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向究竟彼岸的智慧
定明法师
一、来此何为
正式开讲之前,我要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来此何为
”大家是否清楚,来到这个讲堂、跨进寺院山门的目的是什么
不论是从长远的目的也好,还是从当下的发心也好,每一个人的学佛动机非常重要。
六祖慧能祖师原来跟诸位一样也是在家信徒,听闻一位长者诵《金刚经》,就发起了出家意愿,从广东跑到湖北的黄梅四祖寺弘忍禅师那里。当他徒行到四祖寺的时候,五祖弘忍问他,“尔这阁僚来此何为”
大家知道六祖怎么回答吗
“唯求作佛,不求余物”。那今天诸位来此求什么
(众答:作佛,开智慧。)六祖因有这样一个心胸,才成就了他后来一生的修行、弘法、度生的事业。
所以当我回想起这句话的时候,感触非常深刻。六祖讲“菩提自性,本自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是佛教当中最为究竟的法义,每个人的内心当中都有与佛无二的真如佛性,只要我们能够深自观照,佛性的光明就得以呈现,所以修行的用功点就在于观心。同时,六祖的教诫也说明一个问题:一个生命能否趋向于觉醒、能否成就于究竟的解脱,来自于我们每一个人对自我生命的担当。“唯求作佛,不求余物”,那是一种何等的担当
有了这样一种担当,我们就可以克服修道当中出现的任何障缘;有了这样一种担当,我们的生命归途才是坚定不移的。
所以每一个人都要清楚“来此何为”
等你有了这样一种生命担当以后,我们才有可能进行下面的学习。
二、般若名义与意趣
“般若”,梵文叫作prajna,翻译成为中文的话叫作“智慧”,同时它有很多不同的名字,有的时候叫明、智、慧、正见、正观、毗婆舍那。我们虽然把般若翻译成为“智慧”,但它无法诠释般若的真实含义,在《大智度论》翻译做智慧。这种智慧是“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更无胜者,穷尽到边。”
佛法的智慧,尤其是大乘佛法所讲的般若智慧,是世间的世智辩聪无法比拟的。世间的“智慧”没有办法令我们的身心获得安顿,也没有办法破解我们内在的烦恼,反而会把我们的生命引向烦恼,引领我们的生命在六道轮回中不断流转。而佛法的智慧就是从世间的世智辩聪中跳跃出来,全面地、深刻地审视生命的真相,由此破解世间的烦恼。尤其是,大乘佛法的般若,它是既超越于世间的世智辩聪、也超越于声闻、缘觉二乘只求自己解脱的智慧,是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有胜者。
智慧象征着佛教的见地,见地不到位,修行不要谈。有了见地就好象我们长了一双眼睛一样,能够洞察身心的如实,观照世间的真相。我时常会开玩笑地说,我们虽然长了一双肉眼,但是比较“缺心眼”,为什么这样讲
我们这一双眼睛只看外在的世界,从来不观照自己的身心,所以就比较无明。
那么大乘佛法里面所讲的般若波罗蜜,它到底为谁讲的
我们来看一段经文,《摩诃般若钞经·道行品第》卷第一:“欲学声闻地道,当闻般若波罗蜜,当学当持当守。欲学辟支佛地道,当闻般若波罗蜜,当学当持当守。欲学菩萨地道,当闻般若波罗蜜,当学当持当守。所以者何
般若波罗蜜法甚深广大故,菩萨摩诃萨所学。”不论你是学声闻、辟支还是菩萨,你必须要闻、学、持、守般若法,我们才有可能获得解脱。后面提到“菩萨摩诃萨所学”是很关键的一点,摩诃般若波罗蜜,这种所谓的大智慧、究竟到彼岸的这种法,佛陀为什么人而讲
为我们来讲吗
是吗
假如你有担当,佛陀就是为你讲的;你没有担当,那就不是为你而讲的。玄奘法师翻译过六百卷的《大般若经》,这里面的大般若法,不是为声闻、辟支佛讲的,他是专门为菩萨而讲。
为何为菩萨而讲
因为菩萨有那种生命的担当,他的生命可以承受般若法义的灌溉、加持。如果你不是菩萨的发心,菩萨的担当,佛陀给你讲般若法,破除一切空,很多人听到一切法空的道理就害怕得不得了,这个佛没办法学了,一切空了我可怎么办
没办法活了。那就说明你的担当不行,你还不知道佛陀讲一切法空、讲般若波罗蜜的原因。
智慧一般来讲有三种分类:第一种是闻慧、思慧和修慧;第二种是作世俗谛慧、胜义谛慧和饶益有情慧;第三种是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和方便般若。我们侧重于第三种分类的四种般若为大家介绍一下:
首先,文字般若,就是说语言、文字可以启发我们的智慧,能够诠释世间、生命的真相;观照般若,是证悟实相的一种修持法,《瑜伽师地论》里面讲,修观照般若要“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返照自身自心。
文字般若、观照般若都很好理解,第三个实相般若很难理解,因为它超越我们每个人的经验范畴。“离文字相、离语言相、离心缘相”(《大乘起信论》),“是离诸戏论唯证相应。”你只有去体证,才能感受得到什么叫做实相。《法华经》里面叫作“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的这种智慧,是你能够洞察到的一种智慧。所以经典讲实相的智慧是“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
第四个方便般若。方便般若是由证得实相般若以后的一种用。《般若经》说“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这是讲实相般若的意思;“方便将出毕竟空,严土熟生”,是讲已经证得究竟的空性智慧以后,去做庄严佛土、度化有情的善巧智慧,叫做方便般若。
这四种般若,实相般若为体,方便般若、观照般若为用,文字般若为相。从我们众生修学的角度来讲,是先从文字入手,闻思;有了闻思以后,我们起观照;有了观照以后,我们不断地去证得实相;由证得实相之后,去起度化众生的智慧之用。如果从诸佛菩萨角度讲,他是有了般若之体,然后起用、显相。
三、般若是正法眼
般若是一切佛法的眼目,没有般若,三藏十二部,都不成为佛法;有般若贯穿佛陀一代时教当中,我们才有可能感受到佛法的特质。
佛法跟世间哲学以及宗教的最大区别就是有般若智慧的洞见,佛教特别把般若智慧树立在一个非常高的高度,这个叫做“正法眼”。有此“正法眼”我们才有可能辨别世出世间染净诸法的真实相,我们分三个方面具体来学习一下:
般若是大乘道体、般若在佛法中的地位、般若的譬喻。
(一)般若是大乘道体
“深观诸法毕竟空,从无碍般若波罗蜜多生起大悲、方便力,起诸功德力,严土熟生,广利群迷。”(《大智度论》)一个菩萨行者,如何才能生起无尽的大悲心,也就是所谓的菩提心
菩提心是面向一切有情,没有任何的抉择、分别。将菩提心、菩萨行落实在修道上,需要有般若智慧做指导。没有般若智慧做指导,你发起的那个菩提心,就没有办法成为胜义菩提心,它属于世俗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从某种角度来讲它是不究竟的。大家有没有发现,当我们的内在缺乏般若智慧引导的时候,我们就无法平等的将菩提心呈现在每一个时空、每一个众生身上,我们所发起的那个菩提心就都是有抉择、有分别的,如果我们去修道就会感到内在动力不足。假如没有智慧的人让他去持戒,那简直是一种痛苦;没有智慧的人去布施,也是非常痛苦的——因为我们的起点就已经有一个设定、抉择一个对象,然后把这个布施出去,你自认为在修菩萨行、发菩提心,其实跟菩提心一点边儿都没沾上。真正的菩提心是在般若智慧空观的状态下,没有任何的抉择、贪着、局限,是深广无边的。
(二)般若在佛法中的地位
佛陀一生讲法四十九年,而般若法就讲了二十二年,在佛陀一代教法当中它是核心的法义。
《大智度论》讲:“一切所有善法、助道法
、若声闻法、若辟支佛法、若菩萨法、若佛法,是一切法皆摄入般若波罗蜜中。”这是讲世出世间的一切善法,皆摄入在般若波罗蜜里面。
《金刚经》里面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这是告诉我们一切诸佛及诸佛所修的善法功德,都是来自于般若法。
《心经》里面讲道:“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众生、菩萨想要成就究竟的佛道,必须要有般若作为引导。你想让世间的善法成为出世间的解脱之因,你也必须有般若。有了般若见,在世间上所做的一切善行,都可以升华到一种菩萨行的修行高度。所以,菩萨的修持要“善用其心”,只有善用其心,我们才有可能转化我们每日、每时、每刻的所缘境,成为一种修道的契机。
正如般若经所讲,“五度如盲,般若如导。”没有了般若智慧,你所修的其他五度都是缺一双眼睛。缺了一双眼睛的人,即使他的行持动机很好,但结果可能挺可悲。如果把一个行者的修行比喻成走路的话,他虽然在走,但是眼睛没有办法去看外在的世界,结果会怎样
不是绊倒就是摔倒,不管走多久、走多远,他都无法走到目的地。
(三)般若之喻
正是般若的这样一个重要性,所以在《心经》里面,有一个比喻,说般若“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般若是咒语吗
(众答:不是。)那为什么又被比喻成一种咒语呢
那是因为众生的喜好。我们每个人,从骨子里面都希望有一种咒语,非常厉害的,你念一下,什么问题都解决了、烦恼没了、成佛了。所以根据众生的喜好,佛陀把般若智慧比喻成为大神咒、大明咒。大神咒具备无限的力量,大明咒具备无限的光明,“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呀。当烦恼来临的时候,你稍加提醒自己:噢,烦恼生起了,我这个时候要观照自己,烦恼当下就会化解掉。这就叫“能除一切苦”啊。所以佛陀在经典里面讲“般若如大火炬,四边皆不可触”,就好象大火一样,任何的烦恼来临,只要般若的火焰一燃烧,烦恼都彻底被瓦解。(《大智度论》“般若如大火炬,四边皆不可触,触之为火所烧。”)
四、般若的见地与修道
现在我们要进入这一…
《度向究竟彼岸的智慧(定明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