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光大師全集問答撷錄▪P2

  ..續本文上一頁經案上雜物與經亂堆,而手不盥洗,口不漱蕩,身或搖擺,足或翹舉。甚至放屁摳腳,一切肆無忌憚,而欲閱經獲福滅罪,唯欲滅佛法之魔王,爲之證明贊歎,謂其活潑圓融,深合大乘不執著之妙道。真修實踐之佛子見之,唯有黯然神傷,潸焉出涕。

  閱經與研究義理之分別與時宜

  閱經時,斷斷不可起分別。自然妄念潛伏,天真發現。若欲研究義理,或翻閱注疏,當另立一時,唯事研究。當研究之時,雖不如閱時之嚴肅,亦不可全無恭敬。不過比閱時稍舒泰些。未能業消智朗,須以閱爲主,研究但略帶。否則終日窮年,但事研究,縱令研得能撥雲見月,開門見山一樣,亦只是口頭活計。于身心性命,生死分上,毫無幹涉。臘月叁十日到來,決定一毫也用不著。

  念佛與世緣

  一心念佛,改惡修善,凡一切親故並有緣之人,亦當以此教之。其反對之人,當作憐憫想,不可強製令行,按牛頭吃草,萬萬做不得。若曰我一心念佛,諸事不理,不唯與世法有礙,亦不與佛法相合,素位而行,方爲得之。勸人念佛修行,固爲第一功德,然下而妻子兄弟,上而父母祖妣,皆尚勸之。倘不能于家庭委曲方便,令吾親屬,同得不思議即生了脫之益,便爲舍本逐末,利疏而不計利親。

  真信願

  自己見得及者如是信,即自己見不及者,亦必也如是信,仰信佛言,斷斷不可以已凡情不測,稍生絲毫疑念,方可謂真信矣。既生信己,必須發願,願離娑婆,如獄囚之冀出牢獄。願生極樂,如窮子之思歸故鄉。未生淨土以前,縱令授以人天王位,亦當視作墮落因緣,了無一念冀慕之想。即來生轉女爲男,童真出家,一聞千悟,得大總持,亦當視作纡曲修途,了無一念希望之心。以故修淨土人,斷斷不可求來生人天福樂及來生出家爲僧等。若有絲毫求來生心,便非真信願,便與彌陀誓願間隔,不能感應道交,蒙佛接引矣。

  四種念佛方法持名爲最

  持名、觀像、觀想、實相,四種念佛,唯持名最契機。持至一心不亂,實相妙理,全體顯露,西方妙境,徹底圓彰。即持名而親證實相,不作觀而徹見西方。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門,成佛之捷徑。今人教理觀法,皆不了明。若修觀想實相,或至著魔,弄巧成拙,求升反墜。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矣。

  論臂香

  如來于法華、楞嚴、梵綱等大乘經中,稱贊苦行,令其然身臂指,供養諸佛,對治貪心及愛惜保重自身之心。此法于六度中仍屬布施度攝。以布施有內外不同,外則國城妻子,內則頭目髓腦,然香然身,皆所謂舍,必須至心懇切,仰祈叁寶加被。唯欲自他業消慧朗,罪滅福增,則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如若心慕虛名,徒以執著之心,效法除著之行,且莫說然臂香,即將全身通然,亦是無益行。

  念佛與效驗

  修行淨土,有決定不疑之理,何必要問他人效驗。縱舉世之人,皆無效驗,亦不生一念疑心,以佛祖誠言可憑故。若問他人效驗,便是信佛言未極,而以人言爲定,便是偷心,便不濟事。英烈漢子,斷不至舍佛言而取信人言,自己中心無主,專欲以效驗人言爲前途導師,可不哀哉。

  教子之方

  成就子弟,唯在家教。凡屬子女,必須從幼教以孝弟忠信,勤儉溫恭,至其長而入學讀書,方有受益之基。及能讀書,即將陰骘文,感應篇,令其熟讀,爲其順字面講演之。其日用行爲,合于善者,則指其二書之善者而獎之。合于不善者,則指其二書之不善者而責之。如金入模,如水有堤,豈有不能成器,仍舊橫流之理乎。

  未一心不亂前不求見佛

  未得一心前,斷斷不萌見佛之念。能得一心,則心與道合,心與佛合。欲見即可頓見,不見亦了無所礙。倘急欲見佛,心念紛飛,欲見佛之念,固結胸襟,便成修行大病。久之,則多生怨家,乘此躁妄情想,現作佛身,企報宿怨。自己心無正見,全體是魔氣分,一見便生歡喜,從茲魔入心腑,著魔發狂。

  師父拜證道弟子,以重法故

  昔古靈贊禅師大悟後,欲報剃度師恩,多方啓迪。其師異之,令其爲伊宣說。彼謂當設法座,令其師迎其升座禮拜,然後可說。其師依之,逐于言下大悟。使古靈不如此重法,其師不如此重得法之人,莫道不說,說亦只得文字知見而已。決不能一言之下,明白本心。語雲:下人不深,不得其真。

  無信願念佛至一心不亂,不得往生

  蕅益大師雲:求生淨土,全賴信願,若無信願,則雖念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亦無得生之理。印光大師雲:蕅益所說,乃是爲一輩倚傍宗門,念自性彌陀,生唯心淨土,及不依淨土宗旨而修,但以念至一心不亂爲究竟極則事者之法藥也。此乃淨宗門外之事,不可與信願具足之真修相比,致門徑混濫也。

  寫經之字體

  寫經不同寫字屏,取其神趣,不必工整。若寫經,宜如進士寫策,一筆不容苟簡,其體必須依正式體,夫書經乃欲以凡夫心識,轉爲如來智慧,比新進士下殿試場,尚須嚴恭寅畏,無稍怠忽。能如是者,必能即業識心,成如來藏。今人書經,任意潦草,非爲書經,特藉此以習字,兼欲留其筆迹于後世耳,如此書經,非全無益,亦不過爲未來得度之因,而其亵慢之罪,亦非淺顯。

  淨土與大通家

  現世國界危岌,尚欲以危險時際,有限精神,作不急之法務,企得大通家之名聞,以充體面。倘淨土法門,悉皆谛信深知,再研楞嚴及各經論。否則入海算沙,腦暈心迷,說食數寶,饑寒莫濟,知好歹者,決不以吾言爲河漢也。

  理與事

  今人多尚空談,不務實踐。勸修淨業,當理事並進,而尤須以事爲修持之方。何也,以明理之人,全事即理,終日事持,即終日理持。若理事未能大明,一聞理持,便覺此義深,兼合自己懶惰懈怠,畏于勞煩持念之情,逐執理廢事。既廢于事,理亦只成空談矣。

  中陰身

  中陰,即識神也。非識神化爲中陰,即俗所謂靈魂者。言中陰七日一死生,七七日必投生等,不可泥執。中陰之死生,乃即彼無明心中,所現之生滅相而言,不可呆作世人之死生相以論也。中陰受生,疾則一彈指頃,即向叁途六道中去,遲則或至七七並過七七日等。

  神識代受胎

  投生必由神識與父母精血和合,是受胎時,即已神識住于胎中,生時每有親見其人之入母室者,乃系有父母交媾時,代爲受胎,迨其胎成,本識方來,代識隨去也。圓澤之母,懷孕叁年,即此種情事,須知衆生業力不可思議,如淨業已成者,身未亡而神現淨土,惡業深重者,人臥病而神嬰罰于幽冥。命難未盡,識已投生,迨至將生,方始全分心神附彼胎體,此理固亦非全無也。叁界諸法,唯心所現,衆生雖迷,其業力不思議處,正是心力不思議處,亦是諸佛神通道力不思議處。

  楞嚴經與實相念佛

  楞嚴一經,實爲念實相佛之最切要法。然又爲持名念佛,決志求生極樂,無上大教。所示二十五圓通,除勢至圓通,正屬持名,兼余叁種念佛之外,余者總爲念實相佛法門。以至七趣因果,四聖階位,五陰魔境,無非顯示于實相理,順背迷悟之所以耳。如是念實相佛,說之似易,修之證之,實爲難中之難,非再來大士,孰能即生親證。以此之難,固爲持名念佛之一格量勸贊。了此而猶欲仗自力以斷惑證真,複本心性。不肯生信發願,執持佛號,求生西方者,無有是處。持名一法,乃即事即理,即淺即深,即修即性,即凡心而佛心之一大法門也。于持名識其當體實相,則其益宏深。外持名而專修實相,萬中亦難得一二實證者。

  今人之學佛態度

  今之人每以世智辯聰之資,研究佛學。稍知義路,便謂親得。從茲自高位置,藐視古今。且莫說古今之人,不入已目,即千數百年之高僧,多有古佛再來,或有法身菩薩示現者,彼皆以爲庸常,不足爲法。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聽其言,高出九天之上,察其心,卑入九地之下。如是習染,切宜痛除。

  男有分,女有歸

  善教兒女,爲治平之本,而教女尤要。又曰:治國平天下之權,女人家操得一大半。以世少賢人,由于世少賢女。有賢女,則有賢妻賢母矣。有賢妻賢母,則其夫其子女之不賢者,蓋亦鮮矣。彼學堂提倡男女平權,直是不知世務,須知男有男之權,女有女之權,相夫教子,乃女人之天職,其權極大。令女子參政等爲平權,直是不識皂白者之亂統也。

  教女比教子關系更大

  國之荒亂,由乏賢人,其源由家無善教而始。而家庭之教,毋教更爲要緊,故教女比教子關系更大也。有賢女,則有賢妻賢母矣。人少有賢母,長有賢妻,欲不爲賢人,不可得也,此正本清源圖太平之良策也。

  自利利他時宜

  利人一事,唯大菩薩方能擔荷,降此誰敢說此大話。中下之人,隨分隨力以行利人之事,乃方可合于修行自利之道。以修行法門,有六度萬行故。自未度脫,利人仍屬自利,但不可專在外邊事迹上做,其于對治自心之煩惱習氣,置之不講,則由有外行,內功全荒,反因之生我慢,自以功利爲德,則所損多矣。

  追薦先亡不得謂已解脫而中止

  佛法宏曠,唯成佛方可歇手,欲決得往生,正不妨懇切念佛,常行追薦。即佛經所謂雖知罪性本空,而常悔先罪,不說已得清淨,蓮池謂年中常須追薦先亡,不得謂已得解脫,逐不舉行耳。須知念佛誦經,雖曰薦親,實爲現前眷屬親知,開心地,種善根。及所有薦親功德,回向法界一切衆生,以廣大自他存亡之心量,以消滅自他存亡執礙耳。至于不主于誠,唯以奢華張羅誇耀于人,則所以親喪作鬧熱,非人子所宜爲也。

  評一行居集—禅宗秘密了義經跋

  一行居集,若文若理,通通皆好。唯禅宗秘密了義經跋,爲醒醐中含有毒味之作。此經出于乩壇。其文悉取華嚴法華楞嚴圓覺之成文,並六祖壇經,及合會禅淨語錄中文。大通家看之固有益。不具眼者,謂此經乩壇中出,金口親宣。由茲逐謂乩壇中經,皆是佛經。古有閉目誦出之經,皆不流通者,恐其肇杜撰之端耳。大明仁孝皇後夢感經,其義理利益,皆不思議。而靈峰老人,閱藏知津,目爲疑僞。清藏初亦刻入,高宗後…

《印光大師全集問答撷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