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鮮事”,而他想像不出,在寺院清修每日固定的—功課、睡眠、一天早午兩頓(再變也是粥、飯、菜)飲食(甚至有人日中一食)刻板的生活,如果短期還可以忍受,長期地十年、二年乃至五十年如何過得去?”我笑了笑告訴他:“如果您期待著高潮的新鮮感,那就要有承受低潮落寞感的心理准備,因爲這是無法避免的;所以有智慧的人,是求—平常心。”
“平常心”叁個字容易寫,更易說,但要保持心的“平常”,(不是一分鍾,十分鍾而已。)豈是容易做到?您即使沒玩過,也大概可以想像“塑”泥人或捏粘土,以及木“雕”刻佛像吧!做個比較—一般未論修行的凡夫俗子,就如同塑泥人一樣,用一團團的粘泥組合成一個人,就好比俗話說用“五子登科”—妻子、兒子、車子、房子、錢子(也代表事業)來組成填空自己的人生;(但獨缺了奉養父母、道德良心,所以往往成了有身無心的行屍走肉。)而當中的某一團粘泥變質了—如兒子成了流氓或死了,剛買的BMW被偷了,房子遇地震全毀了……,您能堪忍嗎?試問自己,不要回避,更不要說—我沒那麼倒黴。若是一個修行人,就好比雕木頭一樣,得把多余的部份去掉,才能獨存所要的形像;所以出家要先剃發穿染壞色的衣,且出離“小我”的家,去完成“大我”的奉獻;如印度德雷莎修女所創辦“垂死者之家”的住院修女,他們也過著清貧的生活,每人只有二或叁套補了又補的紗麗,每天作息除了服務就是祈禱,但她們卻甘之如饴地充滿喜悅。
“舍得”—沒有“舍”怎能“得”,沒有“付出”那來的“收獲”?由于我們過去生有造善業,所以召感世間的榮華富貴,可令感一時、一世的榮耀;但是在因地當中,我們是以有生有滅的無常之心所造,所以今生所感的果報也必定是有生滅的,(所以天人福報不可依恃,終非究竟解脫。如果您是不怕再輪回的苦,當然可以在世間五欲上追求;不然是非修出世法不可的。)它的勢力再大,就如奮力將石頭往天空一擲,再高遠總是遲早會掉落到地面的;面對這種無常遷變的壞苦(叁苦之一。佛法將人身心之苦大略分叁:(1)、苦苦:即一切不如意的苦受法,它會逼迫身心。(2)、壞苦:即一切如意的樂受法,它會因無常變異爲苦受,所謂樂極生悲。(3)、行苦:除了如意、不如意法之外,所余的舍受法,也就是因緣和合的一切有漏造作,所以有生滅遷流的身心逼惱,就如同“歲月無情摧人老”一般,年輕總不識老年的滋味,待醒覺之時總是悔恨多。)如果修行人有智慧地保持平常心不僅尚可堪忍,乃至以覺悟無常敗壞之苦,更可爲入道之門;但問題是—凡夫衆生不是如此,對于快樂的果報是愛取的,若平日對此五欲染汙之境界貪愛一分,便心理准備—當無常變異或失去時,便要承擔一分的痛苦,有十分就有十分的苦;就如天平的兩端,當失去平衡時,不要只短視的看到翹起的一端,還要注意隱伏在平衡下的另一端才對的。(因爲叁界本就是對待而生—有長即有短、美醜、高低、貧富皆是如此。)
既然覺悟叁界五欲究竟是苦受,那麼要將心安于何處?叁國的諸葛亮先生,縱然才高八鬥地說出“淡泊以明志,甯靜以致遠”,但實際上他仍跳脫不出業力地搞世間法那一套。只有內心真正的寂靜—“風雨中的甯靜”,這種不受外境幹擾的內心狀態,才能得到快樂;即如大般涅槃的境界,才是一個實修的佛弟子真正的大皈依處。道證法師曾說過一句話很有道理:只有內心不快樂(不寂靜)的人,才須要“娛樂”;您不覺得—當您花大把的鈔票到國外瘋狂采購、去逛街看電影、當追星族、大吃大喝一頓,或者在網咖泡一整天,沈溺在虛擬的情節當中,(竟然有人打電動,幾天幾夜不眠不休地撕戰,結果死在網咖。)其結果只有—賺取身心的疲勞而已。
物質文明的進步,除了帶給人們更加頹廢怠惰外,心又何嘗有幸福的感受?!多了幾條南北高速公路、鐵路,更沒有時閑承歡膝下于父母;(當天即可往返,連一同進餐的時間也沒有。)手機、網路,除了讓電訊公司狠狠的敲了一筆,並沒有消除內心的空虛與不安;大專學校的升格改製,只更降低了教育的品質;不僅IQ沒增長,EQ更弱得不行,連碩士、博士也解決不了自已的情緒問題,以至于朋友、感情及學業壓力竟都成了年輕人自殺的誘因;加上媒體資訊的快速傳播,若未具洞悉的智慧,固然有才、有錢等樣樣占在前面的人,承受不了身心、物質相對而生的壓力;就連沒才、沒錢等,輸在起跑點上的人們,原本更有條件修“少欲知足”行的,卻因妄想分別比較,所帶來的壓力創傷更是不小。真是哀哉!!
總結前面所提“日本官方將全國一年自殺人數叁萬四千的高自殺率,歸咎于低迷不振的經濟。”這樣的論點,看了上面那麼長的文字,您該心裏有數了吧!無怪乎前面引宋朝楊傑居士所說:“愛不重,不生娑婆。”愛什麼?就是貪愛一切虛妄的“相”啊!
經濟的成長與衰退,只是無常相狀的遷變而已,就如海浪有“高”便必然地等著「低”下,世間那有一法永遠處在顛峰的狀態呢?就如我們凡夫的心,時時保持在喜悅的狀態也是不正常的;所以有是憂郁的心情,也是一般凡心的狀態,只是一直持續一天到二周左右便成“憂郁症”了。因此,經濟相上的遷變,只是造成自殺表相的原因而已,好比一個向來淡泊、少欲知足的人,經濟的成長與衰退與他何幹呢?這不正顯示—大家對物欲的貪愛太過強烈之故嗎?!故俗雲:“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而《八大人覺經》中雲:“多欲爲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爲,身心自在。”“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由此看來,只求經濟的快速成長,而忽略心靈智慧的相齊並進;本來有靈性的衆生,應合理地運用無情的物質,或者說有情與無情應和諧地相依相存才對,而今卻反被物質操控;這才是造成自殺的很本原因吧!
有道友很慈悲地提出一個論點來警策我們—如果我們今生沒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證無生忍,“乘願”再回入娑婆世界,而是不幸“乘業”再來的話,是百分之百有可能趕上下一個世紀的流行病—憂郁症(還有躁郁、精神分裂等),因爲時代的巨輪必因衆生共業之力,仍繼續不斷地前進,物質文明的泛濫開發,取代了人性的成長,您—必須從媽媽的肚子生下,媽媽爲要多賺些錢,讓您不要輸在起跑點;而想必須更努力的補英、數、理、化、電腦、籃球……才能高人一等出人頭地,接著「五子”須登科……,然後得憂郁症、癌症、最後老死,再來一次“生命之旅”。前幾天在電話中策勵大姊要好好念佛求生西方,“難道您還想再來一次嗎?”她堅決的告訴我:“拜托!千萬不要了……”
請不要短視地只追求今生的享樂,或故意爲逃避痛苦而自殺,因爲將遺留多生多世的悔恨;如佛經中曾提及:有一次佛和阿難尊者一同在曠野遊行,阿難見到天人爲一具骷髅散花供養,另一具骷髅卻爲惡鬼所捶打;阿難有疑故問佛,佛告訴阿難—這二具骷髅各是天人與惡鬼的前身;因前世修十善所以升天享天樂,爲報恩故來散花供養;反之,因前世造惡業,故墮鬼道受劇苦,爲報複故來捶打。所以有智慧、責任感的人,必不至于將眼光只放在這一世而已。
記得前幾年在中山高速公路上,看到一面保險公司的大廣告牆,上面有一句廣告用詞,大概是這樣的—“讓我們保障您的夢想!”這家公司只要您按時繳付保費,或許可以保障到您這一世死亡之前,但現世當中恐怕也無法保障因有這些“夢想”而得到內心真正的快樂,更何況您還有生生世世不斷的“夢想”要去酬償呢!!與道友的警策,一同送您作參考;如果公信力不夠,就相信佛!再不爾,大科學家愛因斯坦也曾警示您我的。
下一科再來看看—沒有了“面包”(喻已于此科爲我所破的物質文明)的愛情,它的背後真實面貌如何—
認清愛情背後的真相
千百個自殺理由,似乎皆可讓我及世人感到同情;然爲了世間的男歡女愛而自殺的,往往是最傻,而且最令人感到傷心,但竟是最爲常見的,占了60%,故應讓大家徹底了解—“愛情是個什麼東西?”
好看色情影碟的人,我如果試問:劇中的男女主角是七、八十歲的老太公、老太婆領銜主演,您想花錢買來看嗎?應該120%的人都是相同的答案—“不”,再加上怪異、作嘔的表情吧!(這是我爲勸誡,而詢問過每一位青年所得到的答案,與無法想像的表情。)在佛法教其中《大智度論》卷十二中所說到:“如一美色,淫人見之以爲淨妙,心生染著;不淨觀人視之,種種惡露,無一淨處;等婦見之,妒嗔憎惡,目不欲見,以爲不淨。淫人視之爲樂,妒人觀之爲苦,行人觀之得道,無豫(厭也)之人視之,無所適莫(厚薄),如見土木。若此美色實淨,四種人觀,皆應見淨;若實不淨,四種人觀,皆應不淨;以是故知,好醜在心,外(境)無定也。”故說“色不迷人,人自迷”也。
再看看《自殺以後的真相》一書作者理性的評判:“愛情是個甚麼東西?別的情形,我們暫且不問,只問發生戀愛關系的那些青年男女,究竟爲了什麼,甘心把性命犧牲?我想現在的人,高唱愛情,莫非就爲這“愛情”二字麼?恐怕除了這二字,世間再沒有那麼大的魔力,可以叫人自願就死。但是死了,愛情還存在麼?並且愛情究竟是個什麼東西呢?我們也應當把這二字的意義,認明一下。我們常常聽別人說什麼愛情神聖咧!愛情純潔咧!還有什麼愛情豔似花咧,愛情美如玉咧!那些甜甜蜜蜜和和順順的美名,聽到耳朵裏,好像肉都要麻,骨都要酥,心思被它們弄得搖搖不定了。話雖這麼說,傻終究是傻,這裏頭神秘的魔力,究竟有些莫名其妙。我就問道:愛情二字,多麼的好,那麼在父子兄弟朋友之間,行不行呢?因此有人答道:愛情的意義,卻有廣狹的,…
《等待黎明的時刻(修德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