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供养咒”,盛菜添饭有行堂僧人经管,用斋时不得说话,规矩很严。
六、毗卢殿:
毗卢遮那佛:正因为供奉了这尊毗卢佛所以现在名为毗卢殿,原名本来叫“净业堂”。毗卢遮那是梵语,全名“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译为“遍一切处”的意思。这尊毗卢佛是通体铜铸,为明代所铸,分为三层:最上层是佛的法身毗卢遮那佛;中间是佛的报身卢舍那佛,全名“圆满报身卢舍那佛”,卢舍那是梵语,译为“光明遍照”的意思。
可潜法师云:圆容,触类是道……
丁香:法源寺的丁香驰名遐迩,已有百年以上历史,大约有几百株之多,早在清朝时期就已经很有名声,清代常有诗人来这里相聚,举行“丁香大会”。民国初我国大诗人徐志摩曾陪同印度诗人泰戈尔来法源寺赏丁香花,曾有诗人程颂万有“葱笼浅色天,空外已无禅,立尽香多处,深知寺有年。”
观朱霞,悟其明丽;观白云,悟其卷舒;观山岳,悟得灵奇;观河海,悟其浩瀚,则俯仰间皆文章也。对绿竹,得其虚心;对黄华,得其晚节;对松柏,得其本性;对芝兰,得其幽芳,则游览处皆师友也。
世尊有密语。迦叶不覆藏。一夜落花雨。满城流水香。
可潜法师问无名:「世尊有密语,迦叶不覆藏。你明白么……」
无名答:「不明白。」
师曰:「汝若不会,世尊有密语。你不明白就对了。汝若会,迦叶不覆藏。」
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圆悟克勤大师是宋朝临济宗杨岐派着名僧人。
他开悟的机缘尤为奇特,是从一首艳诗悟道的。
他参访过许多着名禅师,后来投到五祖法演的门下。
一位吏部提刑大人,向法演问道:“什么是祖师西来意?”
法演回答说:“提刑大人,你少年时代可曾读过一首艳诗?“一段风光画不成,洞房深处恼予情。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后面这两句和祖师西来意颇为相近。”
古时男女授受不亲,一个女子是不能主动对男性表示愉悦之情的,纵然是洞房花烛之夜的新娘子,也不能大声呼叫自己的夫婿。她只能频频使唤贴身丫环小玉拿茶倒水的,无非是要引起丈夫的注意,让他知道自己正在房中等待。历代的诸佛祖师就是这位用心良苦的新娘子,而众生就是那位感觉迟钝的檀郎。祖师们的语录公案、诸佛的教示言说,就是那频呼小玉的弦外之声。
克勤刚巧从外面回来,听到这段公案,
法演知他开悟的机缘已经成熟,遂迅雷不及掩耳地大喝一声:“什么是祖师西来意?庭前柏树子呢!”克勤豁然开解,跑出方丈室外,看见一只公鸡飞上栏杆,正鼓翅引颈高啼,克勤笑道:写成一偈,呈给师父:
金鸭香炉锦绣帷,笙歌丛里醉扶归。
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诗意谓悟道如热恋中的情事,只能自证自知,旁人是无法知道个中况味的。悟境言语道断,不立文字,好比少年的风流韵事,如人饮水,只许自知。
克勤成了法演最杰出的弟子。
七、法宝——藏 经 楼
三藏十二部: ““三藏”是佛教经典的总称,里面分作三类:第一“经藏”,是佛所说的理论,也包括佛弟子所说,经佛印可的。第二“律藏”。是佛所说的戒律。第三“论藏”,是大菩萨们和许多佛弟子根据佛所说的经义,加以阐述或发挥的论文。虽然它们分为“经、律、论”三类,但究竟目的却都是为了要我们去依教奉行,彻底了解“真、俗”二谛的真实意义,以及修习“戒、定、慧”三无漏学的方法。
““十二部”是根据经文的体裁和性质分的十二类。第一类“契经”,是直截说理的长行文字。第二类“重颂”,这是指在长行文字后面用每句一定的字数,或四字、或五字、或七字,重述长行的意义的文体。第三类“讽诵”,它并不依据长行的文义,但同样是用每句一定字数偈颂的形式写出来的。第四类“因缘”,是指经里所说。见佛闻法的因缘和佛说法教化因缘的故事。第五类“本事”,是指佛弟子们过去世因缘的经文。第六类“本生”,是指佛说自己过去世的因缘。第七类“未曾有”,是指记叙佛示现种种神力不可思议的故事。第八类“譬喻”是指用近似的事物说明理论。第九类“论议”,是指用问答体裁来讨论佛法的经文。第十类“自说”,是指无人请问,而由佛自动说法的经。第十一类“方广”,是指说方正广大的真理的经文。第十二类“授记”,是指佛授给弟子们将来成佛的记莂。
这样既丰富、又完美的藏经的。据历史记载,就有过四次着名的结集盛会。
“最初一次结集是在佛灭度后第四个安居期内进行的。一位是摩诃迦叶尊者,他就是这第一次结集盛会的主持人,在会上,阿难尊者负责背诵了“经藏”,优婆离尊者负责诵出了“律藏”,经过大家听了,一致认为没有错误,才定为佛说的。
“在佛灭度后一百十年左右,由长老耶舍召集七百位学德兼优的僧众,依据律藏,断定当时关于戒律上争议问题中有十件事为非法,这是第二次结集。
“在佛灭度二百三十五年后,在阿育王的支持下,以国师目犍连子帝须为首的一千比丘诵出“三藏”,以清除外道掺杂进去的东西,这是第三次结集。
“在佛灭度后四百年左右,由一位虔信佛教的迦腻色迦王发起的,以世友菩萨为首的五百比丘造论解释三藏,这是第四次结集。
“历史上着名的四次结集,各有各的特色,一次比一次丰富。近代,又有两次大规模的结集。一次是距今八十多年前,由缅甸明顿王邀集众多比丘校勘巴利文三藏,并将三藏全文和校勘记刻在石碑上,他们称为第五次结集。另一次是一九五四至一九五六年,缅甸联邦政府为了纪念释迦牟尼佛涅槃二千五百年,发起第六次结集,邀请缅甸、柬埔寨、斯里兰卡、印度、老挝,尼泊尔、巴基斯坦、泰国等国的比丘二千五百人参加,印成了最完善版本的巴利文三藏。被称为“第六次结集””。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愿此殊胜功德,回向法界有情。 净除一切罪障,共成无上菩提。
《寺院巡礼(可潜法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