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鲜事”,而他想像不出,在寺院清修每日固定的—功课、睡眠、一天早午两顿(再变也是粥、饭、菜)饮食(甚至有人日中一食)刻板的生活,如果短期还可以忍受,长期地十年、二年乃至五十年如何过得去?”我笑了笑告诉他:“如果您期待著高潮的新鲜感,那就要有承受低潮落寞感的心理准备,因为这是无法避免的;所以有智慧的人,是求—平常心。”
“平常心”三个字容易写,更易说,但要保持心的“平常”,(不是一分钟,十分钟而已。)岂是容易做到?您即使没玩过,也大概可以想像“塑”泥人或捏粘土,以及木“雕”刻佛像吧!做个比较—一般未论修行的凡夫俗子,就如同塑泥人一样,用一团团的粘泥组合成一个人,就好比俗话说用“五子登科”—妻子、儿子、车子、房子、钱子(也代表事业)来组成填空自己的人生;(但独缺了奉养父母、道德良心,所以往往成了有身无心的行尸走肉。)而当中的某一团粘泥变质了—如儿子成了流氓或死了,刚买的BMW被偷了,房子遇地震全毁了……,您能堪忍吗?试问自己,不要回避,更不要说—我没那么倒霉。若是一个修行人,就好比雕木头一样,得把多余的部份去掉,才能独存所要的形像;所以出家要先剃发穿染坏色的衣,且出离“小我”的家,去完成“大我”的奉献;如印度德雷莎修女所创办“垂死者之家”的住院修女,他们也过著清贫的生活,每人只有二或三套补了又补的纱丽,每天作息除了服务就是祈祷,但她们却甘之如饴地充满喜悦。
“舍得”—没有“舍”怎能“得”,没有“付出”那来的“收获”?由于我们过去生有造善业,所以召感世间的荣华富贵,可令感一时、一世的荣耀;但是在因地当中,我们是以有生有灭的无常之心所造,所以今生所感的果报也必定是有生灭的,(所以天人福报不可依恃,终非究竟解脱。如果您是不怕再轮回的苦,当然可以在世间五欲上追求;不然是非修出世法不可的。)它的势力再大,就如奋力将石头往天空一掷,再高远总是迟早会掉落到地面的;面对这种无常迁变的坏苦(三苦之一。佛法将人身心之苦大略分三:(1)、苦苦:即一切不如意的苦受法,它会逼迫身心。(2)、坏苦:即一切如意的乐受法,它会因无常变异为苦受,所谓乐极生悲。(3)、行苦:除了如意、不如意法之外,所余的舍受法,也就是因缘和合的一切有漏造作,所以有生灭迁流的身心逼恼,就如同“岁月无情摧人老”一般,年轻总不识老年的滋味,待醒觉之时总是悔恨多。)如果修行人有智慧地保持平常心不仅尚可堪忍,乃至以觉悟无常败坏之苦,更可为入道之门;但问题是—凡夫众生不是如此,对于快乐的果报是爱取的,若平日对此五欲染污之境界贪爱一分,便心理准备—当无常变异或失去时,便要承担一分的痛苦,有十分就有十分的苦;就如天平的两端,当失去平衡时,不要只短视的看到翘起的一端,还要注意隐伏在平衡下的另一端才对的。(因为三界本就是对待而生—有长即有短、美丑、高低、贫富皆是如此。)
既然觉悟三界五欲究竟是苦受,那么要将心安于何处?三国的诸葛亮先生,纵然才高八斗地说出“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但实际上他仍跳脱不出业力地搞世间法那一套。只有内心真正的寂静—“风雨中的宁静”,这种不受外境干扰的内心状态,才能得到快乐;即如大般涅槃的境界,才是一个实修的佛弟子真正的大皈依处。道证法师曾说过一句话很有道理:只有内心不快乐(不寂静)的人,才须要“娱乐”;您不觉得—当您花大把的钞票到国外疯狂采购、去逛街看电影、当追星族、大吃大喝一顿,或者在网咖泡一整天,沉溺在虚拟的情节当中,(竟然有人打电动,几天几夜不眠不休地撕战,结果死在网咖。)其结果只有—赚取身心的疲劳而已。
物质文明的进步,除了带给人们更加颓废怠惰外,心又何尝有幸福的感受?!多了几条南北高速公路、铁路,更没有时闲承欢膝下于父母;(当天即可往返,连一同进餐的时间也没有。)手机、网路,除了让电讯公司狠狠的敲了一笔,并没有消除内心的空虚与不安;大专学校的升格改制,只更降低了教育的品质;不仅IQ没增长,EQ更弱得不行,连硕士、博士也解决不了自已的情绪问题,以至于朋友、感情及学业压力竟都成了年轻人自杀的诱因;加上媒体资讯的快速传播,若未具洞悉的智慧,固然有才、有钱等样样占在前面的人,承受不了身心、物质相对而生的压力;就连没才、没钱等,输在起跑点上的人们,原本更有条件修“少欲知足”行的,却因妄想分别比较,所带来的压力创伤更是不小。真是哀哉!!
总结前面所提“日本官方将全国一年自杀人数三万四千的高自杀率,归咎于低迷不振的经济。”这样的论点,看了上面那么长的文字,您该心里有数了吧!无怪乎前面引宋朝杨杰居士所说:“爱不重,不生娑婆。”爱什么?就是贪爱一切虚妄的“相”啊!
经济的成长与衰退,只是无常相状的迁变而已,就如海浪有“高”便必然地等著「低”下,世间那有一法永远处在颠峰的状态呢?就如我们凡夫的心,时时保持在喜悦的状态也是不正常的;所以有是忧郁的心情,也是一般凡心的状态,只是一直持续一天到二周左右便成“忧郁症”了。因此,经济相上的迁变,只是造成自杀表相的原因而已,好比一个向来淡泊、少欲知足的人,经济的成长与衰退与他何干呢?这不正显示—大家对物欲的贪爱太过强烈之故吗?!故俗云:“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而《八大人觉经》中云:“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由此看来,只求经济的快速成长,而忽略心灵智慧的相齐并进;本来有灵性的众生,应合理地运用无情的物质,或者说有情与无情应和谐地相依相存才对,而今却反被物质操控;这才是造成自杀的很本原因吧!
有道友很慈悲地提出一个论点来警策我们—如果我们今生没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证无生忍,“乘愿”再回入娑婆世界,而是不幸“乘业”再来的话,是百分之百有可能赶上下一个世纪的流行病—忧郁症(还有躁郁、精神分裂等),因为时代的巨轮必因众生共业之力,仍继续不断地前进,物质文明的泛滥开发,取代了人性的成长,您—必须从妈妈的肚子生下,妈妈为要多赚些钱,让您不要输在起跑点;而想必须更努力的补英、数、理、化、电脑、篮球……才能高人一等出人头地,接著「五子”须登科……,然后得忧郁症、癌症、最后老死,再来一次“生命之旅”。前几天在电话中策励大姊要好好念佛求生西方,“难道您还想再来一次吗?”她坚决的告诉我:“拜托!千万不要了……”
请不要短视地只追求今生的享乐,或故意为逃避痛苦而自杀,因为将遗留多生多世的悔恨;如佛经中曾提及:有一次佛和阿难尊者一同在旷野游行,阿难见到天人为一具骷髅散花供养,另一具骷髅却为恶鬼所捶打;阿难有疑故问佛,佛告诉阿难—这二具骷髅各是天人与恶鬼的前身;因前世修十善所以升天享天乐,为报恩故来散花供养;反之,因前世造恶业,故堕鬼道受剧苦,为报复故来捶打。所以有智慧、责任感的人,必不至于将眼光只放在这一世而已。
记得前几年在中山高速公路上,看到一面保险公司的大广告墙,上面有一句广告用词,大概是这样的—“让我们保障您的梦想!”这家公司只要您按时缴付保费,或许可以保障到您这一世死亡之前,但现世当中恐怕也无法保障因有这些“梦想”而得到内心真正的快乐,更何况您还有生生世世不断的“梦想”要去酬偿呢!!与道友的警策,一同送您作参考;如果公信力不够,就相信佛!再不尔,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警示您我的。
下一科再来看看—没有了“面包”(喻已于此科为我所破的物质文明)的爱情,它的背后真实面貌如何—
认清爱情背后的真相
千百个自杀理由,似乎皆可让我及世人感到同情;然为了世间的男欢女爱而自杀的,往往是最傻,而且最令人感到伤心,但竟是最为常见的,占了60%,故应让大家彻底了解—“爱情是个什么东西?”
好看色情影碟的人,我如果试问:剧中的男女主角是七、八十岁的老太公、老太婆领衔主演,您想花钱买来看吗?应该120%的人都是相同的答案—“不”,再加上怪异、作呕的表情吧!(这是我为劝诫,而询问过每一位青年所得到的答案,与无法想像的表情。)在佛法教其中《大智度论》卷十二中所说到:“如一美色,淫人见之以为净妙,心生染著;不净观人视之,种种恶露,无一净处;等妇见之,妒嗔憎恶,目不欲见,以为不净。淫人视之为乐,妒人观之为苦,行人观之得道,无豫(厌也)之人视之,无所适莫(厚薄),如见土木。若此美色实净,四种人观,皆应见净;若实不净,四种人观,皆应不净;以是故知,好丑在心,外(境)无定也。”故说“色不迷人,人自迷”也。
再看看《自杀以后的真相》一书作者理性的评判:“爱情是个甚么东西?别的情形,我们暂且不问,只问发生恋爱关系的那些青年男女,究竟为了什么,甘心把性命牺牲?我想现在的人,高唱爱情,莫非就为这“爱情”二字么?恐怕除了这二字,世间再没有那么大的魔力,可以叫人自愿就死。但是死了,爱情还存在么?并且爱情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我们也应当把这二字的意义,认明一下。我们常常听别人说什么爱情神圣咧!爱情纯洁咧!还有什么爱情艳似花咧,爱情美如玉咧!那些甜甜蜜蜜和和顺顺的美名,听到耳朵里,好像肉都要麻,骨都要酥,心思被它们弄得摇摇不定了。话虽这么说,傻终究是傻,这里头神秘的魔力,究竟有些莫名其妙。我就问道:爱情二字,多么的好,那么在父子兄弟朋友之间,行不行呢?因此有人答道:爱情的意义,却有广狭的,…
《等待黎明的时刻(修德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