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論誠信友愛(戒毓法師)

  佛教論誠信友愛

  戒毓法師

  佛教雖是以實踐解脫爲歸宿,卻同樣非常重視現實人生品格、道德的樹立,關注現實社會人倫的建立,以及人間淨土的實現。佛教認爲誠信、友愛就是修行解脫的具體體現與成就,並認爲也是現實樹立世俗人生品格、道德之本,和建立世俗人倫道德的主要內容,更是實現人間淨土的重要因素——誠信友愛不僅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基礎,也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標志。

  一、誠信真實是修行具體的體現與成就

  誠信與直心是名異意同,是信教的真誠、質直之心,是佛教修行解脫的根本,是修行者的具體體現與成就。

  誠信之言是道根,出門句子要區分。溪山到眼知慚愧,莫學叢林飽見聞。[1]

  精進誠信者雲何?那先言:佛諸弟子,自相見輩中說諸清淨,中有得須陀道者、中有得斯陀含道者、中有得阿那含道者、中有得阿羅漢道者、因欲相效行誠信便得度世道。那先言:譬如山上大雨,其水下流廣大,兩邊人俱不知水淺深,畏不敢前,若有遠方人來,視水隱,知水廣狹深淺,自知力勢能入,水便得過度去,兩邊人衆便隨後度去,佛諸弟子如是。人心清淨,便爲須陀洹道、得斯陀含道、得阿那含道、得阿羅漢道。善心精進,得道如是。佛經說言:“人有誠信之心,可自得度。”[2]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所有法,彼彼意解作證,悉皆如來無畏智所生。若比丘來爲我聲聞,不谄不僞,質直心生,我則教誡教授爲其說法。晨朝爲彼教誡教授說法,至日中時得勝進處;若日暮時爲彼教誡教授說法,至晨朝時得勝進處。如是教授已,彼生正直心。實則知實,不實知不實,上則知上,無上則知無上。當知、當見、當得、當覺者,皆悉了知,斯有是處。[3]

  複次!聖弟子念諸天事:有四大天王、叁十叁天、焰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若有正信心者,于此命終,生彼諸天。我亦當行此正信,彼得淨戒、施、聞、舍、慧于此命終,生彼諸天。我今亦當行此戒、施、聞慧。聖弟子如是念天事者,不起貪欲、瞋恚、愚癡,其心正直,緣彼諸天。彼聖弟子如是直心者,得深法利,得深義利,得彼諸天饒益隨喜。[4]

  佛告釋氏:我今語汝!我聲聞中有直心者,不谄不幻,我于彼人,十年教化,以是因緣,彼人則能百千萬歲一向喜樂心樂,多住禅定,斯有是處。複置十年、若九年、八年乃至一年、十月、九月乃至一月、十日、九日乃至一日一夜,我教化,至其明旦,能令勝進;晨朝教化,乃至日暮,能令勝進。以是因緣,得百千萬歲一向喜樂心樂,多住禅定,成就二果。或斯陀含果、阿那含果。[5]

  欲居家修道者,名曰清信士,當持五戒。一、不好殺禽獸蠕動之類,無所克傷以己,況彼不加刀杖,心念爲仁,口不及殺。二、不偷盜,貪殆人財,欺鬥秤尺,如圭铢分,不得侵人。心存于義,口不教取。叁、不好欲淫,犯人婦女,不觀華色,不聽好音樂,心修禮禁,言不失法。四、不妄語,谮入人罪,時而後言,言必誠信,心不漏慢,口無毀譽。五、不飲酒,縱情酗醟,心不好嗜,口無味嘗。酒有叁十六失,勿以勸人。是名爲我清信士之戒也。[6]

  友愛就是要大力倡導以文明禮貌、助人爲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爲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德,在全社會形成平等友愛、融洽相處、共同前進的社會氛圍和人際環境。

  二、友愛是社會人倫道德的基礎

  友愛是感情道德的問題,是佛教所倡導世俗生活的道德倫理,在佛門裏主要是以父子、夫婦、親友、師生、主仆、宗教師與信徒之間關系爲主,來建立世俗的人倫道德理念。

  首以孝順父母,敬重內外六親眷屬,坊巷鄰裏當知尊卑貴賤,謙讓仁慈上下和睦,此孝子順父母之情也。這孝順二事世人以爲常語,不知其理甚優甚廣。略言孝者,四事供給。何爲四事?飲食、衣服、臥具、醫藥,敬愛侍養是爲孝也。順者,順父母之顔色,順父母在理之所欲,凡有所爲不違父母之意。若有如是孝順之心,上下和睦,父母得以不動心。此是世間孝敬善道,天倫之理何異常乎?[7]

  舍利弗!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則爲長益具六波羅蜜。善男子善女人歡喜悅豫,吾等當爲父母之慈,妻子親屬朋友親厚之慈,父母兄弟妻子親厚知友愛,敬喜見之。[8]

  佛告善生!當知六方,雲何爲六方?父母爲東方、師長爲南方、妻婦爲西方、親黨爲北方、僮仆爲下方、沙門婆羅門諸高行者爲上方。善生!夫爲人子,當以五事敬順父母,雲何爲五?一者、供奉能使無乏;二者、凡有所爲先白父母;叁者、父母所爲恭順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違背;五者、不斷父母所爲正業。善生!夫爲人子,當以此五事敬順父母。父母複以五事敬親其子,雲何爲五?一者、製子不聽爲惡;二者、指授示其善處;叁者、慈愛入骨徹髓;四者、爲子求善婚娶;五者、隨時供給所須。善生!子于父母敬順恭奉,則彼方安隱,無有憂畏。

  善生!弟子敬奉師長,複有五事,雲何爲五?一者、給侍所須;二者、禮敬供養;叁者、尊重戴仰;四者、師有教敕敬順無違;五者、從師聞法善持不忘。善生!夫爲弟子,當以此五法敬事師長。師長複以五事,敬視弟子,雲何爲五?一者、順法調禦;二者、誨其未聞;叁者、隨其所問,令善解義;四者、示其善友;五者、盡以所知誨授不吝。善生!弟子于師長敬順恭奉,則彼方安隱,無有憂畏。

  善生!夫之敬妻亦有五事,雲何爲五?一者、相待以禮;二者、威嚴不媟;叁者、衣食隨時;四者、莊嚴以時;五者、委付家內。善生!夫以此五事,敬待于妻。妻複以五事,恭敬于夫。雲何爲五?一者、先起;二者、後坐;叁者、和言;四者、敬順;五者、先意承旨。善生!是爲夫之于妻敬待,如是則彼方安隱,無有憂畏。

  善生!夫爲人者,當以五事,親敬親族。雲何爲五?一者、給施;二者、善言;叁者、利益;四者、同利;五者、不欺。善生!是爲五事,親敬親族。親族亦以五事,親敬于人。雲何爲五?一者、護放逸;二者、護放逸失財;叁者、護恐怖者;四者、屏相教誡;五者、常相稱歎。善生!如是敬視親族,則彼方安隱,無有憂畏。

  善生!主于僮使以五事教授,雲何爲五?一者、隨能使役;二者、飲食隨時;叁者、賜勞隨時;四者、病與醫藥;五者、縱其休假。善生!是爲五事教授僮使。僮使複以五事,奉事其主。雲何爲五?一者、早起;二者、爲事周密;叁者、不與不取;四者、作務以次;五者、稱揚主名。是爲主待僮使,則彼方安隱,無有憂畏。[9]

  叁、誠信、友愛是爲佛弟子的日常生活軌則

  佛教是立足于現實社會的教化,絕不脫離世間而孤立存在。誠信、友愛是佛教規範佛弟子的日常生活軌則,這種生活軌則主要體現于奉行、受持律典中的十重波羅提木叉,即佛教菩薩戒的十重戒。

  佛子谛聽!若受佛戒者,國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黃門、淫男、淫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剛神、畜生乃至變化人,但解法師語,盡受得戒,皆名第一清淨者。佛告諸佛子言:有十重波羅提木叉,……是事應當學,敬心奉持。佛言:佛子!若自殺、教人殺、方便贊歎殺、見作隨喜,乃至咒殺,殺因、殺緣、殺法、殺業、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殺。是菩薩應起常住、慈悲心、孝順心、方便救護一切衆生,而自恣心,快意殺生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若佛子!自盜、教人盜、方便盜,盜因、盜緣、盜法、盜業,咒盜乃至鬼神有主劫賊物,一切財物,一針一草不得故盜。而菩薩應生佛性孝順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樂,而反更盜人財物者,是菩薩波羅夷罪。若佛子!自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淫因、淫緣、淫法、淫業,乃至畜生女,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而菩薩應生孝順心、救度一切衆生,淨法與人,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擇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親行淫。無慈悲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若佛子!自妄語,教人妄語,方便妄語,妄語因、妄語緣、妄語法、妄語業,乃至不見言見,見言不見,身心妄語,而菩薩常生正語正見,亦生一切衆生正語正見,而反更起一切衆生邪語邪見邪業者,是菩薩波羅夷罪。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緣、酤酒法、酤酒業,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緣,而菩薩應生一切衆生明達之慧,而反更生一切衆生顛倒之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若佛子!自說出家、在家菩薩、比丘、比丘尼罪過,教人說罪過,罪過因、罪過緣、罪過法、罪過業,而菩薩聞外道惡人及二乘惡人說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悲心教化是惡人輩,令生大乘善信,而菩薩反更自說佛法中罪過者,是菩薩波羅夷罪。若佛子!自贊毀他,亦教人自贊毀他,毀他因、毀他緣、毀他法、毀他業,而菩薩應代一切衆生受加毀辱,惡事自向己,好事與他人。若自揚己德,隱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毀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若佛子!自悭,教人悭,悭因、悭緣、悭法、悭業,而菩薩見一切貧窮人來乞者,隨前人所須一切給與,而菩薩以惡心嗔心,乃至不施一錢一針一草,有求法者,不爲說一句一偈一微塵許法,而反更罵辱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若佛子!自嗔、教人嗔、嗔因、嗔緣、嗔法、嗔業,而菩薩應生一切衆生中善根無诤之事,常生悲心,而反更于一切衆生中,乃至于非衆生中,以惡口罵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猶不息,前人求悔善言忏謝,猶嗔不解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若佛子!自謗叁寶,教人謗叁寶,謗因、謗緣、謗法、謗業,而菩薩見外道,及以惡一言謗音聲,如叁百鉾刺心,況口自謗不生信心孝順心,而反更助惡人邪見人謗者,是菩薩波羅夷罪。善學諸仁者!是菩薩十波羅提木叉,應當學。于中不應一一犯如微塵許,何況具足犯十戒。若有犯者,不得現身發菩提心,亦失國王…

《佛教論誠信友愛(戒毓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