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现代僧伽修行的方向(真华长老)

  现代僧伽修行的方向

  文/真华长老

  修声闻行发菩提心

  诸位看到这样的题目,也许会觉得有点矛盾:既修声闻行,怎可能又发菩提心呢? 不错! 声闻行是重于自利的,菩提心是重于利他的,但是修学佛法先自利,后利他,最后自他两 利不是更圆满吗?

  可是我在台湾住了数十年,所见所闻多把声闻行和菩提心看成是两回事,以致现在佛教出现了两种极端。更可怕的是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环境在变,潮流在变,人心在变;出家人在不知不觉中也随着潮流、人心在变。本来世间就是无常的,变也是自然的现象,但按人类的进化论说,应该是愈变愈好才对;如愈变愈坏,愈变愈不像样,甚至把佛教原有的朴素气氛即宗教情操,愈变愈淡薄,愈变愈低俗,这样下去,如何能够不使我这个赖佛吃饭,赖佛穿衣,出家数十年的老僧感到忧心?我们现在且不谈附佛法外道卢某人和清某人等等,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久已背经离道,稍具佛法正见者一望便知,不值得我们在此浪费时间和精神去说他们。

  我现在只想谈谈教界内的两种现象:一是太过于消极,一是太过于活跃,兹分述如下:

  一、太过消极者:

  记得十多年前为惟明法师的《法海点滴》写一篇序,其中有一段说:“有些青年人,在出家受戒后,初发心修行时,精进勇猛的不得了,恨不得马上就了生死。但因其没有善知识的引导,自己又不知依行起解,于是盲修瞎练了一阵子,结果好像泄了气的皮球,再也鼓不起来了!又有些青年人,自以为在出家前曾受过某种教育,国学根底不错,于出家受戒后便自个儿关起门来,废寝忘食的向故纸堆里猛钻,恨不得一口把三藏教义吞进肚子,大开圆解,作人天师。但因其没有善知识引导,自己又不知道依解起行,说食数宝了一阵子,结果好像断了线的风筝,再也升不上去了!”于是这两种青年,都趣向了消极悲观、逃避现实之途。这是十多年前的情形,现在这种情形更加严重,若不相信,可到某地附近去看看。

  一些青年男女二众,美其名曰住茅蓬,自修、了生死,实际上是在埋头造业。因为我曾亲自听说几个住茅蓬的,有男众也有女众,还都受过高等教育,白天无所事事,开着名牌轿车到处游山玩水,或到信徒家去消灾、荐亡;晚间回到茅蓬,虽虚应故事的也做做晚课、坐坐香。试问这样就可以了生死吗?老实不客气的说,他(她)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生死。不知道什么是生死而说要了生死,就好像不知道贼在何处却喊着要去捉贼一样,到头来必定是徒劳无功,废然而返!像这样的青年人,如果出家受戒后,即生活在僧团里随众薰修,住个十年八年,待信解都有了基础,知见有了准则,再去住茅蓬,于道于学必有一日千里般的进展。古德有云:“无上妙道,昭昭然在于心目之间,故不难见;要在志之坚,行之力,坐立可待。其或一日信而十日疑之,朝则勤而夕则惮之,岂独目前难见,予恐终其身而背之矣”!这些话真可作那些不肯如法修行,既妄想了生脱死,设未如愿,即消极悲观,怨天尤人者的午夜警钟。其实,出家希望了生死这种观念绝对是正确的,问题是应先了知什么是生死,生死如何了?如住茅蓬是为了想了生死,又不知如何用功,悠悠泛泛的消磨宝贵命光,实在可惜!

  二 太过活跃者:

  一些太过活跃的人,对佛法稍有皮毛认识,即到处讲经、到处说法、到处攀缘,猛然看去颇像菩萨模样,仔细观察,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为自身的学德不足,仅学时髦跟着潮流走,这样的菩萨行,结果没有度到众生,反被众生所度,被声色所牵,这种事例很多,而以男众为甚。大乘菩萨行者,本应“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的,但是,也要具备弘法利生的条件,否则,其效果一定是相反的。所以我要男众“修声闻行,发菩提心”。要男众修声闻行,并不是叫他们做个自了汉,或是即生就证无余涅槃、了脱生死,而是因为声闻行者的生活是严谨的,是一丝不苟的,这样的生活假使能够在僧团中磨练几年,于行住坐卧之际,出入往还之间,在在处处,时时刻刻,先养成一个出家人的样子,使信徒们看到肃然起敬,使一般人看到不敢轻侮。这种形相虽是外在的,但对一个出家人来说,却是很重要的。男众如此,女众在这方面更须慎重,否则无论你的道心、学问多好,如果行为不知检点,必招他人轻视或毁谤。

  早几年有两位男众到福严访友,正巧我从楼上房间出来站在走廊上,见他们两人都穿着短衫,背着僧袋,从庭院走向图书馆,然后走上楼来。我见了他们那个样子,心里即感到不悦,面目自然显得很严厉。他们在大殿前东张西望了一阵子,也不进去礼佛,我心里实在有点按耐不住,即特意向他们走去,想趁机教训教训他们,不料我还没接近他们,他们便看到了我,好像很惊慌似的,趴在地上便拜,并说我是他们受戒时的竭摩和尚。但我仍不客气的训了他们一顿,我说:“你们既然受了戒,怎么一点规矩都不懂?纵然因时因地不便三衣随身,最起码出门在外,总要穿件长衫呀!”其中一人说:“因为长衫走路不方便,所以把长衫放在僧袋里。”于是我笑笑说:“那你们想走路方便的话,穿件汗衫、短裤不是更好吗?”大概是他们见我的面孔不太好看,又语带讥讽,所以有点不好意思。而经过这次教训之后,他们是否能彻底改过,那就不得而知了!

  以上的情形,不仅男众有,女众中也屡见不鲜。我亦曾多次见到有的女众穿着短挂在街上走,或者坐在摩托车上,短衫衣角不慎被风吹起,这严重的破坏佛教的形象。因此,我时常劝告出家男女二众应多注重“样子”。“样子”的意思,即是“典型”:如当兵的有个当兵的样子,种田的有个种田的样子,当老师有个当老师的样子,做学生有个做学生的样子,咱们身为人天之师的僧宝,如果僧宝的样子都没有了,我敢说,影响所及,在不久的将来,整个佛教都会呈现乱糟糟的状态!但是“样子”并不是临时装模作样装出来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的。日常生活中最应注重的事,不外乎行住坐卧的四种威仪,也即是:行有行相,住(立)有住相,坐有坐相,卧有卧相。什么是“行相”乃至“卧相”呢?我曾给学众们说四句偈,偈曰:

  行如风兮住如松,坐如钟兮卧如弓,出入往还皆如仪,堪作人间福田僧!

  稍具学佛常识者,一看此偈便能明白,不必详细解说。唯须说明者,一个出家人受了具足戒之后,即为人天福田,一切行仪必须如法如律,方可启人之敬信,受人之供养。否则信众见你威仪全无,不免生退悔心,甚至毁谤。从前在大陆时,每到一丛林参学,所见到的出家众多是道貌岸然,出入安详,走起路来,眼观鼻,鼻观心,正视而行,绝不东张西望,使人看了肃然起敬。我在常州天宁佛学院读书时,如请假上街购物,须穿大袍(海青),在路上遇到老参上座,必须合掌让路。那像现在的某些出家人,穿长衫上街都感到不方便了,甚至在路上边走边说,携手扶肩,那儿还有点宗教师的样子?因此,我办学很重视学众的行仪,日常生活行止要求得十分严格,见到不如法的,随时予以纠正,随时加以诃斥,因为这是出家的基本训练,如当兵的应先从“立正”、“稍息”等动作学起。

  佛学院的教育不同于一般研究所的教育,其根本原因也在此。换句话说,佛学院的教育宗旨在培植解行并重、正知正见的出家僧宝,而研究所的着眼点则希望在学术领域上有所突破,至于宗教行仪方面,则视为可有可无。是以研究所出来的学者,对于教界的实用事务,多是眼高手低,一筹莫展。当然,读过佛学院再入究所的,可能例外。有此种种原因,我主张出家众应先“修声闻行”,完成自利的学程,然后再发利他的菩萨心。

  说到发菩萨心,现在的学佛青年,不分出家在家,多是不让前贤的。目前在国内或在国外的青年法将,无不打着弘扬大乘佛法的旗号行菩萨道,以为真能达到上求下化的大愿,但由于本身弘大乘法、行菩萨道的基本条件不足,到头来“上求”既无所得,“下化”也无所成,虽然取得一些虚名假利,却对自己、对佛法多失去了信心,甚至有的变节还俗去了!那么,什么是“弘大乘法、行菩萨道”的基本条件呢?我以为弘大乘法、行菩萨道的基本条件,即是“修声闻行”。印顺导师在《谈修学佛法》一文中曾说:“综合佛法的宗趣,不外出离生死,广度众生。现在将此分成三项来说:一、净治身心,二、弘扬正法,三、利济有情”。接着他老人家说:“凡夫的身心行为是不清净的,知见是浊染的,因有了错误的观念,妄造恶业,自受苦也使他受苦。……学佛法是从净治身心消除障缘做起,大则杀、盗、淫、妄绝不肯作,小则动静语默亦不放逸。如是贪嗔痴烦恼渐渐降伏,所表现的行为亦渐净化了--这是学佛者第一要事。如人的行为不好,普通的人格尚不具足,怎能了生脱死呢?中国近百年来佛法衰败,是出家者误解住持佛法的意义,不能以方便摄化信众,使他们从净治身心中,表现佛法的大用。佛法如不使人净治身心,那弘法者,也只是形式的热闹而已,于佛法毫无裨益。学小乘,学大乘,都离不了净治身心,千经万论莫不是这样说的。所以净治身心,是学佛者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如果忽视了他,学佛、出家,都是与佛无缘!我们必以此为初步目标,离此则佛法无基。”印公老人接着又说:“单这样,还是不够的。我改造行为,我净治身心,求证涅槃,这纯是自利的。应当学佛那样的发大悲大愿心,大愿是弘扬正法,大悲是利济众生”。

  以上所引印公之文,一则可证明我所讲的“修声闻行,发菩提心”乃有所本;再则可了解目前弘大乘法、行菩萨道的一些法将,结果会走向丧失信心之途的真正症结所在---自己末能先“净治身心”,亦即是不“修声闻行”。不错,据印公考证,起初大乘佛法的兴起,是以在家人为主的,但应知道在家有在家的菩萨,出家有出家的菩萨。在家…

《现代僧伽修行的方向(真华长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