己溫暖而彼此相依相親的家庭。像中國五代同堂的祠堂文化,把自己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連在一起,落實在對祖宗的追遠和對後代的繼往開來上。在這種對祖宗慎終追遠與對後代子孫的繼往開來中,將自己落實到敬天、敬地中。臺灣有許多極寶貴的資産,從南到北,在光天化日和月白風清的古老榕樹下的土地公文化,讓大家活得平靜、安穩而高貴,只此一點,在傳統文化上,臺灣就足以自豪了。在如此生活中,又強調和落實尊師重道的傳統,這樣的社會,上層即使因政治權力的變動,基層卻永遠牢固,這就是農業社會家庭穩靠的原因之一。

  非常可惜的是,現代的文明讓無數家庭,陷在不穩定狀態中,這就是現代文明的困境之一。有一句順口溜說:

  「結婚是錯誤,生小孩是失誤,離婚是醒悟,離了婚再結婚是執迷不悟,不結婚是大徹大悟。」

  前年臺灣有一縣市,一年結婚叁千人,離婚有一千五百人,這就難怪現今世界把結婚當兒戲,離婚是那樣多,就連所謂的高級知識分子,早上結婚,晚上就離婚。英國大哲學家羅素(Russell,Bertrand,1872 -1970),自己就離婚好幾次,他在《婚姻與道德》一書中主張「試婚」,如果試婚能解決家庭問題,那過去皇帝有宮女叁千,問題早就解決了,而在宮廷最難解決的,就是婚姻問題,如今在小學的教室中,充斥著單親兒童,老師也有許多單親,那教育如何是好呢?

  目前男女平等了,家庭可以說沒有媽媽了。人永遠是要母親的,農業文化究實說來,就是一種母親文化,所謂男主外、女主內。就以飲食來說,以前農業社會家庭,沒有一位母親不重視…

《全面解決人類社會問題在重建印度的唯識哲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