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全集问答撷录
印光大师述
般若念佛会编辑
序
如何以一言、一句、一偈、一书、略言净土法要 信愿与念佛之关连
如何得佛法实益
忏悔与净土法门
佛怨
念佛十句法
晨朝十念
掐珠念佛时宜
外道论佛之过
专杂二修净土法门得失
修净业者反成无禅无净土
证道者之他心通
扶乩与他心通
佛弟子对乩坛之看法
念佛回向时宜
阅经
诵经与听经
阅经之态度
阅经与研究义理之分别与时宜
念佛与世缘
真信愿
四种念佛方法,持名为最
论臂香
念佛与效验
教子之方
未一心不乱前,不求见佛
师父拜证道弟子,以重法故
无信愿念佛至一心不乱,不得往生
写经之字体
净土与大通家
理与事
中阴身
神识代受胎
楞严经与实相念佛
今人之学佛态度
男有分,女有归
教女比教子关系更大
自利利他时宜
追荐先亡,不得谓已解脱而中止
评一行居集—禅宗秘密了义经跋
持咒、礼佛
女权
临终蒙佛接引
愚夫愚妇大通家、参禅、念佛比较
秘诀
如面佛天
功德
丛林念佛
念而无念
观想
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礼佛
求子
第一大关
胜境与魔境分辨
儒佛本体
祈求鬼神
参禅,净土
阴境
十念往生
宗教不宜混滥
根基
评净土三经
感应之别
窒欲之最简便法
药王
一念心性
弘法
如来三事
心经枢纽
焚化
修行之要
念佛三昧摸象
末法众生如何了生死
念佛方法
大功德
禅家参究
念佛禁忌
念佛用功妙法
佛力与自力
求生西方净土,第一胜妙方法
临终示要
不二法门
念佛人
生产念佛
通家
枉死鬼
礼佛、绕佛
千稳万当之无上第一法则
一心不乱与往生
净土法门—自力与佛力
饮食与节欲保身
舍邪皈正
闭目念佛
南无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与六字洪名
参禅与念佛
大念见大佛小念见小佛
真学佛人与扶乩
启教童蒙
焚化经灰及往生钱
净土法门与通宗通教
女子经期亦可念佛
佛菩萨与怨家对头显相
荐亡之法
祭祖
故乡风月
念佛解怨
在家人念蒙山
禅净双修
外道
扶乩与佛法
炼丹运气
大医王
未得一心亦可往生
荣亲之道
家庭教育
决定往生
朝暮功课
教育子女
济颠和尚
佛果
乘愿示生
圣境现前
净土法门与其它法门
买物放生
四十八愿中,唯除五逆之句,而观经又许五逆往生,相互冲突,恐生疑惑
莲宗四祖亲见文殊示以念佛
文殊示诸佛皆从念佛而生
赵州和尚念佛
总持法门
观心念佛与摄心念佛
自力与佛力
日诵经咒选录
净土之妙
学佛浅说
挽回世道人心
保胎
大无畏施
人道大纲
百工技艺与圣贤大纲
菩萨现身
杀生不异杀佛
祭祖用素
华严大纲
八功德水
世尊于方等会上特说净土三经
放生
对症下药
火化
善财参弥勒
临终三要
净土指要
家庭教育发隐
学医发隐
病中法语
因果
曲天翔居士问二十七则
看经念佛妙法
求子三要
念佛摄心偈
茶毗
四土
佛法问答八则
佛法要义
闭关
盲聋暗哑
求子之道
替死鬼
受戒与打七
受戒
十念法
著魔发狂
境界
评玉峰法师—念佛四大要诀
弄巧成拙
境界
临终人—如何令其神识清明
炼丹运气
扶乩
蒙山
蛋
境界
搭衣
念佛
保养
佛像
宗门以开悟为事、净宗以往生为事
评无量寿经
静坐
山门
念佛“念”字。不可加“口”—念
相士最易劝人念佛
决定往生
寂照不二真俗圆融
密宗
放生
舍利
静闹一如
专一念佛
古者丧礼
印光大师简述自传
念佛之法
锡箔
学佛之道
受戒
如来之道
除妄想
五台山人皮鼓
鬼神
不能读不能供经像处理方法
凡夫二病
求生西方比来生做人容易
仗自力了生死
一念
念佛两示
示念佛人
回向
念观音
禅宗明心见性尚是凡夫
通宗通教每每不如愚夫愚妇老念佛
白鹅往生
情爱一起正念即失
华严大意
护教
论禅净之权实顿渐
禅与净土
四料简
净土法门大要
腊八粥因缘
偷心
持戒
修行第一大忌
临终
佛化儿童读本
序
印光大师乘愿再来,单提正令,嘉惠后学。而机薪即尽,后人逐汇其嘉言,以使万流蒙益。其中尤以佛教出版社所编“印光大师全集”堪称完备。然世事倥偬,时人或难一窥全貌,故李净通大德,择其精要,汇而刊之曰,“文抄菁华录”理显真常至精极粹,故被化者广,得度者众,契机利生,功莫大焉!
本会鉴于工商时代,初机浅识,无暇研阅,故另以问答方式,将文钞精华,分条列述,提纲掣领,俾读者于短短数语中,或有心神领会之处,其中一字一句,皆保留文钞原貌,不敢妄测师意,庶免蠡测之过,并祈暗合道妙,令诸阅者,深知净土法斗为一切诸法之归宿也。是为序。
民国第二丙子年小满前二日般若念佛会谨识
如何以一言、一句、一偈、一书、略言净土法要
一言统摄者,所谓净也。净极则光通,非至妙觉,此一言岂易承当。于六即佛颂研之可知也。一句者,信愿行也。非信不足以启愿,非愿不足以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净土一切经论皆发明此旨也。一偈者,赞佛偈也。举正报以摄依果,言化主以包徒众。虽只八句,净土三经之大纲举也。一书者,净土十要也。字字皆末法之津梁。
信愿与念佛之关连
念佛一法,乃仗佛力出三界,生净土耳。如无信愿,但念佛名,乃属自力。以无信愿,故不能与弥陀宏誓,感应道交。须知去却信愿念佛,与宗家之参究无异。若得往生,则因果不相符契矣。蕅益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乃铁案也。
如何得佛法实益
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
忏悔与净土法门
发露忏悔,于净土法门,最易相应。所谓心净则佛土净也。然既知非,又肯发露忏悔,必须改过迁善,若不改过迁善,则所谓忏悔者,仍是空谈,不得实益。
佛怨
今之口谈大乘,自命悟道,谓我即是佛,何必更去念佛。烦恼即是菩提,何必断烦恼。淫怒痴即是戒定慧,何必断淫怒痴,由是之故,出言则高于九天之上,行事则卑入九地之下,如斯之流,名为佛怨。
念佛十句法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
晨朝十念
晨朝十念,尽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唯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
掐珠念佛时宜
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
外道论佛之过
乩坛所说,多属灵鬼依托当人之智识而作。若说世间道理,则是者尚多,若说佛法,则非已所知,妄造谣言。如金刚直解后,所附之先天古佛宝号,乃灭人慧命,瞎人正眼,极恶无比之魔话。以此施人,罪过无量矣。
专杂二修净土法门得失
专修谓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如是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则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者。至于持咒一法,但可作助行。不可以念佛为兼带,以持咒作正行。
修净业者反成无禅无净土
今之修净业者,多皆不知宗旨,但依事相。而凡夫往生全在信愿真切,与弥陀宏誓大愿,感应道交而蒙接引耳。若不知此意,则法法头头皆不思议,随修何法,皆无不可,便成无禅无净土。净土中人,实百有九十九皆属无禅无净土。
证道者之他心通
他心通有种种不同,且约证道者说,以业尽情空,心如明镜,当无人问时,心中一字亦不可得。及至问者将自己先所阅过者见问,彼虽久而不记,其八识田中,已存纳此诸言句之影子。其人以无明锢蔽,了不知觉,而此有他心通,即于彼心识影子中,明明朗朗见之。故能随问随诵,一无差错。即彼问者未见此书,亦能于余人见者之心识中,为彼诵之。
扶乩与他心通
扶乩多是灵鬼假冒仙佛神圣。鬼之劣者,或无此他心通力。其优者则能知人心,故能借人之聪明智识而为之。然此鬼之灵,但能于人现知之心,借而为用。于识田中有,现知中无者,或此义非已所知者,便不能引以示人。其去业尽情空之他心通,实有天渊之远。
佛弟子对乩坛之看法
乩坛所开示改过迁善,小轮回,小因果等,皆与世道人心有大裨益。至于说天说佛法,直是胡说。吾等为佛弟子,不可排斥此法,以其有阻人迁善之过。亦不可附赞此法,以其所说佛法,皆属臆撰,恐致坏乱佛法,疑误众生之愆。
念佛回向时宜
念佛回向,不可偏废,然回向只宜于夜课毕,及日中念佛诵经毕后行之。念佛当从朝至暮不间断,其心中但具愿生之念,即是常时回向。若夫依仪诵文回向,固不得常常如是。
阅经
至于阅经,当先阅经文,次看注疏。若欲随分亲得实益,必须至诚恳切,清净三业。或先端坐少顷,疑定身心,然后拜佛朗诵,或止默阅。或拜佛后端坐少顷,然后开经。必须端身正坐,如对圣容,亲聆圆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别。从首至尾,一直阅去,无论若文若义,一概不加理会。如是阅经,利根之人,便能悟二空理,证实相法。即根机钝劣,亦可以消除业障,增长福慧。六祖谓但看金刚经,即能明心见性,即指如此看耳。
诵经与听经
古人专重听经,以心不能起分别故。如有一人出声诵经,一人于旁,摄心谛听,字字句句,务期分明,若稍微放纵,便致断绝,文义不能贯通矣。诵者有文可依心不大摄,亦能诵得清楚。听者惟声是托,一经放纵,便成割裂。若能如此听,比诵者能至诚恭敬之功德等。若诵者恭敬稍疏,则其功德,难与听者相比矣。
阅经之态度
今人视佛经如故纸,…
《印光大师全集问答撷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