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位、轉輪王位、亦失比丘、比丘尼位,亦失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佛性常住妙果,一切皆失墮叁惡道中,二劫叁劫不聞父母叁寶名字,以是不應一一犯。汝等一切諸菩薩,今學、當學、已學,如是十戒應當學,敬心奉持。[10]
奉比丘戒,二百五十,不犯道禁,護得度法。行止禮節,不失儀撿,忽除所有,靖恭畏慎,一心平等,修習正戒也。遠離于殺,不執刀杖,心懷慚愧,普安一切。不施恐怖,其心清淨,無所加害。遠離盜竊,除不與取,樂喜惠施,心欲放舍所思念安,常自護己,其心清淨,不與不取。遠離淫行,淨修梵行,志于貞潔,消滅濁欲,其心清淨,不爲色惑。遠離妄語,不尚虛誕,未曾詐殆,志存誠信,所住安谛,不違世誓,其心清淨,不懷欺僞。不樂兩舌,讒謗敗德,未曾傳說,鬪亂彼此,和解變诤,散除怨害,其心清淨,不仇兩舌。遠離惡口,不好罵詈,每製自在,未曾放恣吐不善言,所說柔順,無麤犷辭,聽服踴躍歸仰,其心清淨,曾不罵詈。遠離绮語,發言應節,無所毀害,詳在誼法,所說安詳,寂靜無失,分別情理,其心清淨,曾不罵詈。遠離绮語,發言應節,無所毀害,詳在誼法,所說安詳,寂靜無失,分別情理,其心清淨,志不绮語,遠離無黠。除去愚心,不貪他有,不求人短,己身及人,常求大止,其心清淨,不懷愚癡。遠離嗔怒,無恚害意,常懷慈心,志存善權,哀護蠕動,羞愧安慰一切衆類,其心清淨,不懷恚怒。[11]
四、誠信、友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佛教認爲誠信、友愛在現實生活中非常的重要,是我們現實社會所共同的追求,是社會最普遍也是最基本的倫理價值需要,也是人必須而且應當具備的基本素質和品格。
王告諸臣並諸人民,夫人生世,誠信爲本,虛妄苟存,情所未許。甯就信死,不妄語生。複爲種種,說誠信之利,廣爲分別虛妄之罪。諸臣悲咽,一更無言。[12]
昔定光佛時,別我爲佛,名釋迦文,令果得之。從無數劫,勤苦所求,適今得耳。自念宿命,諸所施爲,慈孝仁義,禮敬誠信,中正守善,虛心學聖。柔弱淨意,行六度無極,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習四等心,慈悲喜護。養育衆生,如視赤子,承事諸佛,積德無量,累劫勤苦,不望其功,今悉自得。[13]
無義不誠信欺妄好鬪诤 當知遠離此近愚興罪多 仁賢言誠信多聞戒行具當知親附此近智誠善多[14]
鹿母說已,便舍而去,二子嗚啼悲泣戀慕,從後追尋頓地複起,母顧命曰;爾還勿來,無得母子並命俱死,吾沒甘心傷汝未識,世間無常皆有別離。我自薄命爾生薄,何爲悲憐徒益憂患,但當建行畢罪,于是母複爲子,說此偈言:吾前生貪愛,今來爲畜身,生世皆有死無脫不終患,製意一離貪,然後乃大安,甯就誠信死,終不欺殆生,將行示水草,爲說非常苦,丌沒無遺恨,念恩不敢負。[15]
(新和尚)謂草堂曰:凡住持之職,發言行事要在誠信。言誠,而信所感必深;言不誠,信所感必淺。不誠之言,不信之事,雖平居庶俗,猶不忍行。恐見欺于鄉黨,況爲叢林主,代佛祖宣化。發言行事,苟無誠信,則湖海衲子,孰相從焉![16]
圓悟禅師曰:學道存乎信,立信在乎誠。存誠于中,然後俾衆無惑;存信于己,可以教人無欺。惟信與誠有補無失,是知誠不一,則心莫能保;信不一,則言莫能行。古人雲:衣食可去誠信不可失,惟善知識當教人以誠信。且心既不誠,事既不信,稱善知識可乎?易曰:惟天下至誠,遂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而自既不能盡,于己欲望盡于人,衆必绐而不從,自既不誠于前。而曰誠于後,衆必疑而不信。所謂割發宜及膚,剪爪宜侵體。良以誠不至,則物不感;損不至,則益不臻。蓋誠與信不可斯須去已也明矣![17]
五、誠信、友愛構建和諧社會的因素
佛教是立足于現實社會的教化,絕不脫離世間而孤立存在。佛教認爲誠信、友愛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因素,不僅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基礎,也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標志。在佛門中有兄弟友愛,宗族和睦;五教施政,社會和諧的說法。
王爾時以五教治政,不枉人民。一者、慈仁不殺恩及群生;二者、清讓不盜捐己濟衆;叁者、貞潔不淫不犯諸欲;四者、誠信不欺言無華飾;五者、奉孝不醉行無沾汙。當此之時,牢獄不設,鞭杖不加,風雨調適,五谷豐熟,災害不起,其世太平。四天下民,相率以道,信善得福,惡有重殃,死皆升天,無入叁惡道者。[18]
若爲子而孝養父母、爲兄而友愛昆弟、爲弟而欽順其兄,閨門之內無不盡善、宗族之間無不和睦,鄉黨鄰裏姻親相接以禮、相與以恩,以至事君則赤心爲國、爲官則仁慈利民、爲長善以安衆、爲下則勤以事上、或教導愚迷,或扶助孤弱、或濟急難、或惠貧窮、或修橋砌井、或施藥散食、或減己奉養以利他人,或臨財饒人以自省約、或人以善或贊善止惡、隨力隨所作世間一切善。[19]
[1]《虛堂和尚語錄》卷之七,大正藏第四十七7冊,第1037頁下。
[2]《那先比丘》經卷上,大正藏第叁十二冊,第697頁 。
[3]《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六,大正藏第二冊,第189頁中。
[4]《雜阿含經》卷第叁十叁,大正藏第二冊,第238頁上。
[5]《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一,大正藏第二冊,第297頁下。
[6]《佛開解梵志阿經》,大正藏第一冊第 261頁上。
[7]《龍舒增廣淨土文》卷第四, 大正藏第四十 七冊,第265頁下。
[8] 《光贊經.摩诃般若波羅蜜順空品第二》卷第一, 大正藏第八冊,第151頁。
[9]《長阿含經》卷第十一,大正藏第一冊,第72頁。
[10]《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第十》大正藏第二十四冊,第1004~1005頁。
[11]《佛說寂志果經》,大正藏第一冊,第271頁上。
[12]《賢愚經.無惱指鬘品第四十五》卷第十一,大正藏第四冊,第426頁下。
[13]《佛說太子瑞應本起經》卷下,大正藏第叁冊,第478頁下。
[14]《法句經》卷下,大正藏第四冊,第574頁中。
[15]《/佛說鹿母經》,大正藏第叁冊,第454頁下。
[16]《禅林寶訓卷》第叁,大正藏第四十八冊,第1030頁上。
[17]《禅林寶訓》卷第二, 大正藏第四十八冊,第1024頁下。
[18]《度集經》卷第八,大正藏第叁冊第25頁。
[19]《龍舒增廣淨土文》卷四,大正藏第四十七冊,第265頁。
《佛教論誠信友愛(戒毓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