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寺院巡禮(可潛法師)

  寺院巡禮——可潛法師開示摘錄

  古代的叢林,主要有禅堂、客堂、庫房、衣寮等四大堂口,即可成爲一寺廟道場;今日的寺院,更增設有佛堂、講堂、教室、會議廳、交誼室、談話室、圖書館、美術館、抄經堂、往生堂、齋堂、寮房等,以符合現代弘法的需要。

  寺院的由來:

  寺院爲佛寺的通稱。是僧尼駐錫以修行辦道的處所。

  印度最早的寺院,是佛陀在世時,設立于中印度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及舍衛城的祗園精舍。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佛教寺院,漢明帝洛陽建立——白馬寺。

  寺院的別稱:

  院:原意爲周圍有垣,轉稱爲周垣或指有回廊的建築物,或指官舍等。

  庵:又作"庵",出家及隱遁者的草庵。後稱比丘尼的住處爲庵、庵寺。

  堂:又稱殿堂,殿宇的意思,與"塔"構成寺院的主體。

  僧伽藍:略稱"伽藍","衆園"的意思,是僧衆共住的園林。

  精舍:意爲智德精煉者的舍宅。

  蘭若:意譯無诤、空閑處,意指遠離村落,安靜而適于修行的空閑處。

  刹:因一般寺院均有于堂前立刹(幡竿)的風俗,因而得名。

  叢林:衆多僧人居住于一處修學辦道,像樹林一般叢聚,以" 林"做比喻,而稱寺院爲叢林。

  道場:修習佛法的場所。隋炀帝令天下的寺改稱爲道場。

  律寺:又作律院,專指依准戒律修行者止住的寺院。

  講寺:指專研天臺、華嚴二宗爲主的寺院。講院者,以講明諸經的旨意爲務。

  講堂:供作講經說法的建築。

  蓮社:爲念佛修行的結社。源于東晉慧遠大師在廬山所創的結社念佛。

  一、 山門:意爲寺院正面的樓門,寺院的一般稱呼。過去的寺院多居山林,故名“山門”。通常寺院爲了避開市井塵俗而建于山林之間,因此稱山號、設山門。後世造于平地、市井中之寺院,亦泛稱山門。一般有叁個門,所以又稱"叁門"。

  山門叁意:1.涅磐的叁解脫門:即“空門”、“無相門”、“無作門”。。

  2.菩薩進趨菩提的叁法門:慈悲,智慧,方便。

  3.修學佛法的叁種途徑:信,解,行。

  山門或有影壁,可避煞氣,氣場呈S形,意爲曲則有情。

  入山門,入菩提路,菩提:意思是覺悟、智慧。

  二、 鍾鼓樓:

  鍾鼓是寺院報時、集衆所敲打的法器。

  鍾在佛寺中的作用:斷煩惱。長智慧。報時集衆。贊呗號令。脫離輪回,成等正覺。莊嚴道場。

  鍾鼓寓意的思想:苦空無常——離苦得樂。

  緣起性空,惜緣無常。中國佛學院院訓:知恩報恩。

  鍾:發人深省,鼓:催人奮進。

  聞鍾聲,煩惱清。證菩提,智慧增。

  晨鍾驚醒世間名利客,暮鼓喚回苦海夢迷人……

  叁、天王殿:

  彌勒菩薩:是“賢劫”千佛中的第五尊佛,他將在釋迦牟尼佛涅槃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後,從兜率天降生人世,在龍華樹下成佛,繼承釋迦牟尼佛的事業,化度衆生,這就叫做“補處菩薩”。”包容,平等,歡喜的象征。笑稱:佛門的形象代言人。

  大肚包容:了卻人間多少煩惱事,

  歡喜常笑:笑開天下多少古今愁。

  韋 馱 菩 薩:

  示現將軍身,保護寺院和修行者的安全的。韋馱菩薩曾發願,要在賢劫千佛中,永恒地在每一尊佛出世時,護持佛法,爲衆生服務。並且他也是賢劫千佛之一,將在九百九十九尊佛以後成佛,也就是說,他將是賢劫中第一千尊佛,他的稱號叫“樓至佛”。

  四 大 天 王:

  負有視察衆生的善惡和保護佛法僧叁寶的神聖職責。雖然他們表現了“怒目”的相貌,但還是具有慈悲的心腸,主要是爲了降伏那些危害佛法的魔鬼的;這也可以象征我們佛教大雄無畏的精神。”

  東方持國天王:手拿琵琶,西方廣目天王:臂繞一龍,南方增長天王:手拿寶劍,北方多聞天王:手持一傘,四法器象征:“風”、“調”、“雨”、“順”。

  四、大 雄 寶 殿:

  中間的一尊是我們的本師、娑婆世界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在他左邊的一尊是東方琉璃世界的教主藥師琉璃光如來;那右邊的一尊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

  寺院大殿供奉的佛像本來是沒有一定的。很多寺院都是供奉這“叁世佛”的;但也有的寺院供奉西方叁聖像——中間是阿彌陀佛,兩旁是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有的供奉釋迦牟尼佛和他的大弟子像——中間是釋迦世尊的坐像,兩旁立著的:年輕的一位是阿難尊者,年長的一位是迦葉尊者;

  釋 迦 牟 尼 佛

  “釋迦牟尼佛是賢劫千佛的第四尊佛。由于他同我們娑婆世界的衆生特別有緣,就在距今二千五百多年以前的四月八日那天,從兜率天內院降生人間,誕生在印度的一個迦毗羅衛國爲太子。姓喬答摩,名叫悉達多。父親叫淨飯王,母親名摩耶。悉達多王子十六歲那年,父王爲他娶了鄰國的一位王女耶輸陀羅爲妻,生了一個兒子叫羅睺羅,這就是釋迦牟尼佛出家前的家庭情況。他和我國的孔子是同一時代的人。”

  由于他看到了衆生的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等種種痛苦,和衆生之間弱肉強食、互相壓迫的不平等現象,爲了要徹底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解決從不平等現象中所産生的痛苦,因此,他舍棄了自己榮華富貴的宮廷生活,在二十九歲那年,離開了溫暖的王家,豔麗的妻子,甚至太子的尊位,毅然出家去修道。在修道期間,嘗盡了千辛萬苦。遊遍了印度各國,參遍了各種哲學理論,但都不能使他滿意。于是他就單獨在雪山苦修學道,整整地修了六年,最後在叁十五歲那年十二月八日的一個晴空皎潔、星月滿天的拂曉,大徹大悟,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成了一位功行圓滿的佛。

  “在這以後的四十多年中,釋迦牟尼佛遍曆了印度各地,教化衆生,講經叁百余會,救度了無數的衆生。到八十歲的那年二月十五日,他化度衆生的緣已圓滿,就在拘施那城娑羅雙樹的中間入涅槃。

  藥師琉璃光如來

  “藥師琉璃光如來是東方淨琉璃世界的教主,又稱做大醫王佛;因爲他能使衆生離苦得樂,解脫衆生的病痛、苦難和災害,所以人們都稱他爲“消災延壽藥師佛”。當他在行菩薩道時,曾發了十二大願,每願都是爲了滿衆生願、拔衆生苦、醫衆生病。成了佛以後,他始終在實踐著他的大願。”

  “離這裏向東,過十恒河沙數那麼多的佛國土,有一世界,就是琉璃世界。那裏的一切,都是無比的清淨光明,沒有雜穢的土地,也沒有叁惡道,所有正報、依報的功德莊嚴,和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兩樣。”

  阿 彌 陀 佛

  《贊佛偈》“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衆亦無邊,四十八願度衆生,九品鹹令登彼岸。”

  阿彌陀佛成佛以來,已經有十個劫的時期了。在他還沒有成佛以前,做一個國王的時候,有一位“世自在王佛”正住世教化,他聽了世自在王佛說的法,覺得很有道理,就出家修行,名叫“法藏”。就在這時,他發了驚天動地的四十八個大願。後來,他又經過了不倦的努力,累劫的修行,他終于成了一切衆生最尊敬的導師——阿彌陀佛,實現了偉大的四十八願,出現了一個令人向往的極樂世界。”

  《阿彌陀經》上說:離我們這裏向西方,過十萬億那麼多的佛國土,有一個世界,就是極樂世界。在那個世界裏絕對沒有苦,只有樂;有種種美好的環境,還有清淨的不退菩薩爲伴侶,可以使往生到那裏去的人安心修學佛法,阿彌陀佛是經常在那裏演說佛法教導著他們。本師釋迦牟尼佛因爲看到極樂世界有很多利益,所以特地勸導我們娑婆世界的衆生都要發願往生到那裏去!

  四大菩薩:觀音:大悲,文殊:大智,普賢:大行,地臧:大願。

  十八羅漢:

  佛囑十六羅漢長久住世,護持佛法。

  舍利弗尊者,智慧第一。摩诃迦葉尊者,頭陀第一。摩诃拘絺羅尊者,答問第一。周利盤陀伽尊者,義持第一。”阿難陀尊者,多聞第一。憍梵波提尊者,供養第一。迦留陀夷尊者,教化第一。薄拘羅尊者,壽命第一。摩诃目犍連尊者,又稱“目連”,他原來和舍利弗尊者同是外道,他們早就相識了的。後來,舍利弗尊者先歸依了佛,他也就做了佛弟子。他的神通最大,所以稱他神通第一。摩诃迦旃延尊者,論議第一。離婆多尊者,無倒亂第一。難陀尊者,儀容第一。羅睺羅尊者,密行第一。賓頭盧頗羅墮尊者,福田第一。摩诃劫賓那尊者,星宿第一。阿樓馱尊者,天眼第一。”

  象迦葉尊者的苦修,周利盤陀伽尊者的專心,阿難尊者的耐心多聞,迦留陀夷尊者的降低身份,虛心修學,因此,愈加堅信“聞”、“思”、“修”的重要。

  另加《法住記》的作者慶友尊者和譯者玄奘法師成爲第十八位。另外,所說在西藏的寺院中,除原有的十六羅漢外,又加上“彌勒”和“摩耶夫人”,這樣也成了“十八羅漢””。

  五百羅漢的由來,說法不一。一種說是釋迦牟尼佛的五百弟子,另一種說是參加第一次結集或第四次結集的五百比丘。

  龍女:刹那成佛,善財:五十叁參。是我們青年學佛的榜樣。

  五、齋堂:

  齋堂即是五觀堂,寺僧吃飯的地方。五觀,僧人吃飯時應該想見的五種思維境界,即1,計功多少,2,自忖德行,3,防心離過,4,正事良藥,5,爲成道業。齋堂廊柱上所刻楹聯:“試問世上人,有幾個知道飯是米煮?請看座上佛,也不過認得田自心來”。正體現了“五觀”思想。

  堂外挂著木魚(梆),“梆響過堂”,敲木魚成爲僧人進堂用齋的訊號。梆,還有表示寺院規模的作用。魚頭向外,說明這裏是叢林大寺,可以接待雲遊僧人挂單;魚頭向內,說明這裏是子孫小廟,無力接待雲遊僧人挂單;頭尾橫向,說明這裏是一半子孫廟、一半叢林,可以部分接待雲遊僧人挂單。

  齋堂內,用齋的桌凳安放整齊,僧人用齋前要念…

《寺院巡禮(可潛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