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巡礼——可潜法师开示摘录
古代的丛林,主要有禅堂、客堂、库房、衣寮等四大堂口,即可成为一寺庙道场;今日的寺院,更增设有佛堂、讲堂、教室、会议厅、交谊室、谈话室、图书馆、美术馆、抄经堂、往生堂、斋堂、寮房等,以符合现代弘法的需要。
寺院的由来:
寺院为佛寺的通称。是僧尼驻锡以修行办道的处所。
印度最早的寺院,是佛陀在世时,设立于中印度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及舍卫城的祗园精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佛教寺院,汉明帝洛阳建立——白马寺。
寺院的别称:
院:原意为周围有垣,转称为周垣或指有回廊的建筑物,或指官舍等。
庵:又作"庵",出家及隐遁者的草庵。后称比丘尼的住处为庵、庵寺。
堂:又称殿堂,殿宇的意思,与"塔"构成寺院的主体。
僧伽蓝:略称"伽蓝","众园"的意思,是僧众共住的园林。
精舍:意为智德精炼者的舍宅。
兰若:意译无诤、空闲处,意指远离村落,安静而适于修行的空闲处。
刹:因一般寺院均有于堂前立刹(幡竿)的风俗,因而得名。
丛林:众多僧人居住于一处修学办道,像树林一般丛聚,以" 林"做比喻,而称寺院为丛林。
道场:修习佛法的场所。隋炀帝令天下的寺改称为道场。
律寺:又作律院,专指依准戒律修行者止住的寺院。
讲寺:指专研天台、华严二宗为主的寺院。讲院者,以讲明诸经的旨意为务。
讲堂:供作讲经说法的建筑。
莲社:为念佛修行的结社。源于东晋慧远大师在庐山所创的结社念佛。
一、 山门:意为寺院正面的楼门,寺院的一般称呼。过去的寺院多居山林,故名“山门”。通常寺院为了避开市井尘俗而建于山林之间,因此称山号、设山门。后世造于平地、市井中之寺院,亦泛称山门。一般有三个门,所以又称"三门"。
山门三意:1.涅磐的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
2.菩萨进趋菩提的三法门:慈悲,智慧,方便。
3.修学佛法的三种途径:信,解,行。
山门或有影壁,可避煞气,气场呈S形,意为曲则有情。
入山门,入菩提路,菩提:意思是觉悟、智慧。
二、 钟鼓楼:
钟鼓是寺院报时、集众所敲打的法器。
钟在佛寺中的作用:断烦恼。长智慧。报时集众。赞呗号令。脱离轮回,成等正觉。庄严道场。
钟鼓寓意的思想:苦空无常——离苦得乐。
缘起性空,惜缘无常。中国佛学院院训:知恩报恩。
钟:发人深省,鼓:催人奋进。
闻钟声,烦恼清。证菩提,智慧增。
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暮鼓唤回苦海梦迷人……
三、天王殿:
弥勒菩萨:是“贤劫”千佛中的第五尊佛,他将在释迦牟尼佛涅槃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从兜率天降生人世,在龙华树下成佛,继承释迦牟尼佛的事业,化度众生,这就叫做“补处菩萨”。”包容,平等,欢喜的象征。笑称:佛门的形象代言人。
大肚包容:了却人间多少烦恼事,
欢喜常笑:笑开天下多少古今愁。
韦 驮 菩 萨:
示现将军身,保护寺院和修行者的安全的。韦驮菩萨曾发愿,要在贤劫千佛中,永恒地在每一尊佛出世时,护持佛法,为众生服务。并且他也是贤劫千佛之一,将在九百九十九尊佛以后成佛,也就是说,他将是贤劫中第一千尊佛,他的称号叫“楼至佛”。
四 大 天 王:
负有视察众生的善恶和保护佛法僧三宝的神圣职责。虽然他们表现了“怒目”的相貌,但还是具有慈悲的心肠,主要是为了降伏那些危害佛法的魔鬼的;这也可以象征我们佛教大雄无畏的精神。”
东方持国天王:手拿琵琶,西方广目天王:臂绕一龙,南方增长天王:手拿宝剑,北方多闻天王:手持一伞,四法器象征:“风”、“调”、“雨”、“顺”。
四、大 雄 宝 殿:
中间的一尊是我们的本师、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在他左边的一尊是东方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琉璃光如来;那右边的一尊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
寺院大殿供奉的佛像本来是没有一定的。很多寺院都是供奉这“三世佛”的;但也有的寺院供奉西方三圣像——中间是阿弥陀佛,两旁是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有的供奉释迦牟尼佛和他的大弟子像——中间是释迦世尊的坐像,两旁立着的:年轻的一位是阿难尊者,年长的一位是迦叶尊者;
释 迦 牟 尼 佛
“释迦牟尼佛是贤劫千佛的第四尊佛。由于他同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特别有缘,就在距今二千五百多年以前的四月八日那天,从兜率天内院降生人间,诞生在印度的一个迦毗罗卫国为太子。姓乔答摩,名叫悉达多。父亲叫净饭王,母亲名摩耶。悉达多王子十六岁那年,父王为他娶了邻国的一位王女耶输陀罗为妻,生了一个儿子叫罗睺罗,这就是释迦牟尼佛出家前的家庭情况。他和我国的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
由于他看到了众生的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等种种痛苦,和众生之间弱肉强食、互相压迫的不平等现象,为了要彻底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解决从不平等现象中所产生的痛苦,因此,他舍弃了自己荣华富贵的宫廷生活,在二十九岁那年,离开了温暖的王家,艳丽的妻子,甚至太子的尊位,毅然出家去修道。在修道期间,尝尽了千辛万苦。游遍了印度各国,参遍了各种哲学理论,但都不能使他满意。于是他就单独在雪山苦修学道,整整地修了六年,最后在三十五岁那年十二月八日的一个晴空皎洁、星月满天的拂晓,大彻大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成了一位功行圆满的佛。
“在这以后的四十多年中,释迦牟尼佛遍历了印度各地,教化众生,讲经三百余会,救度了无数的众生。到八十岁的那年二月十五日,他化度众生的缘已圆满,就在拘施那城娑罗双树的中间入涅槃。
药师琉璃光如来
“药师琉璃光如来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又称做大医王佛;因为他能使众生离苦得乐,解脱众生的病痛、苦难和灾害,所以人们都称他为“消灾延寿药师佛”。当他在行菩萨道时,曾发了十二大愿,每愿都是为了满众生愿、拔众生苦、医众生病。成了佛以后,他始终在实践着他的大愿。”
“离这里向东,过十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佛国土,有一世界,就是琉璃世界。那里的一切,都是无比的清净光明,没有杂秽的土地,也没有三恶道,所有正报、依报的功德庄严,和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两样。”
阿 弥 陀 佛
《赞佛偈》“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阿弥陀佛成佛以来,已经有十个劫的时期了。在他还没有成佛以前,做一个国王的时候,有一位“世自在王佛”正住世教化,他听了世自在王佛说的法,觉得很有道理,就出家修行,名叫“法藏”。就在这时,他发了惊天动地的四十八个大愿。后来,他又经过了不倦的努力,累劫的修行,他终于成了一切众生最尊敬的导师——阿弥陀佛,实现了伟大的四十八愿,出现了一个令人向往的极乐世界。”
《阿弥陀经》上说:离我们这里向西方,过十万亿那么多的佛国土,有一个世界,就是极乐世界。在那个世界里绝对没有苦,只有乐;有种种美好的环境,还有清净的不退菩萨为伴侣,可以使往生到那里去的人安心修学佛法,阿弥陀佛是经常在那里演说佛法教导着他们。本师释迦牟尼佛因为看到极乐世界有很多利益,所以特地劝导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都要发愿往生到那里去!
四大菩萨:观音:大悲,文殊:大智,普贤:大行,地臧:大愿。
十八罗汉:
佛嘱十六罗汉长久住世,护持佛法。
舍利弗尊者,智慧第一。摩诃迦叶尊者,头陀第一。摩诃拘絺罗尊者,答问第一。周利盘陀伽尊者,义持第一。”阿难陀尊者,多闻第一。憍梵波提尊者,供养第一。迦留陀夷尊者,教化第一。薄拘罗尊者,寿命第一。摩诃目犍连尊者,又称“目连”,他原来和舍利弗尊者同是外道,他们早就相识了的。后来,舍利弗尊者先归依了佛,他也就做了佛弟子。他的神通最大,所以称他神通第一。摩诃迦旃延尊者,论议第一。离婆多尊者,无倒乱第一。难陀尊者,仪容第一。罗睺罗尊者,密行第一。宾头卢颇罗堕尊者,福田第一。摩诃劫宾那尊者,星宿第一。阿楼驮尊者,天眼第一。”
象迦叶尊者的苦修,周利盘陀伽尊者的专心,阿难尊者的耐心多闻,迦留陀夷尊者的降低身份,虚心修学,因此,愈加坚信“闻”、“思”、“修”的重要。
另加《法住记》的作者庆友尊者和译者玄奘法师成为第十八位。另外,所说在西藏的寺院中,除原有的十六罗汉外,又加上“弥勒”和“摩耶夫人”,这样也成了“十八罗汉””。
五百罗汉的由来,说法不一。一种说是释迦牟尼佛的五百弟子,另一种说是参加第一次结集或第四次结集的五百比丘。
龙女:刹那成佛,善财:五十三参。是我们青年学佛的榜样。
五、斋堂:
斋堂即是五观堂,寺僧吃饭的地方。五观,僧人吃饭时应该想见的五种思维境界,即1,计功多少,2,自忖德行,3,防心离过,4,正事良药,5,为成道业。斋堂廊柱上所刻楹联:“试问世上人,有几个知道饭是米煮?请看座上佛,也不过认得田自心来”。正体现了“五观”思想。
堂外挂着木鱼(梆),“梆响过堂”,敲木鱼成为僧人进堂用斋的讯号。梆,还有表示寺院规模的作用。鱼头向外,说明这里是丛林大寺,可以接待云游僧人挂单;鱼头向内,说明这里是子孙小庙,无力接待云游僧人挂单;头尾横向,说明这里是一半子孙庙、一半丛林,可以部分接待云游僧人挂单。
斋堂内,用斋的桌凳安放整齐,僧人用斋前要念…
《寺院巡礼(可潜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