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论诚信友爱(戒毓法师)▪P2

  ..续本文上一页位、转轮王位、亦失比丘、比丘尼位,亦失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佛性常住妙果,一切皆失堕三恶道中,二劫三劫不闻父母三宝名字,以是不应一一犯。汝等一切诸菩萨,今学、当学、已学,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10]

  奉比丘戒,二百五十,不犯道禁,护得度法。行止礼节,不失仪捡,忽除所有,靖恭畏慎,一心平等,修习正戒也。远离于杀,不执刀杖,心怀惭愧,普安一切。不施恐怖,其心清净,无所加害。远离盗窃,除不与取,乐喜惠施,心欲放舍所思念安,常自护己,其心清净,不与不取。远离淫行,净修梵行,志于贞洁,消灭浊欲,其心清净,不为色惑。远离妄语,不尚虚诞,未曾诈殆,志存诚信,所住安谛,不违世誓,其心清净,不怀欺伪。不乐两舌,谗谤败德,未曾传说,鬪乱彼此,和解变诤,散除怨害,其心清净,不仇两舌。远离恶口,不好骂詈,每制自在,未曾放恣吐不善言,所说柔顺,无麤犷辞,听服踊跃归仰,其心清净,曾不骂詈。远离绮语,发言应节,无所毁害,详在谊法,所说安详,寂静无失,分别情理,其心清净,曾不骂詈。远离绮语,发言应节,无所毁害,详在谊法,所说安详,寂静无失,分别情理,其心清净,志不绮语,远离无黠。除去愚心,不贪他有,不求人短,己身及人,常求大止,其心清净,不怀愚痴。远离嗔怒,无恚害意,常怀慈心,志存善权,哀护蠕动,羞愧安慰一切众类,其心清净,不怀恚怒。[11]

  四、诚信、友爱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佛教认为诚信、友爱在现实生活中非常的重要,是我们现实社会所共同的追求,是社会最普遍也是最基本的伦理价值需要,也是人必须而且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品格。

  王告诸臣并诸人民,夫人生世,诚信为本,虚妄苟存,情所未许。宁就信死,不妄语生。复为种种,说诚信之利,广为分别虚妄之罪。诸臣悲咽,一更无言。[12]

  昔定光佛时,别我为佛,名释迦文,令果得之。从无数劫,勤苦所求,适今得耳。自念宿命,诸所施为,慈孝仁义,礼敬诚信,中正守善,虚心学圣。柔弱净意,行六度无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习四等心,慈悲喜护。养育众生,如视赤子,承事诸佛,积德无量,累劫勤苦,不望其功,今悉自得。[13]

  无义不诚信欺妄好鬪诤 当知远离此近愚兴罪多 仁贤言诚信多闻戒行具当知亲附此近智诚善多[14]

  鹿母说已,便舍而去,二子呜啼悲泣恋慕,从后追寻顿地复起,母顾命曰;尔还勿来,无得母子并命俱死,吾没甘心伤汝未识,世间无常皆有别离。我自薄命尔生薄,何为悲怜徒益忧患,但当建行毕罪,于是母复为子,说此偈言:吾前生贪爱,今来为畜身,生世皆有死无脱不终患,制意一离贪,然后乃大安,宁就诚信死,终不欺殆生,将行示水草,为说非常苦,丌没无遗恨,念恩不敢负。[15]

  (新和尚)谓草堂曰:凡住持之职,发言行事要在诚信。言诚,而信所感必深;言不诚,信所感必浅。不诚之言,不信之事,虽平居庶俗,犹不忍行。恐见欺于乡党,况为丛林主,代佛祖宣化。发言行事,苟无诚信,则湖海衲子,孰相从焉![16]

  圆悟禅师曰:学道存乎信,立信在乎诚。存诚于中,然后俾众无惑;存信于己,可以教人无欺。惟信与诚有补无失,是知诚不一,则心莫能保;信不一,则言莫能行。古人云:衣食可去诚信不可失,惟善知识当教人以诚信。且心既不诚,事既不信,称善知识可乎?易曰:惟天下至诚,遂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而自既不能尽,于己欲望尽于人,众必绐而不从,自既不诚于前。而曰诚于后,众必疑而不信。所谓割发宜及肤,剪爪宜侵体。良以诚不至,则物不感;损不至,则益不臻。盖诚与信不可斯须去已也明矣![17]

  五、诚信、友爱构建和谐社会的因素

  佛教是立足于现实社会的教化,绝不脱离世间而孤立存在。佛教认为诚信、友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基础,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佛门中有兄弟友爱,宗族和睦;五教施政,社会和谐的说法。

  王尔时以五教治政,不枉人民。一者、慈仁不杀恩及群生;二者、清让不盗捐己济众;三者、贞洁不淫不犯诸欲;四者、诚信不欺言无华饰;五者、奉孝不醉行无沾污。当此之时,牢狱不设,鞭杖不加,风雨调适,五谷丰熟,灾害不起,其世太平。四天下民,相率以道,信善得福,恶有重殃,死皆升天,无入三恶道者。[18]

  若为子而孝养父母、为兄而友爱昆弟、为弟而钦顺其兄,闺门之内无不尽善、宗族之间无不和睦,乡党邻里姻亲相接以礼、相与以恩,以至事君则赤心为国、为官则仁慈利民、为长善以安众、为下则勤以事上、或教导愚迷,或扶助孤弱、或济急难、或惠贫穷、或修桥砌井、或施药散食、或减己奉养以利他人,或临财饶人以自省约、或人以善或赞善止恶、随力随所作世间一切善。[19]

  [1]《虚堂和尚语录》卷之七,大正藏第四十七7册,第1037页下。

  [2]《那先比丘》经卷上,大正藏第三十二册,第697页 。

  [3]《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六,大正藏第二册,第189页中。

  [4]《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三,大正藏第二册,第238页上。

  [5]《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一,大正藏第二册,第297页下。

  [6]《佛开解梵志阿经》,大正藏第一册第 261页上。

  [7]《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四, 大正藏第四十 七册,第265页下。

  [8] 《光赞经.摩诃般若波罗蜜顺空品第二》卷第一, 大正藏第八册,第151页。

  [9]《长阿含经》卷第十一,大正藏第一册,第72页。

  [10]《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大正藏第二十四册,第1004~1005页。

  [11]《佛说寂志果经》,大正藏第一册,第271页上。

  [12]《贤愚经.无恼指鬘品第四十五》卷第十一,大正藏第四册,第426页下。

  [13]《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下,大正藏第三册,第478页下。

  [14]《法句经》卷下,大正藏第四册,第574页中。

  [15]《/佛说鹿母经》,大正藏第三册,第454页下。

  [16]《禅林宝训卷》第三,大正藏第四十八册,第1030页上。

  [17]《禅林宝训》卷第二, 大正藏第四十八册,第1024页下。

  [18]《度集经》卷第八,大正藏第三册第25页。

  [19]《龙舒增广净土文》卷四,大正藏第四十七册,第265页。

  

《佛教论诚信友爱(戒毓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