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论诚信友爱(戒毓法师)

  佛教论诚信友爱

  戒毓法师

  佛教虽是以实践解脱为归宿,却同样非常重视现实人生品格、道德的树立,关注现实社会人伦的建立,以及人间净土的实现。佛教认为诚信、友爱就是修行解脱的具体体现与成就,并认为也是现实树立世俗人生品格、道德之本,和建立世俗人伦道德的主要内容,更是实现人间净土的重要因素——诚信友爱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基础,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诚信真实是修行具体的体现与成就

  诚信与直心是名异意同,是信教的真诚、质直之心,是佛教修行解脱的根本,是修行者的具体体现与成就。

  诚信之言是道根,出门句子要区分。溪山到眼知惭愧,莫学丛林饱见闻。[1]

  精进诚信者云何?那先言:佛诸弟子,自相见辈中说诸清净,中有得须陀道者、中有得斯陀含道者、中有得阿那含道者、中有得阿罗汉道者、因欲相效行诚信便得度世道。那先言:譬如山上大雨,其水下流广大,两边人俱不知水浅深,畏不敢前,若有远方人来,视水隐,知水广狭深浅,自知力势能入,水便得过度去,两边人众便随后度去,佛诸弟子如是。人心清净,便为须陀洹道、得斯陀含道、得阿那含道、得阿罗汉道。善心精进,得道如是。佛经说言:“人有诚信之心,可自得度。”[2]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所有法,彼彼意解作证,悉皆如来无畏智所生。若比丘来为我声闻,不谄不伪,质直心生,我则教诫教授为其说法。晨朝为彼教诫教授说法,至日中时得胜进处;若日暮时为彼教诫教授说法,至晨朝时得胜进处。如是教授已,彼生正直心。实则知实,不实知不实,上则知上,无上则知无上。当知、当见、当得、当觉者,皆悉了知,斯有是处。[3]

  复次!圣弟子念诸天事:有四大天王、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若有正信心者,于此命终,生彼诸天。我亦当行此正信,彼得净戒、施、闻、舍、慧于此命终,生彼诸天。我今亦当行此戒、施、闻慧。圣弟子如是念天事者,不起贪欲、瞋恚、愚痴,其心正直,缘彼诸天。彼圣弟子如是直心者,得深法利,得深义利,得彼诸天饶益随喜。[4]

  佛告释氏:我今语汝!我声闻中有直心者,不谄不幻,我于彼人,十年教化,以是因缘,彼人则能百千万岁一向喜乐心乐,多住禅定,斯有是处。复置十年、若九年、八年乃至一年、十月、九月乃至一月、十日、九日乃至一日一夜,我教化,至其明旦,能令胜进;晨朝教化,乃至日暮,能令胜进。以是因缘,得百千万岁一向喜乐心乐,多住禅定,成就二果。或斯陀含果、阿那含果。[5]

  欲居家修道者,名曰清信士,当持五戒。一、不好杀禽兽蠕动之类,无所克伤以己,况彼不加刀杖,心念为仁,口不及杀。二、不偷盗,贪殆人财,欺斗秤尺,如圭铢分,不得侵人。心存于义,口不教取。三、不好欲淫,犯人妇女,不观华色,不听好音乐,心修礼禁,言不失法。四、不妄语,谮入人罪,时而后言,言必诚信,心不漏慢,口无毁誉。五、不饮酒,纵情酗醟,心不好嗜,口无味尝。酒有三十六失,勿以劝人。是名为我清信士之戒也。[6]

  友爱就是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在全社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共同前进的社会氛围和人际环境。

  二、友爱是社会人伦道德的基础

  友爱是感情道德的问题,是佛教所倡导世俗生活的道德伦理,在佛门里主要是以父子、夫妇、亲友、师生、主仆、宗教师与信徒之间关系为主,来建立世俗的人伦道德理念。

  首以孝顺父母,敬重内外六亲眷属,坊巷邻里当知尊卑贵贱,谦让仁慈上下和睦,此孝子顺父母之情也。这孝顺二事世人以为常语,不知其理甚优甚广。略言孝者,四事供给。何为四事?饮食、衣服、卧具、医药,敬爱侍养是为孝也。顺者,顺父母之颜色,顺父母在理之所欲,凡有所为不违父母之意。若有如是孝顺之心,上下和睦,父母得以不动心。此是世间孝敬善道,天伦之理何异常乎?[7]

  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则为长益具六波罗蜜。善男子善女人欢喜悦豫,吾等当为父母之慈,妻子亲属朋友亲厚之慈,父母兄弟妻子亲厚知友爱,敬喜见之。[8]

  佛告善生!当知六方,云何为六方?父母为东方、师长为南方、妻妇为西方、亲党为北方、僮仆为下方、沙门婆罗门诸高行者为上方。善生!夫为人子,当以五事敬顺父母,云何为五?一者、供奉能使无乏;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者、不断父母所为正业。善生!夫为人子,当以此五事敬顺父母。父母复以五事敬亲其子,云何为五?一者、制子不听为恶;二者、指授示其善处;三者、慈爱入骨彻髓;四者、为子求善婚娶;五者、随时供给所须。善生!子于父母敬顺恭奉,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

  善生!弟子敬奉师长,复有五事,云何为五?一者、给侍所须;二者、礼敬供养;三者、尊重戴仰;四者、师有教敕敬顺无违;五者、从师闻法善持不忘。善生!夫为弟子,当以此五法敬事师长。师长复以五事,敬视弟子,云何为五?一者、顺法调御;二者、诲其未闻;三者、随其所问,令善解义;四者、示其善友;五者、尽以所知诲授不吝。善生!弟子于师长敬顺恭奉,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

  善生!夫之敬妻亦有五事,云何为五?一者、相待以礼;二者、威严不媟;三者、衣食随时;四者、庄严以时;五者、委付家内。善生!夫以此五事,敬待于妻。妻复以五事,恭敬于夫。云何为五?一者、先起;二者、后坐;三者、和言;四者、敬顺;五者、先意承旨。善生!是为夫之于妻敬待,如是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

  善生!夫为人者,当以五事,亲敬亲族。云何为五?一者、给施;二者、善言;三者、利益;四者、同利;五者、不欺。善生!是为五事,亲敬亲族。亲族亦以五事,亲敬于人。云何为五?一者、护放逸;二者、护放逸失财;三者、护恐怖者;四者、屏相教诫;五者、常相称叹。善生!如是敬视亲族,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

  善生!主于僮使以五事教授,云何为五?一者、随能使役;二者、饮食随时;三者、赐劳随时;四者、病与医药;五者、纵其休假。善生!是为五事教授僮使。僮使复以五事,奉事其主。云何为五?一者、早起;二者、为事周密;三者、不与不取;四者、作务以次;五者、称扬主名。是为主待僮使,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9]

  三、诚信、友爱是为佛弟子的日常生活轨则

  佛教是立足于现实社会的教化,绝不脱离世间而孤立存在。诚信、友爱是佛教规范佛弟子的日常生活轨则,这种生活轨则主要体现于奉行、受持律典中的十重波罗提木叉,即佛教菩萨戒的十重戒。

  佛子谛听!若受佛戒者,国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黄门、淫男、淫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刚神、畜生乃至变化人,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皆名第一清净者。佛告诸佛子言:有十重波罗提木叉,……是事应当学,敬心奉持。佛言:佛子!若自杀、教人杀、方便赞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杀因、杀缘、杀法、杀业、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自恣心,快意杀生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若佛子!自盗、教人盗、方便盗,盗因、盗缘、盗法、盗业,咒盗乃至鬼神有主劫贼物,一切财物,一针一草不得故盗。而菩萨应生佛性孝顺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而反更盗人财物者,是菩萨波罗夷罪。若佛子!自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淫因、淫缘、淫法、淫业,乃至畜生女,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而菩萨应生孝顺心、救度一切众生,净法与人,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择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亲行淫。无慈悲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若佛子!自妄语,教人妄语,方便妄语,妄语因、妄语缘、妄语法、妄语业,乃至不见言见,见言不见,身心妄语,而菩萨常生正语正见,亦生一切众生正语正见,而反更起一切众生邪语邪见邪业者,是菩萨波罗夷罪。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缘、酤酒法、酤酒业,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缘,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而反更生一切众生颠倒之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若佛子!自说出家、在家菩萨、比丘、比丘尼罪过,教人说罪过,罪过因、罪过缘、罪过法、罪过业,而菩萨闻外道恶人及二乘恶人说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悲心教化是恶人辈,令生大乘善信,而菩萨反更自说佛法中罪过者,是菩萨波罗夷罪。若佛子!自赞毁他,亦教人自赞毁他,毁他因、毁他缘、毁他法、毁他业,而菩萨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自向己,好事与他人。若自扬己德,隐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毁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若佛子!自悭,教人悭,悭因、悭缘、悭法、悭业,而菩萨见一切贫穷人来乞者,随前人所须一切给与,而菩萨以恶心嗔心,乃至不施一钱一针一草,有求法者,不为说一句一偈一微尘许法,而反更骂辱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若佛子!自嗔、教人嗔、嗔因、嗔缘、嗔法、嗔业,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中善根无诤之事,常生悲心,而反更于一切众生中,乃至于非众生中,以恶口骂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犹不息,前人求悔善言忏谢,犹嗔不解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若佛子!自谤三宝,教人谤三宝,谤因、谤缘、谤法、谤业,而菩萨见外道,及以恶一言谤音声,如三百鉾刺心,况口自谤不生信心孝顺心,而反更助恶人邪见人谤者,是菩萨波罗夷罪。善学诸仁者!是菩萨十波罗提木叉,应当学。于中不应一一犯如微尘许,何况具足犯十戒。若有犯者,不得现身发菩提心,亦失国王…

《佛教论诚信友爱(戒毓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