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天,人们会为自己的行为付出应有的代价;其次,如果人们希望获得真正的自由,最好的途径就是帮助那些没有自由的人获得自由。因此,在这样一个社会里,人们彼此的命运息息相关,每个人的努力都具有整体的意义和价值,这就是马克思心目中的理想的社会。从某种意义上看,这好像是一种回归,又回归到人类出发的那一刻:在那里,没有领导者,也没有被领导者,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主人,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将自己的一切贡献给这个社会,因为属于自己的,也就是属于全人类的……然而,这一切并不在是出于不自觉的行为,而是出自每个人内在的觉悟。毫无疑问,在这样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将是最自由最幸福的人。
回顾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不难发现,这其实就是人类在不断地解脱束缚的过程:首先是要从大自然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借助于先进的生产工具,人类成功地解脱了这个束缚;其次是要从统治阶层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当人们从愚昧无知和盲目顺从的状态中觉醒过来,靠着团结群体的力量改造新生活的时候,人类已经和正要解脱这个束缚;最后就是要从人类对自身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当开始意识到自身的局限并愿意接受真理的时候,人类必能解脱这最后的束缚,从而得到最终的自由。
佛教的生命力
(一) 智慧与信仰的结合
在最初的人类社会里,对于来自大自然的威胁,除了束手就擒外,人们所能做的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祈祷;二是面对。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人们学会了祈祷,而祈祷的结果是产生了信仰;出于对生存的渴望,人们学会了面对,而面对的结果是增长了智慧。很多民间的信仰,因为人类智慧的增长而消亡;也有人类的智慧,因为民间信仰的存在而受到抑制。从这个角度来看,尽管信仰的产生都有其历史的背景和价值,却并非所有的信仰都有助于人类走向文明。佛教则属于另外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里,越是智慧得到尊崇,信仰就越得到加强;越是信仰得到加强,智慧就越是得到开显。两千五百年前的印度,空气中弥漫着理性思辨的气息,在那里,任何迷信与邪说都将被剔除,而真理与正义则得到沉淀,于是佛教诞生了。
(二)平等与慈悲的源泉
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来自统治阶层的压迫取代了来自自然的威胁。压迫自然是不公平的,甚至异常残酷,但却能维系很久的时间。探究其背后的的原因,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统治阶层有武装军队作为辅助统治的工具,来维持这种不公平的秩序;二是,统治阶层巧妙地延用了人们早期的信仰,并以此为麻醉人们思想的工具,让人们甘于受苦受难。在某种程度上,思想上的麻痹比军队上的镇压危害性更大,影响更为深远。
我们注意到产生佛教时的印度是一个种姓制度严明的国度,在这个国家里最高的种姓是婆罗门,是掌握祭祀文教的僧侣阶级;其次是刹帝利,是掌握军政的国王和武士阶级;其次是吠舍,是商人、手工业者,也有从事农耕的农民阶级;最下的种姓是首陀罗,是农人、牧人、仆役和奴隶。各种姓都有它世袭的职业,而不允许被婚姻所混乱。种姓制度不仅订在法律里面,而且神圣不可动摇地规定在婆罗门教的教条中。在婆罗门教势力强盛的地方,种姓制度也最为严格。提倡众生平等的佛教就是在这种有着严格等级制度的状况下诞生了,可想而知,佛教从一产生起就受到不少攻击和仇恨,但这并没有妨碍一种新事物的成长。事实上,佛教得到了当时印度势力强大的摩揭陀国及其邻国国王们的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着刹帝利和婆罗门之间的冲突,同时也反映着当时恒河流域的新兴国家中新兴地主们和商主们与领主割据势力之间的冲突,而后者则是婆罗门神权和种姓制度所支持的。佛教主张众生平等的教义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不但受到新兴地主阶级和商人们的欢迎,更受到广大民众的普遍拥护,对于社会经济的繁荣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佛陀去世两百多年以后,阿育王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印度的统一,他后来不但皈依了佛教,而且让佛教得到了最广范围的弘扬,首先是遍及整个印度国土,其次南传至斯里兰卡,东传至缅甸,西传到叙利亚、埃及、希腊等地。为什么阿育王这么推崇佛教呢?这一方面,据考证阿育王是旃陀罗种姓,而这是比首陀罗种姓更为低贱的种姓,在这种情况下,主张众生平等的佛教怎能不被欣赏和接受;另外一方面,当阿育王在征服南印度羯陵伽国的时候,战争的惨状让大动悔悟之心,于是决定放弃残忍的武力,在这种情况下,以慈悲度众为基本教义的佛教则引起了他深刻的共鸣。皈依佛教以后,他开始实行转轮王理想的政治,兴办巨大的水利灌溉工程,修筑从摩揭陀国到伊朗的国际大道,发展国内经济和国际贸易,从而使印度成了非常繁荣和富强的国家。
后来在中国皇帝和藏王的引请下,佛教分别传入中国和西藏。看看我们的历史就知道,凡是佛教得到光大的时候,就是国家繁荣人民安乐的时候,“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是这样,“康乾盛世”也不例外。这与佛教自身的教义应当有着密切的关联:当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的时候,欺诈压迫就会远离人类;当慈悲的情怀浸润人心的时候,残酷无情就会远离人类。这就是佛陀留给人类永恒的精神财富,它并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褪色,而只能会越来越发出耀眼的光芒。
(三)走向心灵深处的渠道
当平等与慈悲深入人心的时候,也就是统治阶层走向消亡的时候。摆脱了来自统治阶层的束缚,也就意味着人们能够过上自由的生活,这时物质上的需求已经能够比较容易地得到满足,而健全的民主机制又能有效地制约人们对于欲望的过分贪求,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都能以平等的身份和谐地相处。在这样一种状态下,人类要解脱的最后一层束缚,来自于人类心灵的深处。就整个人类社会来说,当人们还食不果腹,或者还遭受着种种凌辱和不公平的待遇时,是不太可能认识这层束缚的,更谈不上从中解脱出来。但这也是就社会大众而言,就个人或个别团体而言,这也并不是必然的次第。像被人类所永远怀念苏格拉底、佛陀、耶稣、孔子以及他们的弟子,就能把认识心灵深处的自己,并不断超越心灵的束缚当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生活安然时是这样,食不果腹、遭受凌辱与不公平的待遇时亦是如此。这些努力功不唐捐,他们不但自己获得心灵的解脱,而且也给人类留下了走向心灵解脱的的经验和方法。社会越进步,这些经验和方法将注定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这些经验和方法相辅相成,彼此并不相互违背,而引导人们走向最终解脱的则是佛教。
《佛教的生命力——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视角看佛教(贤清法师)》全文阅读结束。