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光大师全集问答撷录▪P2

  ..续本文上一页经案上杂物与经乱堆,而手不盥洗,口不漱荡,身或摇摆,足或翘举。甚至放屁抠脚,一切肆无忌惮,而欲阅经获福灭罪,唯欲灭佛法之魔王,为之证明赞叹,谓其活泼圆融,深合大乘不执著之妙道。真修实践之佛子见之,唯有黯然神伤,潸焉出涕。

  阅经与研究义理之分别与时宜

  阅经时,断断不可起分别。自然妄念潜伏,天真发现。若欲研究义理,或翻阅注疏,当另立一时,唯事研究。当研究之时,虽不如阅时之严肃,亦不可全无恭敬。不过比阅时稍舒泰些。未能业消智朗,须以阅为主,研究但略带。否则终日穷年,但事研究,纵令研得能拨云见月,开门见山一样,亦只是口头活计。于身心性命,生死分上,毫无干涉。腊月三十日到来,决定一毫也用不著。

  念佛与世缘

  一心念佛,改恶修善,凡一切亲故并有缘之人,亦当以此教之。其反对之人,当作怜悯想,不可强制令行,按牛头吃草,万万做不得。若曰我一心念佛,诸事不理,不唯与世法有碍,亦不与佛法相合,素位而行,方为得之。劝人念佛修行,固为第一功德,然下而妻子兄弟,上而父母祖妣,皆尚劝之。倘不能于家庭委曲方便,令吾亲属,同得不思议即生了脱之益,便为舍本逐末,利疏而不计利亲。

  真信愿

  自己见得及者如是信,即自己见不及者,亦必也如是信,仰信佛言,断断不可以已凡情不测,稍生丝毫疑念,方可谓真信矣。既生信己,必须发愿,愿离娑婆,如狱囚之冀出牢狱。愿生极乐,如穷子之思归故乡。未生净土以前,纵令授以人天王位,亦当视作堕落因缘,了无一念冀慕之想。即来生转女为男,童真出家,一闻千悟,得大总持,亦当视作纡曲修途,了无一念希望之心。以故修净土人,断断不可求来生人天福乐及来生出家为僧等。若有丝毫求来生心,便非真信愿,便与弥陀誓愿间隔,不能感应道交,蒙佛接引矣。

  四种念佛方法持名为最

  持名、观像、观想、实相,四种念佛,唯持名最契机。持至一心不乱,实相妙理,全体显露,西方妙境,彻底圆彰。即持名而亲证实相,不作观而彻见西方。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门,成佛之捷径。今人教理观法,皆不了明。若修观想实相,或至著魔,弄巧成拙,求升反坠。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矣。

  论臂香

  如来于法华、楞严、梵纲等大乘经中,称赞苦行,令其然身臂指,供养诸佛,对治贪心及爱惜保重自身之心。此法于六度中仍属布施度摄。以布施有内外不同,外则国城妻子,内则头目髓脑,然香然身,皆所谓舍,必须至心恳切,仰祈三宝加被。唯欲自他业消慧朗,罪灭福增,则功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如若心慕虚名,徒以执著之心,效法除著之行,且莫说然臂香,即将全身通然,亦是无益行。

  念佛与效验

  修行净土,有决定不疑之理,何必要问他人效验。纵举世之人,皆无效验,亦不生一念疑心,以佛祖诚言可凭故。若问他人效验,便是信佛言未极,而以人言为定,便是偷心,便不济事。英烈汉子,断不至舍佛言而取信人言,自己中心无主,专欲以效验人言为前途导师,可不哀哉。

  教子之方

  成就子弟,唯在家教。凡属子女,必须从幼教以孝弟忠信,勤俭温恭,至其长而入学读书,方有受益之基。及能读书,即将阴骘文,感应篇,令其熟读,为其顺字面讲演之。其日用行为,合于善者,则指其二书之善者而奖之。合于不善者,则指其二书之不善者而责之。如金入模,如水有堤,岂有不能成器,仍旧横流之理乎。

  未一心不乱前不求见佛

  未得一心前,断断不萌见佛之念。能得一心,则心与道合,心与佛合。欲见即可顿见,不见亦了无所碍。倘急欲见佛,心念纷飞,欲见佛之念,固结胸襟,便成修行大病。久之,则多生怨家,乘此躁妄情想,现作佛身,企报宿怨。自己心无正见,全体是魔气分,一见便生欢喜,从兹魔入心腑,著魔发狂。

  师父拜证道弟子,以重法故

  昔古灵赞禅师大悟后,欲报剃度师恩,多方启迪。其师异之,令其为伊宣说。彼谓当设法座,令其师迎其升座礼拜,然后可说。其师依之,逐于言下大悟。使古灵不如此重法,其师不如此重得法之人,莫道不说,说亦只得文字知见而已。决不能一言之下,明白本心。语云:下人不深,不得其真。

  无信愿念佛至一心不乱,不得往生

  蕅益大师云:求生净土,全赖信愿,若无信愿,则虽念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亦无得生之理。印光大师云:蕅益所说,乃是为一辈倚傍宗门,念自性弥陀,生唯心净土,及不依净土宗旨而修,但以念至一心不乱为究竟极则事者之法药也。此乃净宗门外之事,不可与信愿具足之真修相比,致门径混滥也。

  写经之字体

  写经不同写字屏,取其神趣,不必工整。若写经,宜如进士写策,一笔不容苟简,其体必须依正式体,夫书经乃欲以凡夫心识,转为如来智慧,比新进士下殿试场,尚须严恭寅畏,无稍怠忽。能如是者,必能即业识心,成如来藏。今人书经,任意潦草,非为书经,特藉此以习字,兼欲留其笔迹于后世耳,如此书经,非全无益,亦不过为未来得度之因,而其亵慢之罪,亦非浅显。

  净土与大通家

  现世国界危岌,尚欲以危险时际,有限精神,作不急之法务,企得大通家之名闻,以充体面。倘净土法门,悉皆谛信深知,再研楞严及各经论。否则入海算沙,脑晕心迷,说食数宝,饥寒莫济,知好歹者,决不以吾言为河汉也。

  理与事

  今人多尚空谈,不务实践。劝修净业,当理事并进,而尤须以事为修持之方。何也,以明理之人,全事即理,终日事持,即终日理持。若理事未能大明,一闻理持,便觉此义深,兼合自己懒惰懈怠,畏于劳烦持念之情,逐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只成空谈矣。

  中阴身

  中阴,即识神也。非识神化为中阴,即俗所谓灵魂者。言中阴七日一死生,七七日必投生等,不可泥执。中阴之死生,乃即彼无明心中,所现之生灭相而言,不可呆作世人之死生相以论也。中阴受生,疾则一弹指顷,即向三途六道中去,迟则或至七七并过七七日等。

  神识代受胎

  投生必由神识与父母精血和合,是受胎时,即已神识住于胎中,生时每有亲见其人之入母室者,乃系有父母交媾时,代为受胎,迨其胎成,本识方来,代识随去也。圆泽之母,怀孕三年,即此种情事,须知众生业力不可思议,如净业已成者,身未亡而神现净土,恶业深重者,人卧病而神婴罚于幽冥。命难未尽,识已投生,迨至将生,方始全分心神附彼胎体,此理固亦非全无也。三界诸法,唯心所现,众生虽迷,其业力不思议处,正是心力不思议处,亦是诸佛神通道力不思议处。

  楞严经与实相念佛

  楞严一经,实为念实相佛之最切要法。然又为持名念佛,决志求生极乐,无上大教。所示二十五圆通,除势至圆通,正属持名,兼余三种念佛之外,余者总为念实相佛法门。以至七趣因果,四圣阶位,五阴魔境,无非显示于实相理,顺背迷悟之所以耳。如是念实相佛,说之似易,修之证之,实为难中之难,非再来大士,孰能即生亲证。以此之难,固为持名念佛之一格量劝赞。了此而犹欲仗自力以断惑证真,复本心性。不肯生信发愿,执持佛号,求生西方者,无有是处。持名一法,乃即事即理,即浅即深,即修即性,即凡心而佛心之一大法门也。于持名识其当体实相,则其益宏深。外持名而专修实相,万中亦难得一二实证者。

  今人之学佛态度

  今之人每以世智辩聪之资,研究佛学。稍知义路,便谓亲得。从兹自高位置,藐视古今。且莫说古今之人,不入已目,即千数百年之高僧,多有古佛再来,或有法身菩萨示现者,彼皆以为庸常,不足为法。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听其言,高出九天之上,察其心,卑入九地之下。如是习染,切宜痛除。

  男有分,女有归

  善教儿女,为治平之本,而教女尤要。又曰: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以世少贤人,由于世少贤女。有贤女,则有贤妻贤母矣。有贤妻贤母,则其夫其子女之不贤者,盖亦鲜矣。彼学堂提倡男女平权,直是不知世务,须知男有男之权,女有女之权,相夫教子,乃女人之天职,其权极大。令女子参政等为平权,直是不识皂白者之乱统也。

  教女比教子关系更大

  国之荒乱,由乏贤人,其源由家无善教而始。而家庭之教,毋教更为要紧,故教女比教子关系更大也。有贤女,则有贤妻贤母矣。人少有贤母,长有贤妻,欲不为贤人,不可得也,此正本清源图太平之良策也。

  自利利他时宜

  利人一事,唯大菩萨方能担荷,降此谁敢说此大话。中下之人,随分随力以行利人之事,乃方可合于修行自利之道。以修行法门,有六度万行故。自未度脱,利人仍属自利,但不可专在外边事迹上做,其于对治自心之烦恼习气,置之不讲,则由有外行,内功全荒,反因之生我慢,自以功利为德,则所损多矣。

  追荐先亡不得谓已解脱而中止

  佛法宏旷,唯成佛方可歇手,欲决得往生,正不妨恳切念佛,常行追荐。即佛经所谓虽知罪性本空,而常悔先罪,不说已得清净,莲池谓年中常须追荐先亡,不得谓已得解脱,逐不举行耳。须知念佛诵经,虽曰荐亲,实为现前眷属亲知,开心地,种善根。及所有荐亲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以广大自他存亡之心量,以消灭自他存亡执碍耳。至于不主于诚,唯以奢华张罗夸耀于人,则所以亲丧作闹热,非人子所宜为也。

  评一行居集—禅宗秘密了义经跋

  一行居集,若文若理,通通皆好。唯禅宗秘密了义经跋,为醒醐中含有毒味之作。此经出于乩坛。其文悉取华严法华楞严圆觉之成文,并六祖坛经,及合会禅净语录中文。大通家看之固有益。不具眼者,谓此经乩坛中出,金口亲宣。由兹逐谓乩坛中经,皆是佛经。古有闭目诵出之经,皆不流通者,恐其肇杜撰之端耳。大明仁孝皇后梦感经,其义理利益,皆不思议。而灵峰老人,阅藏知津,目为疑伪。清藏初亦刻入,高宗后…

《印光大师全集问答撷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