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寺院巡禮(可潛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供養咒”,盛菜添飯有行堂僧人經管,用齋時不得說話,規矩很嚴。

  六、毗盧殿:

  毗盧遮那佛:正因爲供奉了這尊毗盧佛所以現在名爲毗盧殿,原名本來叫“淨業堂”。毗盧遮那是梵語,全名“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譯爲“遍一切處”的意思。這尊毗盧佛是通體銅鑄,爲明代所鑄,分爲叁層:最上層是佛的法身毗盧遮那佛;中間是佛的報身盧舍那佛,全名“圓滿報身盧舍那佛”,盧舍那是梵語,譯爲“光明遍照”的意思。

  可潛法師雲:圓容,觸類是道……

  丁香:法源寺的丁香馳名遐迩,已有百年以上曆史,大約有幾百株之多,早在清朝時期就已經很有名聲,清代常有詩人來這裏相聚,舉行“丁香大會”。民國初我國大詩人徐志摩曾陪同印度詩人泰戈爾來法源寺賞丁香花,曾有詩人程頌萬有“蔥籠淺色天,空外已無禅,立盡香多處,深知寺有年。”

  觀朱霞,悟其明麗;觀白雲,悟其卷舒;觀山嶽,悟得靈奇;觀河海,悟其浩瀚,則俯仰間皆文章也。對綠竹,得其虛心;對黃華,得其晚節;對松柏,得其本性;對芝蘭,得其幽芳,則遊覽處皆師友也。

  世尊有密語。迦葉不覆藏。一夜落花雨。滿城流水香。

  可潛法師問無名:「世尊有密語,迦葉不覆藏。你明白麼……」

  無名答:「不明白。」

  師曰:「汝若不會,世尊有密語。你不明白就對了。汝若會,迦葉不覆藏。」

  少年一段風流事,只許佳人獨自知。

  圓悟克勤大師是宋朝臨濟宗楊岐派著名僧人。

  他開悟的機緣尤爲奇特,是從一首豔詩悟道的。

  他參訪過許多著名禅師,後來投到五祖法演的門下。

  一位吏部提刑大人,向法演問道:“什麼是祖師西來意?”

  法演回答說:“提刑大人,你少年時代可曾讀過一首豔詩?“一段風光畫不成,洞房深處惱予情。頻呼小玉元無事,只要檀郎認得聲。”後面這兩句和祖師西來意頗爲相近。”

  古時男女授受不親,一個女子是不能主動對男性表示愉悅之情的,縱然是洞房花燭之夜的新娘子,也不能大聲呼叫自己的夫婿。她只能頻頻使喚貼身丫環小玉拿茶倒水的,無非是要引起丈夫的注意,讓他知道自己正在房中等待。曆代的諸佛祖師就是這位用心良苦的新娘子,而衆生就是那位感覺遲鈍的檀郎。祖師們的語錄公案、諸佛的教示言說,就是那頻呼小玉的弦外之聲。

  克勤剛巧從外面回來,聽到這段公案,

  法演知他開悟的機緣已經成熟,遂迅雷不及掩耳地大喝一聲:“什麼是祖師西來意?庭前柏樹子呢!”克勤豁然開解,跑出方丈室外,看見一只公雞飛上欄杆,正鼓翅引頸高啼,克勤笑道:寫成一偈,呈給師父:

  金鴨香爐錦繡帷,笙歌叢裏醉扶歸。

  少年一段風流事,只許佳人獨自知。

  詩意謂悟道如熱戀中的情事,只能自證自知,旁人是無法知道個中況味的。悟境言語道斷,不立文字,好比少年的風流韻事,如人飲水,只許自知。

  克勤成了法演最傑出的弟子。

  七、法寶——藏 經 樓

  叁藏十二部: ““叁藏”是佛教經典的總稱,裏面分作叁類:第一“經藏”,是佛所說的理論,也包括佛弟子所說,經佛印可的。第二“律藏”。是佛所說的戒律。第叁“論藏”,是大菩薩們和許多佛弟子根據佛所說的經義,加以闡述或發揮的論文。雖然它們分爲“經、律、論”叁類,但究竟目的卻都是爲了要我們去依教奉行,徹底了解“真、俗”二谛的真實意義,以及修習“戒、定、慧”叁無漏學的方法。

  ““十二部”是根據經文的體裁和性質分的十二類。第一類“契經”,是直截說理的長行文字。第二類“重頌”,這是指在長行文字後面用每句一定的字數,或四字、或五字、或七字,重述長行的意義的文體。第叁類“諷誦”,它並不依據長行的文義,但同樣是用每句一定字數偈頌的形式寫出來的。第四類“因緣”,是指經裏所說。見佛聞法的因緣和佛說法教化因緣的故事。第五類“本事”,是指佛弟子們過去世因緣的經文。第六類“本生”,是指佛說自己過去世的因緣。第七類“未曾有”,是指記敘佛示現種種神力不可思議的故事。第八類“譬喻”是指用近似的事物說明理論。第九類“論議”,是指用問答體裁來討論佛法的經文。第十類“自說”,是指無人請問,而由佛自動說法的經。第十一類“方廣”,是指說方正廣大的真理的經文。第十二類“授記”,是指佛授給弟子們將來成佛的記莂。

  這樣既豐富、又完美的藏經的。據曆史記載,就有過四次著名的結集盛會。

  “最初一次結集是在佛滅度後第四個安居期內進行的。一位是摩诃迦葉尊者,他就是這第一次結集盛會的主持人,在會上,阿難尊者負責背誦了“經藏”,優婆離尊者負責誦出了“律藏”,經過大家聽了,一致認爲沒有錯誤,才定爲佛說的。

  “在佛滅度後一百十年左右,由長老耶舍召集七百位學德兼優的僧衆,依據律藏,斷定當時關于戒律上爭議問題中有十件事爲非法,這是第二次結集。

  “在佛滅度二百叁十五年後,在阿育王的支持下,以國師目犍連子帝須爲首的一千比丘誦出“叁藏”,以清除外道摻雜進去的東西,這是第叁次結集。

  “在佛滅度後四百年左右,由一位虔信佛教的迦膩色迦王發起的,以世友菩薩爲首的五百比丘造論解釋叁藏,這是第四次結集。

  “曆史上著名的四次結集,各有各的特色,一次比一次豐富。近代,又有兩次大規模的結集。一次是距今八十多年前,由緬甸明頓王邀集衆多比丘校勘巴利文叁藏,並將叁藏全文和校勘記刻在石碑上,他們稱爲第五次結集。另一次是一九五四至一九五六年,緬甸聯邦政府爲了紀念釋迦牟尼佛涅槃二千五百年,發起第六次結集,邀請緬甸、柬埔寨、斯裏蘭卡、印度、老撾,尼泊爾、巴基斯坦、泰國等國的比丘二千五百人參加,印成了最完善版本的巴利文叁藏。被稱爲“第六次結集””。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願此殊勝功德,回向法界有情。 淨除一切罪障,共成無上菩提。

  

《寺院巡禮(可潛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